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崇禎上臺後很勤奮,爲什麼還是無法挽救局勢呢?

崇禎上臺後很勤奮,爲什麼還是無法挽救局勢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崇禎,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其實,崇禎接手的本身就是一個平穩的政權,雖然一直有諸如類似“明亡於天啓,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這樣的說法,從而完美避開崇禎是亡國之君這個問題。

當然,最不能接受自己是亡國之君的人就是崇禎本人,1644年李自成軍隊開入北京,崇禎在紫禁城後面的煤山自縊而亡,在上吊前,崇禎曾寫下血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將明朝滅亡的責任全推到大臣的身上,試圖留下一個勤政愛民的形象,其實這都是扯淡,明朝晚期的大臣雖然都是奸佞,但那也是崇禎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部下不行,根本原因還是領導的問題。

崇禎上臺後很勤奮,爲什麼還是無法挽救局勢呢?

崇禎不等同於尋常的亡國之君,類似明朝這樣大一統的政權的亡國之君都是皇帝年幼,即位不久,致使大權旁落,從而引發皇權的崩潰。

類似清朝溥儀三歲登基,還沒懂事就被逼退位了;漢靈帝去世後,立劉辯爲帝,結果是外戚宦官專權,引董卓進京導致東漢衰落。

很少有像崇禎這樣,在正好的年齡裏面白撿一個皇帝,儘管時局不是很好,但是也絕對沒糟糕到亡國的地步。

現在研究明朝滅亡的原因,不外乎,外患有後金,農民起義,天災和瘟疫等幾大原因,下面我就逐條來分析崇禎即位時期的情況。

首先說遼東戰局

在1627年崇禎即位的時候,以袁崇煥爲代表的明軍在遼東戰場上以“城池+大炮”的新型模式擊退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兩次進攻,分別取得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有一說,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中負傷而亡)

可以說,在崇禎即位前後,明軍在對後金的戰爭中表現尚可,抵擋住了後金的進攻,也大概取得了暫時剋制後金的方法,是1619年薩爾滸之戰後,明軍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

其次,再來說農民起義

一直以來都有說農民起義埋葬了大明王朝,我個人也比較傾向於這種理由,如果不是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把國內經濟搞崩盤,以明朝的綜合實力即使無法徹底擊敗後金,但是要將後金阻擋於山海關外,還是有把握的,保守點說至少一百年不是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雖說在明朝後期,農民起義時常爆發,但是規模影響並不大,至少載入史料的並不多。但在崇禎即位後,大規模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地爆發,尤其是李自成的隊伍自崇禎二年以來,規模越來越大,甚至撼動了西北地區的統治。

不過即使如此,也沒有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至少在崇禎十年前後,明軍鎮壓農民起義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崇禎十一年李自成部幾乎全軍覆沒,只有18騎突圍逃走。

再來說,天災和瘟疫

近年來歷史氣象學很受重視,氣象學家竺可楨根據一些歷史記錄,得出很多朝代的興亡是跟氣候變化有關係的,比如商朝末期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朝末年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朝末年則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應用到崇禎年間,人們認爲是小冰河期發展到頂峯的階段,受小冰河期的影響,明朝各地出現極端自然災害,隨後鼠疫爆發。

這種應用新科學,新技術來研究歷史是值得提倡的,歷史本來就缺乏客觀東西,近年來歷史地理學,歷史氣候學不斷髮展,應該是一個好事。

氣候可能影響一個王朝的興衰,但絕對不是根本性因素,比如清朝滅亡前,東北曾爆發鼠疫,不過清政府依然能夠阻止防疫,成功將鼠疫撲滅,最後清朝滅亡也絕對跟氣候沒有什麼關係。

明朝的滅亡,我倒是認爲還是崇禎一手造成的,崇禎登基後,開局很順利,袁崇煥在遼東取得成績,想要中興的崇禎自然想要有一番作爲,於是加緊在遼東用兵,企圖“五年平遼”,爲了籌措遼東軍費,明廷不得不加收農民的賦稅,結果就是,在極端氣候災害下,農民本來就餬口艱難,崇禎還要加稅負,活不下去的農民只能揭竿而起,爲了平定這些農民軍,明廷不得不進行鎮壓,於是又要跟農民徵更多的稅賦,最後形成了惡性循環。

如果說崇禎只當幾天,或者一兩年皇帝,明朝的滅亡自然賴不到你,比如秦朝是在子嬰執政時期滅亡的,但是人們都說是秦二世而亡,不會說子嬰亡秦。

崇禎可是當了17年的皇帝,是將一個平穩的政權,硬帶翻車的,如果說崇禎不是亡國之君,那歷史上還真就沒有誰能夠稱得上是亡國之君了。

崇禎上臺後很勤奮,爲什麼還是無法挽救局勢呢? 第2張

崇禎最大的問題,就是剛愎自用,不懂的地方裝懂,明明不是那塊料,非要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有人說崇禎要是學天啓,天天干木匠活都不至於亡國,我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再說到崇禎臨死前甩鍋說“諸臣誤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崇禎在位17年,內閣大學士先後任用五十人,內閣首輔換了十多個,各部門尚書換的不計其數,在地方大員上,更是濫殺無辜,總督被誅七人,巡撫被誅十一人,稍有不滿意的地方,直接就殺掉。

比較突出的就是袁崇煥了,崇禎爭議比較大,袁崇煥爭議更大,我就不展開說了,我個人認爲袁崇煥是“志大才疏”型的人物,做一將尚可,而做三軍統帥則不足。

袁崇煥在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中都有良好的表現,在天啓一朝已經被破格提拔,到崇禎即位的時候,更是看好袁崇煥,在平臺召對的時候,直接詢問袁崇煥能否平遼,袁崇煥當即表示“五年平遼”,崇禎當即給尚方寶劍,任命爲薊遼總督,統籌遼東戰局。

袁崇煥是文人出身,吹牛的本事大的很,在天啓二年的時候就敢說自己一個人就能夠守住山海關,現在又說五年平遼,明顯是在吹牛。

袁崇煥到薊遼總督任上不久,就用崇禎的尚方寶劍斬殺了平遼總兵官的毛文龍,當然,熟悉這段歷史的同學也知道毛文龍爭議也很大,但是不爭的事實是,毛文龍被殺後,碰巧當年皇太極就繞過寧錦防線,從遵化殺入關內,打到北京城下,崇禎哪見過這場面,立即號召全國兵馬前來勤王。

皇太極走後,崇禎對袁崇煥是失望的,估計內心很生氣,結果就將其下獄,第二年凌遲處死了。

雖然說袁崇煥能力一般,可能在誅殺毛文龍的問題上也欠考慮,但是崇禎直接就把袁崇煥殺了,這實在是寒遼東將士的心,此後遼東官兵對明廷有防範之心,包括後來祖大壽、洪承疇、吳三桂等降清,不可能與袁崇煥被殺無關。

此外崇禎在對待孫傳庭、陳新甲等人的處置問題上,也存在很多令人詬病的地方。

等到李自成在西北擊敗孫傳庭後,如果崇禎能夠南渡南京,還有一息復國可能,即使不能收復北方,割據南方應該也可以堅持一陣子,但是當崇禎希望朝堂上有人提出這樣的建議,他再同意的時候,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崇禎把這話說出來,反倒是有人提議把太子送到南京以備不測,崇禎卻害怕出現李亨靈武即位的悲劇,沒有答應。

結果就是,北京淪陷後,南明政權因爲正統的緣故爭的是你死我活,沒跟清軍打一場像樣的戰役,反倒是內訌起來沒完沒了。

所以說,崇禎只是自詡爲明君,看似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可還不如什麼都不做,他接手大明朝之後,沒做出什麼真正利國利民的舉措,反倒是一步步將明朝推向滅亡的深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