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清朝開始重視巡洋艦,爲何最後北洋海軍還是覆沒了?

清朝開始重視巡洋艦,爲何最後北洋海軍還是覆沒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末中國屢遭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入侵,由此萌發創立現代化海軍以資抗衡的念頭。然而囿於守舊派抵制、派系爭端、事權不一、缺乏歐美軍事科學新知與財政拮据等因素,清朝內部對海軍艦種、威力、數目、自造或外購、與如何配置有過相當多爭論,其中任務定位與建造過程最起波折的大型艦隻,恐怕非當時被稱作“快船”的巡洋艦莫屬。

在大艦巨炮的刺激下,清朝對於鐵甲艦作爲海戰主力的認知還算清晰,然而要用哪種“快船”輔助鐵甲艦卻走過彎路。起初,揹負自制船艦民族重任的福州船政局,於1876年便向法國購買鐵木合構的 “巡海快船”圖紙,1881年開工造艦、1883年下水,是爲“開濟”號。開濟號排水量約2200噸,時任福建船政大臣黎兆棠,興奮地向朝廷稱許這艘自制巡洋艦的性能“機件之繁重,馬力之猛烈,皆閩廠創設以來目所未睹……尤爲各船所不可及”,給了頗高評價。

清朝開始重視巡洋艦,爲何最後北洋海軍還是覆沒了?

在建造開濟號的同時,創設福州船政局的左宗棠也向德國訂製仿開濟號式樣的兩艘軍艦,是爲“南琛”與“南瑞”號。迨開濟號完工並撥歸南洋水師使用後,左宗棠見到自制軍艦的功能並不遜於外購艦,於是又向福州船政局要求續建“鏡清”、“寰泰”號巡洋艦。接着兩廣總督張之洞又替廣東水師訂製廣甲、廣乙、廣丙等巡洋艦。一時之間,清朝的造船工業蒸蒸日上,似乎大有可爲。

然而,淮軍重臣李鴻章對湘軍與南洋水師的發展並不樂見,對鐵甲艦與快船的功能也認識不清。李鴻章曾聽信英國籍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與其助手金登乾的話,以爲鐵甲艦已過時,遂於1875年購買3、4百餘噸的蚊子船多艘當作“守港利器”,並阻撓南洋水師購買鐵甲艦的計劃,宣稱“南北洋麪萬餘里,一旦有警,僅得一二艘,恐不足以往來扼剿”。沒想到蚊子船炮大船小、穩定性差的缺點,根本無益戰局,也使跟風購船的各省督撫埋怨不已。

但李鴻章不思記取教訓,又根據赫德與金登乾的推薦(諷刺的是,赫德與金登幹也非軍事專家),認爲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新制的非裝甲巡洋艦,既快速又安裝衝角,“可保追趕碰壞極好之鐵甲船”,遂又於1879年訂購2艘排水量1,350噸的“快碰船”,並命名爲“超勇”與“揚威”號。然而兩艦的成軍既不勇猛也沒立威,不但于歸國途中經地中海時失散,超勇號經蘇伊士運河時又觸礁故障,實可謂多災多難。且兩艦入列後,又有久行遲滯的毛病,令李鴻章不甚滿意。

眼見南洋水師日漸壯盛的李鴻章十分着急,深怕自己在海軍建設的鴻圖裏失勢,加上日本、英國與俄國的進逼,這才醒悟“能與鐵甲船敵者惟鐵甲船,能與巡海快船敵者惟快船,故鄰有鐵甲我不可無”。1880年李鴻章命李鳳苞(1834─1887年)在歐洲考察船廠訂購軍艦,最後選定德國伏爾鏗造船廠打造大名鼎鼎的定遠與鎮遠艦,以及“穹甲快船”(裝甲巡洋艦)濟遠艦。

此外,由於開濟、南琛、南深三艦於中法戰爭時,竟躲在浙江寧波鎮海口避戰,不敢對敵法軍的鐵甲艦,這種糟糕表現使船政大臣裴蔭森與左宗棠等人於1885年上疏祈請再自制裝甲巡洋艦龍威號。但1890年龍威號竟被李鴻章調往北洋艦隊,並改名爲平遠艦。得了便宜的李鴻章,在評論平遠艦的性能時還不忘挖苦道:“惟嫌吃水過深,行駛稍緩……以之歸隊操練,聊助聲威,尚未可專任海戰”,流露湘淮不和的醜陋政爭,更令南洋水師的裝備日愈不如北洋水師。

清朝開始重視巡洋艦,爲何最後北洋海軍還是覆沒了? 第2張

李鴻章倚恃的海軍主力,除了前述的定遠與鎮遠艦外,尚有1885年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購的經遠、來遠號裝甲巡洋艦,以及託英國打造的致遠與靖遠號裝甲巡洋艦。而這4艘2千餘噸的鉅艦之所以分頭給英德建造,也暴露清朝主事者罕有新式軍事學養的真相。當德制濟遠艦下水後,未得到訂單的英國人猛烈攻訐濟遠艦的毛病,並提供新的設計方案,德國也反過來指出英國方案的不妥。不知如何取捨的清朝,在李鴻章“海軍甫設,不妨並存其式,他日駛行日久,利病自見,再專擇其一推廣仿造”的意見下,決定交由兩國分頭造艦。雖然當時英德兩國所造艦隻鹹稱精良,但此舉不利後勤的統一維修,也彰顯近代中國工業與國防體系落後、自主性低,只能仰賴外人的尷尬現實,因此只能遷就列強,各種兵器都先買了用了再說。

不過雖然清末海軍的建設浮現各種弊端,但這批艨艟鉅艦終歸是當時亞洲首屈一指的威風神兵,《北洋海軍章程》裏也形容“查海軍戰艦以鐵甲爲最,快船次之”,故在震懾內外上具一定效果。如1882年朝鮮壬午軍亂時,超勇與揚威號巡洋艦便奉命戍守仁川,同日軍對峙;1888年臺灣臺東的漢人與高山族爆發民變,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也率致遠艦與靖遠艦前往協同鎮壓,堪稱小有戰果。

但是在經歷對外大型戰陣的考驗時,北洋海軍的弱點與清朝體制的衰敗頓時暴露無遺。李鴻章本人也明白這些問題,遂於1894年甲午戰爭初期,指示丁汝昌“惟須相機進退,能保全堅船爲妥”,這雖有不敢曝光北洋海軍虛實的無奈,但也讓鐵甲艦與巡洋艦的機動性和破壞力無法徹底發揮。不過這些缺陷,無礙於北洋海軍官兵們展現浴血死戰的英勇意志。

黃海海戰時,速度最慢、火力最弱的超勇與揚威號巡洋艦立刻成了日軍圍攻的標靶,但仍在沉沒前奮力擊傷日軍吉野、秋津洲、高千穗與浪速等艦;比睿號亦於北洋海軍炮擊下負傷退出戰場;平遠、鎮遠與定遠合力重傷日軍旗艦鬆島號,迫使日軍艦隊司令伊東佑亨逃至橋立號繼續指揮。而最壯烈的便是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督率傷痕累累的軍艦衝撞吉野號,惜乎中炮沉沒。可悲的是,致遠號被擊沉後,濟遠與廣甲號見狀隨即逃逸回旅順,負傷的靖遠、經遠、來遠等艦也相繼駛離,造成海上僅餘定遠與鎮遠同日軍5艦周旋的慘狀。事後,最先遁逃的濟遠號管帶方伯謙遭論罪處斬,但這已絲毫無助清朝挽救敗局。

雖然李鴻章意欲亡羊補牢,向智利、阿根廷或巴西緊急購置新式巡洋艦同日本再戰,但由於外國掮客的玩弄與日本的截買,此事成了泡影。最後困守山東威海衛劉公島的北洋海軍殘艦們,於1895年1月突圍無計後向日軍投降,丁汝昌等多名海軍高官自殺殉國,鐵甲艦鎮遠成了日本擄掠的最大戰利品,濟遠、平遠、廣丙等巡洋艦也隨遭奪去。就這樣,清朝失去了苦心經營的第一支現代化海軍,原本飄揚於各艦上的龍旗全被降下,正象徵這腐朽王朝的黯淡前景。

北洋海軍覆沒後,清朝僅剩開濟、南琛、南瑞號等老舊的巡洋艦妝點軍容,對嚇阻外敵幾無作用,遂火速向德國訂造海容、海琛、海籌三艘近3千噸的巡洋艦。接着1899年向英國購買的海天、海圻號巡洋艦也赴華成軍,排水量超過4千噸,這五艦遂成了清朝再造海軍的資本。1907年清朝海軍處更擬定雄心勃勃的說帖,打算籌款添購多艘裝甲巡洋艦與戰列艦。但由於財力捉襟見肘,以及辛亥革命後軍閥橫行,使中國海軍缺乏穩固的中央政府支持建設。更糟的是,抗日戰爭爆發後,弱小的海軍無力在海洋上禦敵,只得奉命自沉船艦以求阻滯敵軍,使中國海軍名存實亡,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海軍史上最黑暗的時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