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靠着一首《風》而揚名的李嶠到底是什麼身份?

靠着一首《風》而揚名的李嶠到底是什麼身份?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個唐朝宰相人品欠佳,寫下20字短詩,全詩無一風字卻處處有風。人品欠佳卻因一首詩揚名,全詩無一風字卻處處有風,小小生都會背!

風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說其無形,是因爲風是看不見的空氣流動,說其有形,是因爲物隨風動,能讓人感知風的勁吹。唐代詩人李嶠就以《風》爲題,寫下了一首20字的五言絕句,全詩無一風字,卻讓人處處都能感受到風的力量。其詩曰: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李嶠的《風》寫得形象生動、通俗易懂,最適合兒童誦讀。全詩通過抓住“葉”“花”“浪”“竹”四樣自然界物象在風力作用下的易變,間接地表現了“風”之種種形力、魅力與威力。全詩四句兩兩成偶,以“三”“二”“千”“萬”數字對舉排列來表現風的強大,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專家評其詩爲“筆法細緻,觀察敏銳”,“語言精練、準確、形象”,因而入選小學教材。

詩中首句首字的“解”字,本義爲知道,懂得,是擬人化的。但是,在給孩子們講解時,“解落”可以通俗地理解爲“吹落”,“三秋”本指秋季第三月,即農曆九月。王勃《滕王閣序》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詩中的“三秋”泛指秋季。此句是說,風“可以吹落秋天的樹葉”。

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但是,詩人寫“秋風”之利,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一個“解”。“解”,也可以理解爲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如此一想,詩從筆下的秋風,就是充滿柔情之手,就與人們印象中的冷洌無緣了。

風能吹落秋葉,也能吹開春花,所以,詩人緊跟着就寫下了“能開二月花”之語,意思是風“可以催開春天的鮮花”。如果進一步闡釋的話,“開”就有喚醒、催生、召喚之意,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此句的落腳點重在寫風之溫情。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是風過大江與竹林時的景象。詩中的“斜”字,古時讀作xiá,現在的規範讀音,就爲xié,這多少破壞了詩的音韻美。

靠着一首《風》而揚名的李嶠到底是什麼身份?

“過江”捲起“千尺浪”,“入竹”吹得“萬竿斜”,表現的是風力之威風、之瀟灑。此處,風之強悍,風之強勁,風之強勢,同之前風之溫情,風之柔情,風之癡情形成強烈的反差。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喜怒哀樂”之表現,“風”也概莫能外。

縱觀全詩,前兩句寫的是“風”在季節更替中的:秋風能令萬木凋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後兩句則寫的是“風”在不同場所展現出的不同“形象”: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風入竹林時,竹竿則一齊傾斜。全詩無一“風”字,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態,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靠着一首《風》而揚名的李嶠到底是什麼身份? 第2張

詩的作者李嶠,雖然現代許多人並不熟悉,但是,在唐代,他也是有着赫赫文名與官聲的。李嶠生前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成爲“文章宿老”。李嶠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早年進士及第,後來高居相位。只是,李嶠生活的時代太特殊,與唐朝兩個最強勢的女人“共事”,留下人生污點:武周時期,依附張易之兄弟。中宗年間,依附韋皇后和樑王武三思,官至中書令、特進,封爲趙國公。唐睿宗時,貶爲懷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時,再貶滁州別駕,遷廬州別駕,70歲病逝於廬州。李嶠先後歷仕五朝,因其慣於趨炎附勢,所以遭到史家的一致差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