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吳王闔閭和燕昭王爲何沒能攻下楚國齊國?敗在哪裏?

吳王闔閭和燕昭王爲何沒能攻下楚國齊國?敗在哪裏?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王闔閭和燕昭王爲何沒能攻下楚國齊國?敗在哪裏?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親自擔任統帥,率領吳軍和唐、蔡兩個諸侯國的聯軍討伐楚國(吳國第一謀臣伍子胥和兵聖孫武俱在軍中),吳軍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楚昭王倉皇出逃,楚國境內沒有了成建制大規模的軍隊抵抗,於是吳軍分兵掠地,準備長期佔領並進而將楚國吞併。

然而,楚國臣子申包胥入秦乞師,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終於感動秦國出兵助楚復國,擊敗吳軍,此時,闔閭的弟弟夫概見吳軍新敗,而闔閭滯留楚國,乘機率部回吳國而自立爲吳王。闔閭聞知此事,當即便率軍返回吳國,攻擊夫概——闔閭伐楚,又回到了原點。

吳王闔閭和燕昭王爲何沒能攻下楚國齊國?敗在哪裏?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名將樂毅爲上將軍,統率燕、秦、趙、韓、魏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首先在濟西之戰中大敗齊軍主力,接着順利攻克齊國王都臨淄,齊湣王出逃,燕軍分兵五路,以期徹底消滅齊軍,佔領齊國全境。燕軍僅在六個月的時間,就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城未被攻克。

可惜的是,燕軍止步於即墨城下五年之久,最終被田單反擊挫敗,齊軍乘勝大舉反攻。由於齊國民衆痛恨燕軍的暴行,紛紛響應,幫助齊軍打擊燕軍,很快將燕軍逐出國境,收復淪陷的70餘城——燕、齊兩國的態勢,同樣又回到了戰事爆發前的起點。

吳王闔閭和燕昭王,分別是兩國國君中出類拔萃的人物,指揮吳軍和燕軍的伍子胥、孫武和樂毅都是戰國名將,戰爭發起之時又都聯合了其他諸侯,聲勢浩大,可謂風頭一時無兩,爲何最終都功敗垂成呢?

筆者以爲,最關鍵的因素有兩個:第一,沒有從爭霸天下的大局來看待兩國之間的戰爭,從而沒有認真權衡其他諸侯國的態度;第二,採取了錯誤的策略。

其實,從戰國中後期各國間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了:秦、齊、楚三國既是疆域大國,也是人口大國,處在第一階層,具備爭奪天下的實力(闔閭伐楚之時,春秋最強的晉國權力已經落入公卿之手,陷入分崩離析的邊緣)。而在三國之中,秦國屬於深謀遠慮的典型,採取的策略是遠交近攻,同時儘量削弱潛在的競爭對手,絕對不允許其做大,故而派兵幫助楚國復國,和後來參加攻齊聯盟,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假如吳國吞併和楚國,燕國吞併了齊國,那麼吳國和燕國將比原來的楚國和吳國更加強大,並且都跟秦國接壤,這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

聯軍攻齊,楚國假借救援爲名,殺死齊湣王,還順勢奪回此前被齊國奪去的國土,陳兵邊境,虎視眈眈,同樣是不想燕國坐大。而秦、魏、趙早早撤軍,既有相互提防的考慮,也有讓燕國火中取栗的意思。

吳國和燕國,都屬於疆域和人口上的雙料小國,並且都地處邊陲,雖然暫時在軍事上獲得了暫時的優勢,但資源限制了這種優勢難以持久的,想採取鯨吞的策略,一口吃個胖子,是非常困難的。此外,楚國和齊國,都是西周最初獲封的諸侯國,歷史悠久,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和文化,百姓對強加的外來征服在內心是牴觸的——樂毅任上將軍期間,對佔領的齊地採取懷柔的措施,但等到騎劫在即墨城下失敗之後,齊國各地立刻羣起響應田單,便足以說明問題。

故而,兩國正確的策略應該採取逐步蠶食,先借助軍事上的優勢,將接壤地區,民俗相近的地方吞併過來,完全同化之後再繼續擴張。其實,縱觀整個秦國的擴張歷史,基本上就是上述步驟的反覆,從而經過漫長的時間積累,在諸侯眼皮底下,具備了鯨吞的實力。

既不能看清大勢,又不具備鯨吞的實力,把戰爭曠日持久地拖下去,最終當然是自己先崩潰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