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爲何寇準締結“澶淵之盟”後落得悲慘結局?

爲何寇準締結“澶淵之盟”後落得悲慘結局?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澶淵之盟北宋與遼在經過四十餘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爲何寇準締結“澶淵之盟”後落得悲慘結局?

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一百多年的時間裏,雙方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但爲何寇準締結“澶淵之盟”後落得悲慘結局?

澶淵之盟使宋王朝向少數民族屈辱乞和,並給北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而受到朝廷和人民的抵制。

當時寇準雖因高官厚祿而暫時保住了相位,但日子並不好過。

御史王禹偁在《送李宣徽》一詩中,形容寇準的處境是:“卻有新詩唱不禁,解將淚點自揮金。”意思是說,寇準在澶淵雖然留下了“澶淵之盟”的“新詩”,在他回到京師時,還是有人對他的舉動表示不滿並提出非難,使他感到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爲進行解釋和答辯。

以武勝徐爲首的投降派乘機挾嫌報復,攻擊寇準“壞國事”,並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

不久,寇準被排擠出京師,調到陝州去做知州。

幾年之後,又被革職,到湖南、湖北一帶作地方官

1030年冬,寇準被革職後從汴京南行,途經鄧州時,恰逢范文正公(仲淹)也從京師貶官到鄧州。

兩人在辭行途中相遇,都是“被讒自放”,懷有遠大抱負卻遭貶謫,這使寇準感到非常沮喪。

但當他與同樣也豪放不羈的范文正公相見之後,卻有了意外的收穫。

這時的寇準才三十來歲,正是年輕氣盛、前途滿懷的時期;而范文正公也才四十出頭,正是胸有大志、滿腹經綸的時候。

故當范文正公見到寇準時,就非常愛憐地說:“君頗識字否?何乃如是(你也算讀過書嗎?怎麼搞成這個樣子)?”於是,兩人即在州府衙門裏一起談詩論文,研討唐朝散文大家韓愈柳宗元的作品。

這次歷史性會見,使寇準的心情爲之開朗。

當天晚上,寇準在臥室內吟詩達旦,並即景寫下七絕一首:“忽聞遷客來此郡,偶有仁人暫寄州。

且喜平安又相見,君知否?不爲冠冕替身浮。”這首詩的大意是:突然聽到被貶謫的官員來到這個地方,在短暫的停留中可以與平安無事地見到相互來往。

我爲此感到格外高興,你知道嗎?這不是一般的有官階在身的人所能體會到的啊!冠冕,此處是官階的意思;替身浮,就是搞政治投機、取巧的意思。

不久,寇準又從鄧州貶到青州(今山東青州市),官銜也從相當於宰相的參知政事降爲節度使

他在青州任職期間,曾遭到宰相丁謂的“派人暗殺”,但終未得手。

1033年,宋真宗病死,10歲的宋仁宗即位,由劉太后垂簾聽政。

丁謂藉機串通內侍押班雷允恭,矯詔將支持寇準回京復職的范仲淹、歐陽修等數十名官員逮捕下獄,並把寇準再度貶謫到地處廣東雷州半島的司戶參軍之職。

而他本人則遷延至1035年方纔到達雷州。

當時正值盛夏,氣候酷熱難當,而寇準卻因遭人暗算、政治上終遭失敗以及南方的炎熱氣候等多種原因,染病在身,形容枯槁,不時昏迷不醒。

在生命垂危之際,他只能把自己的舊衣服和木牀當掉,以維持生命。

1035年6月26日,在廣東雷州半島的雷州城裏,一代名相寇準最終帶着無限的悲憤和痛苦,慘死於無情的蒼雷之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