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明朝採取四正六隅方針,爲什麼失敗了?

明朝採取四正六隅方針,爲什麼失敗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明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呈現出了無可挽回的亂局。內有各地農民起義軍層出不窮,外有後金虎視眈眈,對大明朝產生了極大地威脅。一幫大臣又忙於黨爭,互相扯皮不幹事。就在這種亂局之中,就有人提出了一個四正六隅的方針,來打擊農民起義軍。實施這個方針以後,起初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可是之後卻還是慘遭失敗。這一整個過程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來給大家說道說道。

首先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實施這個措施的國內局勢背景是怎麼樣的。

局勢背景

最開始的時候,努爾哈赤在東北起兵,建立了後金以來。在這以後他多次領兵進入山海關以內騷擾明朝軍民,帶來了很惡劣的影響。公元1636年,這支在東北割據的地方政權在皇太極的帶領下建立了清朝。憑藉新興政權強大的軍事力量,他們實際上成爲了明王朝最大的禍患。

皇太極也曾多次帶人入關,四處搶劫。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力量再次壯大,甚至已經具備了推翻明朝的力量。

明朝採取四正六隅方針,爲什麼失敗了?

這個時候,明朝內部也遭遇着另外一個亂象——農民起義不斷。

這些起義軍中以李自成和張獻忠最具有代表性,實力也最爲強大。在他們的四處征討下,大明朝亂成了一鍋粥,很多地方都被他們佔領。最令明朝皇帝氣憤的是,他們在鳳陽的祖墳都被農民起義軍給燒了。

在清軍和農民起義軍的雙重夾擊之下,明朝顯示出了一種大廈將傾的姿態,它急需要一個拯救者來把它拯救。但是明朝孱弱的國力和軍事力量卻不足以支撐它兩線同時作戰,只能一線主動出擊,另外一線被動防守。怎麼選擇,成爲了擺在明朝君臣面前最大的難題。

當崇禎十年,楊嗣昌被任命爲兵部尚書以後,他得出了一個結論:清軍雖強,但是卻在邊境之外。農民起義軍卻在國家的心臟位置,隨時能威脅到統治。所以他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征討方略:“必先安內,然後才能攘外”。

這個方略提出以後,得到了崇禎的首肯。從此明朝把軍事重心暫時放在了內部的農民起義軍身上。

四正六隅十面網

經過詳細規劃,楊嗣昌提出了一個軍事計劃:四正六隅十面網。

那麼什麼叫做四正六隅十面網呢?“四正”包括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等地區,在這些地方安排四位巡撫大臣,他們的任務是“分剿而專防”,統籌兼顧。

“六隅”包括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同樣派六位巡撫大臣,他們的任務是“分防而協剿”。

四正加上六隅以後,就成了四正六隅十面網。

之後熊文燦在楊嗣昌的推薦下擔任兵部尚書,又任命了總督、總理,負責監視農民起義軍的活動範圍,然後聯繫各部,進行統一的指揮。

成效初顯

這個計劃實施以後,熊文燦在湖廣地區,一邊對張獻忠等人進行安撫,一邊命令洪承疇、孫傳庭二人大力追擊攔截陝西地區的農民起義軍。

經過這種安排,農民起義軍的支援能力相當於被明朝軍隊給牢牢控制住,他們的行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崇禎十一年四月,熊文燦招撫張獻忠成功。張獻忠的投誠意味着四正六隅方針成效初顯,明軍終於可以稍微的緩口氣了。

戰略出現失誤

由於明軍把有限的兵力主要放在了關內,北方防線不可避免的就出現了疏漏。多爾袞就藉着這個機會率軍入關,在京畿、河北、山東等地進行了長達半年之久的燒殺搶奪。這讓崇禎帝非常的氣憤,自己的眼皮子下面出現了這種事,是他不能容忍的。

同時他認爲內地已經取得了一些戰略上的勝利,是時候把兵力派回來打擊一下這些狂妄的傢伙了。於是洪承疇和孫傳庭二人就被授命阻截多爾袞。

這麼一來雖然多爾袞的行動受阻,但是內地戰場卻因爲主力部隊的離開而出現了敵我力量對比不平衡的狀態,十網也出現了漏洞。

最終功虧一簣

正所謂屋漏偏逢陰雨天,原來之前李自成的偃旗息鼓和張獻忠的歸降,都是爲了迷惑明軍,讓他們做出錯誤的戰略部署,然後再給予他們沉痛一擊。

明朝採取四正六隅方針,爲什麼失敗了? 第2張

在洪承疇與孫傳庭率兵北上之際,張獻忠再次反水,李自成也率軍進攻河南。農民起義軍再次愈演愈烈。

張獻忠反叛以後,熊文燦就成爲了背鍋俠,被惱怒的崇禎直接給殺掉。楊嗣昌再次代替熊文燦南下監軍。

但是關外的局勢也沒有好到哪裏,洪承疇被牽制在山海關,孫傳庭也因爲黨爭被下獄。只留下了楊嗣昌一個人在內地掙扎,最後他也因爲巨大的壓力畏罪自殺。

四正六隅十網方針宣告破裂,一切又好像回到了新的起點。在死了一些人以後,好像發生了什麼變化,又好像什麼都沒變。

結語

其實如果崇禎能夠堅持四正六隅的方針,肯定會取得進一步的成功。但是崇禎帝面對複雜的形勢卻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導致錯誤不斷髮生。最終也令幾位將領苦心孤詣制定的方針宣告失敗,把明朝拖入了更深的深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