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北洋軍隊是支什麼樣的隊伍?爲什麼清政府不能指揮北洋軍?

北洋軍隊是支什麼樣的隊伍?爲什麼清政府不能指揮北洋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清朝時期北洋軍隊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北洋軍是甲午戰爭以後清朝政府進行軍隊改革的產物,它的建立標誌着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始,這支軍隊無論是制度、服裝、武器還有戰鬥方式都一改農業時代的模式,完全仿照德日軍隊的建制進行改編。值得一提的是,清朝覆滅以後,但是割據全國的軍閥大部分都是從北洋軍裏分裂出來的,如我們熟知的直系、奉系、皖系都是從北洋軍裏面分裂出來的。

當時北洋軍可以說是清朝政府的底牌,也是它的王牌部隊,這支部隊最初承擔着衛戍京師的作用,那麼既然是自家軍隊,爲什麼清朝政府卻指揮不動呢?其實簡單來分析,主要是兩方面原因:

大勢已去,漢人軍閥取代滿清貴族執政已是定局;

當政者能力不行,纔不配位,北洋軍不願意賣命;

北洋軍隊是支什麼樣的隊伍?爲什麼清政府不能指揮北洋軍?

太平天國時期,出於鎮壓太平軍的需要,朝廷允許漢人官僚練兵,統兵。於是在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清朝便出現了以湘軍和淮軍爲代表的漢人軍閥勢力。面對這些新興的軍閥勢力,滿清朝廷的態度非常糾結。

一方面,清政府無兵可用,要繼續維繫朝廷的統治,必須要倚重這些軍閥。另一方面,軍閥得勢,胃口很大,漢人對朝廷執政者的能力,以及朝廷對軍閥團體的忠誠,均持懷疑態度。基於以上兩方面因素,以慈禧爲代表的滿清統治者在僧格林沁戰死後,就採取了政治平衡策略——即類似於現在開發商和包工頭之間的僱傭關係。

朝廷是開發商,軍閥們是包工頭。清政府爲軍閥提供財政和法理上的支持,並給予一定的地方權力和部分中央權力,以換取他們對朝廷的效忠和賣命。

漢人軍閥得到好處,便不再懷疑滿洲朝廷的統治能力。在此後的三十年,即太平天國後的三十年,慈禧靠着這種政治平衡,爲清朝又苟延殘喘的續了三十年命。但是,甲午戰爭之後,尤其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慈禧精心佈置的平衡局面,就被她自己毀掉了。

當時由於連連的失策,使得漢人軍閥和漢人地方大員對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能力和治國水平產生了懷疑。同時軍閥們本身的胃口隨着權力慾望加大也膨脹了,不再滿足於繼續當包工頭角色,也想當開發商。於是,滿漢究竟誰掌權的矛盾產生了。比如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東南九省的督撫就沒人蔘與勤王護駕,而是互保報團,坐視慈禧的生死不顧。

北洋軍隊是支什麼樣的隊伍?爲什麼清政府不能指揮北洋軍? 第2張

簽訂《辛丑條約》後,慈禧明白,昔日大權獨攬的統治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於是她就再次以退爲進,一方面對參與東南互保,不進京勤王的督撫不予追究;另一方面同意袁世凱、張之洞等人提議的“新政”的建議。

大有分權給漢人官僚,搞君主立憲之勢。也就是讓出大部分權力,滿清由皇權專制向君主立憲轉變。待轉變之後,漢人勢力將取滿洲人而代之,成爲執政者,而滿清皇帝則退居幕後,成爲“虛君”。

當然了,我們知道慈禧這招以退爲進之策並非是她的本意,她並不想搞立憲。她只是想拖延時間而已。但實事求是地說,慈禧此舉還是有效果的。因爲憑藉立憲這個舉措,慈禧和漢人地方大員又保持了八年微妙平衡關係,而慈禧也得以病死善終。

慈禧死後,立憲壓力轉移到了載灃身上。他當時要想活命,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繼續的放權,搞真正意義上的立憲。然而載灃上臺後,卻看不清時局,由於他的種種白癡操作,慈禧晚年精心打造的平衡體系再次被打破。

北洋軍隊是支什麼樣的隊伍?爲什麼清政府不能指揮北洋軍? 第3張

載灃上臺後,推翻了慈禧的策略。他在最不應該“復辟”的時候,選擇了“復辟”。比如,他先是罷免了袁世凱,讓他的親兄弟載濤、載洵分別控制陸海軍,剝奪漢人的軍權;還比如,載灃對立憲派要求開國會一事拖拖拉拉,狠狠的刺傷了對滿清朝廷還有一絲希望之心的立憲派官僚。

再比如,載灃故意搞出一個皇族內閣,讓皇族被滿族大臣操控內閣所有的重要部門,漢人則靠邊站。(內閣總共13人,滿族佔到9人,其中皇族7人,漢族只有4人,而且除了徐世昌之外,均無實權)

總而言之,就是慈禧答應的放權,答應的君主立憲,載灃通通推翻不承認,他只用了三年時間就把全天下的漢人官僚,包括最保守的漢人官僚,全得罪了。對此,張之洞病重時曾勸載灃:“以一人之見而反輿情,輿情不屬,必激變。”(不可逆時勢而爲之)

可是,載灃卻對張之洞說:“怕什麼,老子手上有兵在!”按載灃當時的理解,只要罷免了袁世凱等幾個漢人軍閥的頭子,他就能收回兵權,大清也可以繼續專制統治。當時都是二十世紀初了,載灃對權力的遊戲居然還是如此落後的理解,大清豈能不完?

後來事態的發展果然如張之洞所言,漢人對滿人繼續執政,投了不信任票。畢竟,北洋軍上下可全部都是漢人。北洋軍上下和袁世凱有共同利益訴求,而和清政府沒有任何共同利益。

北洋軍隊是支什麼樣的隊伍?爲什麼清政府不能指揮北洋軍? 第4張

舉個例子說,段芝貴在原來的清軍,只是個下級軍官,得不到重用。加入北洋軍後,袁世凱就把他提拔成了高級將領。在段芝貴看來,朝廷那幫人都是什麼玩意?哪有袁大帥的慧眼識珠?這紫禁城的龍椅就應該讓袁大帥來坐,滿洲老貴族,通通滾一邊去。

類似於段芝貴這種心態的人,還有段祺瑞這些人。他們也都認爲自己懷才不遇,滿清朝廷阻礙了他們的才華施展。所以,對於袁世凱,他們都是支持的,而對清政府,他們都是面和心不和。用一句話說就是——

既然跟着袁大帥就有高官厚祿,何必要去巴結朝廷那幫人呢?滿人朝廷能給自己這個漢人什麼待遇?當然了,袁世凱只是當時衆多俊傑人物的其中之一而已。從他後來稱帝被北洋軍拋棄可以看出,他也並非是不可取代之人。

然而,由於北洋軍發展的時間太短,當時北洋系將領級別都不高,根本夠不到清政府的政治構架頂層,他們需要袁世凱這個遊走於頂層和下層的關聯式人物。所以,在這種大時勢下,清政府便完全喪失了對北洋軍的操控,而袁世凱也能以一個“盟主”的身份,在老家遠程遙控北洋軍。

北洋軍隊是支什麼樣的隊伍?爲什麼清政府不能指揮北洋軍? 第5張

後來辛亥革命爆發,南方革命勢頭極其猛烈,清政府唯一仰仗的就是北洋軍,北洋軍受此重用,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所以北洋軍對清政府的軍令陽奉陰違,集體逼宮,袁世凱不出山,他們就不打。企圖通過袁世凱,實現北洋系的利益最大化。

而袁世凱也看透了清政府是大勢已去,所以也趁機帶領北洋系奪權。這是符合北洋系利益的決定。總的來說,清政府無法指揮北洋軍,關鍵就是利益分配問題。在北洋系看來,一個無視滿漢人口差距,搞出皇族內閣,無視漢人利益的朝廷,它能給自己什麼利益回報?既然如此,那倒不如支持袁世凱。起碼跟着袁大帥,升官發財是指日可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