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懲奸還是濫殺?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的真相

懲奸還是濫殺?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的真相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明十七帝中,奠定基業,一生勵精圖治的朱元璋,卻歷來有個公認的評語:殘暴。這個評語,自然來自於其執政一生,大肆屠戮開國功臣的歷史,民間評書裏“炮打功臣樓”的說法縱使誇張,不誇張的確是至洪武末期,羣星薈萃的大明開國功臣們大多獲罪身死,“虎兔死,走狗烹”的真實史實。所以在各類評書演義,乃至影視作品中,這位開創一代盛世,文武功業驕人的大有爲之君,多是陰狠毒辣,冷酷無情,殘忍暴虐的“暴君”形象。

而時下也有許多替朱元璋“翻案”的說法,認定朱元璋在位時期屠殺功臣的行爲,乃是“重手肅貪”,屠殺的結果,是帶來了大明朝的“吏治清明”。而遭到屠殺的“功臣”們,則一個個被貼上了“橫行不法”的標籤,“暴君”朱元璋,儼然成爲不徇私情,鐵面無私,重手懲奸的“正面”人物。

是懲奸肅貪,還是屠戮無辜,功過是非,還是從歷史的真實記錄裏找答案吧。

說“懲奸”,自然要說到洪武時代,開國功臣的種種劣跡,這些,恰是之前關於朱元璋的研究中,素來注意不多的。

懲奸還是濫殺?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的真相

說“劣跡”,就要結合一下在朱元璋草創時期,劉伯溫爲進獻的“九惡論”。論中的斑斑劣跡,皆是農民起義軍常有,出身“農民起義”的朱元璋麾下各路將領,也自然無法避免,因此纔有了後來朱元璋打天下時“定軍規”,以嚴刑峻法重手整治。待到大明開元建國後,衆功臣皆封爵賜祿,各個榮寵無比,但畢竟“本性難移”,和平年代的“溫柔鄉”裏,種種劣行的死灰復燃,也是歷史上真實的史實。

僅舉幾個例子:永嘉侯朱亮祖,史載“所爲多不法”,洪武十三年出鎮廣東時,接受當地惡霸賄賂,貪佔民財,在受到番禺知縣道同勸阻後,竟懷恨在心上奏章誣陷道同,導致這位在當地頗有名望的清官被朱元璋賜死,釀成冤案。淮安侯華雲龍,總兵北平時竟霸佔元丞相脫脫府邸,並收納前元宮廷器物,封建時代,這是“大不敬”之罪。延安侯唐勝宗,征戰時期就多次“掠人妻女”。鎮守廣西龍州時又曾“敲詐番人”。吉安侯陸仲亨,“鐵面御史”韓宜可曾彈劾他鎮守臨清時“巧取豪奪,侵佔民田”。後來更成爲胡惟庸心腹,助其構陷排斥異己。定遠侯王弼,御史齊魯曾彈劾他“好斂財,侵佔國稅”,結果遭其報復,罷官回鄉……

位極人臣的“國公”們也不例外, 劣跡最多的當屬後來“胡藍案”的主角,“涼國公”藍玉,素來據功驕橫,在各處“蓄田養子奴”,其名下收養養子千人,皆仰仗其勢,在民間橫行不法,比如曾在山東聊城侵佔民田千畝,聊城巡按御史湯俊上門質問,竟被他亂鞭打走,平定雲南時,劫掠昆明府庫,掠奪大量珍寶,後來平定北元時,“私佔財寶馱馬無算”,甚至姦污了北元太子妃。班師回朝時,更下令屬下將士強攻邊關,“破關而入,士卒死亡數十”。

由此可見,在大明開國之後,功臣宿將們的不法行爲,確爲明王朝曾經發生的事實。對於朱元璋來說,這事關龍位是否穩固的問題,自然要格外重視。

當然,在諸多“劣行”中,也有許多功臣居功不自傲,奉公守法如一,留下了千古美談。

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開國武將之首,“徐國公”徐達,雖位極人臣,卻謙遜如初,時常訓誡子女“不得倚勢凌弱,敗壞門風”。統兵數年,軍規森嚴,嚴令“有違令擾民,必戮以殉”。南征北戰時,從不趁勢劫掠,“和平年代”更爲官清廉,經濟上不貪不佔,其墓誌銘上“婦女無所愛,財報無所取”。誠爲公允。“曹國公”李文忠也不差,與徐達一樣,他治軍嚴格,愛兵如子並嚴禁擾民,身爲朱元璋外甥,在朱元璋猜忌功臣,幾次削奪他兵權僅授閒職時,皆毫無怨言,“恂恂若儒者”。可謂是與世無爭。另一位“堪稱朱元璋“發小”的信國公湯和也不差,在北平,延安,山西等地練兵守備,招募逃荒流民,後來又出巡山東,浙江,防備倭寇,歷年來勤勤懇懇毫無懈怠。恰如明時文臣茹太素所說:“承平之世不失勤懇本色者,信國公也”。

而這幾位在和平年代頗有“善聲”的功臣,也最終迎來了不同的命運。

“劣跡”和“善聲”都一一列舉,且讓我們看看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具體過程。

懲奸還是濫殺?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的真相 第2張

在洪武十一年以前,儘管各地遍多有彈劾功臣不法的奏章報上,但朱元璋的反應是多“以此訓誡”,甚至許多檢舉揭發的官員還遭到朱元璋懲罰。這一時期,真正遭難的功臣有三個,華雲龍,廖永忠,劉基。其中華雲龍正是因爲佔住脫脫府邸,以及擅自使用元宮廷物品,以“違制”罪召回京問罪,在路上去世,歷史學家談遷考證,是被朱元璋派人毒死。至於廖永忠,衆所周知的事情,就是他曾奉朱元璋命,在瓜步害死小明王,終讓朱元璋“名正言順”的稱帝。被賜死的罪名和華雲龍一樣是“違制”,但結合前情,更有“滅口”的嫌疑,清朝歷史學家李銘漢評價這二人之死時認爲,此舉“意在震懾權臣也”。震懾的對象,就是彼時權傾朝野的中書省左丞相胡惟庸。

說胡惟庸,即引出震撼明廷的胡惟庸案,以及明朝第一謀士劉基之死。

作爲大明開國第一謀士,劉基的建樹頗多,“九惡”由他所創,其進獻的《十八策》更是朱元璋此後平天下的基本步驟。殺小明王,也是他向朱元璋進言,但對於這樣一個思維縝密眼光卓絕的人,朱元璋自然既用之又忌之。而做爲朱元璋的“老鄉”,身爲開國文臣之首的宣國公李善長,對劉基也是頗多排擠,劉,李二人明爭暗鬥數年,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劉基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辭官歸鄉,而李善長也在朱元璋的軟逼下因“健康狀況”退休,取而代之的正是李善長的親信—胡惟庸。

朱元璋對胡惟庸頗爲信任,一者胡惟庸也是“淮西老鄉”,常年在身邊擔任“文書工作”,可謂知根知底,二者胡惟庸在戰爭年代,雖不似諸多文臣武將那般立有“奇功”,但長年協助李善長安撫地方,發展生產,也出力頗多。既有能力,又無“功臣履歷”,又是淮西老鄉,更兼辦事聽話,這樣的人自然容易“操縱”,於是多年來飛黃騰達,至洪武十年(1377年),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左丞相。

而作爲淮西派的人物,胡惟庸對非淮西派的劉基自然不能容。不久之後,退休的劉基就被誣陷與人爭一塊“有王氣”的田地而遭申斥。而真正導致劉基遭禍的,卻是胡惟庸對朱元璋的進言:“江浙士林多曾附逆(張士誠),且朝廷對之課以重稅,倘有宵小之徒擁劉基爲首作亂,天下恐又生事也”。一心保身的劉基做了最後的努力,以“訴冤”爲名搬家歸京閒住,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患病,朱元璋遣胡惟庸贈藥,於二月中身死,世人多言被胡惟庸藉機害死,觀來龍去脈,授意者實爲朱元璋。

而縱覽劉基之死,可見朱元璋一生最在意的只有一事---專權。而後胡惟庸爲相,大權獨攬,朱元璋對其頗多信任,多次覲見時甚至命其貼身而坐,談笑生風。榮寵日甚下,胡惟庸越發飛揚跋扈,對下,大肆結交因各種不法行爲遭朱元璋懲罰,心懷怨恨的功臣唐勝宗,陸仲亨,費聚等“驕兵悍將”,對外大肆收受賄賂,史載其家整日“車馬盈門”。各種不法行爲,言官們當然彈劾,胡惟庸則一面打擊陷害彈劾自己者,一面在言官中樹立私黨,與御史大夫陳寧結成同黨,凡是不利於己的奏疏,一律瞞報扣押。連戰功卓著的徐國公徐達也曾被其構陷,甚至收買徐達家人慾除之而後快,專權如此,素來嚴苛的朱元璋卻表現出難得的“寬容”,凡敢彈劾胡惟庸的官員一律重辦,連“鐵面御史”韓宜可也險些下獄身死。

大元帥徐達向朱元璋力陳胡惟庸罪惡,卻被呵斥“莫誹謗朝廷重臣”。日久天長,軍隊,言官,地方,皆被胡惟庸安插了親信,諸多“淮西舊將”也與其結成了同盟,朝堂內外,編成一張盤根錯節的關係網。

豈料如此“盤根錯節”,卻頃刻覆滅。

懲奸還是濫殺?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的真相 第3張

覆滅的開始是從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月開始,先是胡惟庸因兒子墜馬怒殺馬車伕,遭朱元璋追查,繼而占城國入貢,胡惟庸卻未及時上報,朱元璋震怒,下令追查,一追查就“順藤摸瓜”,大批黨羽被查出,加上胡惟庸同黨御史中丞塗節臨事驚慌,找朱元璋“自首”然後撒網抓人,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陳寧,塗節等首犯被殺,“人死賬不爛”,追查餘黨的工作之後持續了數十年,包括費聚,陸仲亨,唐勝宗等“開國功臣”皆被屠戮,最後被殺的,是洪武二十一年(1390年)被滿門抄斬的開國六國公之首李善長。胡惟庸死後不到一個月,朱元璋即廢除丞相制,從此建立了高度獨裁的統治。

震撼洪武朝的胡惟庸案,持續近十年,處死一萬五千人,幾乎都是開國功臣宿將,但請注意,雖也有諸如太子朱標的授業恩師宋濂這樣的無辜者(被流放),但大多數牽涉其中的,多是“淮西派”李善長一脈的文人以及中層軍官。而說到屠殺的原因,觀胡惟庸的行爲以及諸多功臣的劣跡,固然該死,但真正的目的,卻還在朱元璋的一句話:“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對劉基念念不忘,因劉基足夠洞穿一切的眼光,對胡惟庸的榮寵甚至放縱,只爲放線釣魚,一網打盡。對李善長的秋後算賬,則是要根絕後患。徹底掐滅淮西一脈文臣。一切,都爲了直接掌控到那一人之下的權力---相權。李善長,劉基,胡惟庸,只是他實現“躬覽庶政”目的的小棋子。

在這裏順便說一個人:永嘉侯朱亮祖,在洪武十三年鎮守廣東時,與當地豪強勾結,使朱元璋冤殺番禺縣令道同,朱元璋察覺後,被逮捕入京,父子二人在金殿之上被朱元璋持鞭活活“抽死”,死後竟也被歸入了“胡黨”,胡惟庸案株連無辜甚多,而他,或許是最不冤枉的。

要“躬覽庶政”,除了“相權”外,與之同等重要的,就是軍權,由此有了另一大案---藍玉案。

其實早在藍玉事發前,屠戮的“前奏”就打響了。此時已是洪武朝中後期,戰功卓著的徐達,李文忠兩位“大帥”早相繼病故,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剛剛在遼東會戰裏迫降了北元太尉納哈出,爲大明收復東北大地的老帥—宋國公馮勝,因“私藏良馬”之罪被逮捕,隨後拘家軟禁。常年擔任副帥的少壯派將領藍玉就此“轉正”,成爲明軍中的第一人。次年,藍玉,王弼率十五萬人遠征北元,歷經風餐露宿,行進數月,終於在捕魚兒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捕捉到北元主力,一番惡戰,俘虜北元“黃金家族”宗親3000人,士兵70000人,數日後,竄逃的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在瀚難河被宗室也速迭兒殺害,殘喘漠北的北元帝國徹底滅亡,其後,蒙古分裂成瓦剌,韃靼,兀良哈三大部,雖在其後200年間也曾騷擾中原,卻終未再成明廷致命威脅。捷報傳來,朱元璋大爲高興,讚道:藍玉,“吾之仲卿,藥師也”。以漢朝名將衛青,唐朝名將李靖將之比擬,可謂聖眷正隆。

但功勳卓著的藍玉終複製了胡惟庸相同的脈絡。大勝之下,橫暴貪婪之性盡露無餘,先是貪佔繳獲的北元物資,繼而強暴了北元太子妃,回師路上又炫耀武力,強攻邊關隘口。朱元璋下詔褒獎,卻嫌封賞太少,張口質問:“難道我的功勞不足封太師嗎?”行爲之驕橫固然不可思議,但聯繫他之前鞭打御史強佔民田的“光榮事蹟”,可見這是他的“真性情”。對這真“性情”,朱元璋如對胡惟庸一樣表現了極大的“寬容”,封其爲“涼國公”,但一個“涼”字,卻也爲後面的“秋後算賬”埋下伏筆,藍玉卻全然不知,之後幾年,他陸續平定了雲南少數民族造反,又率軍西征哈密得勝,大明四方總算“天下太平”,藍玉的災禍,卻從此來了。

懲奸還是濫殺?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的真相 第4張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使蔣獻控告藍玉謀反,繼而大獄再興,平定雲南的穎國公傅友德,平定東北的宋國公馮勝,捕魚兒海戰役中藍玉的副將王弼,均相繼被株,連帶被殺的又達一萬五千人,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的主角,盡是沙場功勳卓著的“名帥”們,而在藍玉伏誅後的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朱元璋再次改組“五軍都督府”,位高權重的“大都督”們僅剩空銜,國家兵馬後勤調度管理大權,從此牢牢掌控在皇帝直接操縱的“兵部”。所以探究“藍玉案”,有說藍玉“跋扈”招禍,有說是因朱標之死,朱元璋擔心“太孫”朱允文難以掌控局面,故而提前爲他掃清障礙。但根本原因,卻還在“躬覽庶政”四個字。

而在洪武朝這場持續二十年的血雨腥風中保存下來的功臣,方法也各有不同,徐達過世比較早(洪武十五年去世),湯和常年在外守備,特別是身擔東南沿海“防倭”大任。常遇春英年早逝,但其子常茂也被控多有“不法”,但最終被安置在龍州留得一命。縱覽他們能夠明哲保身的原因,除了人品正派,善舉不斷外,其實就是四個字:聽話,不爭。

而在後人論起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惡劣後果時,無不提到他死後的靖難之役,普遍的觀點是:正是因爲朱元璋屠戮功臣,導致朱棣起兵時,建文帝朱允文面臨無兵可用的局面。然而事實是,朱元璋並未預見到朱棣會舉兵叛亂,卻也爲朱允文留下了國家有戰亂時,可堪信任的能將:耿炳文。他的作用,我們獨立開篇講。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大明開國洪武皇帝朱元璋過世,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屍骨未寒,即迎來一場席捲北中國的血雨腥風:靖難之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