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絲綢之路有幾條?都是由誰開通的呢?

絲綢之路有幾條?都是由誰開通的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絲綢之路,常簡稱爲絲路,此詞最早來自於德意志帝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圖集。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以長安爲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爲“陸路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爲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但實際上,絲綢之路並非是一條 “路”,而是一個穿越山川沙漠且沒有標識的道路網絡,並且絲綢也只是貨物中的一種。

絲綢之路有幾條?都是由誰開通的呢?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爲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君主制國家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爲,西漢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併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爲質與國外,外國由此信之”,稱讚其開通西域的作用。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爲“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着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大伊朗、累範特、阿拉伯緊密聯繫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爲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絲綢之路有幾條?都是由誰開通的呢? 第2張

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舉行的第38屆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絲綢之路同京杭大運河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遺產。

傳統絲路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爲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爲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或洛陽到玉門關、陽關。(西漢時期由張騫從長安出發出使西域;東漢時期班超從洛陽再次出使西域開闢。)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西漢開闢)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東漢開闢)

以下爲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號內爲古地名。

東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從長安或洛陽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十世紀末期,北宋王朝爲繞開地處河西走廊的西夏的領土,開闢了從天水經青海至塔里木盆地的“青海道”。成爲北宋時期的一條新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商路。

中段

中段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唐貞觀十四年(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從陽關到樓蘭或者若羌米蘭綠洲,要沿着疏勒河與阿爾金山北麓穿越長達千餘里的庫姆塔格沙漠,歷史上這段路沿途就沒有綠洲文明可以作爲旅行的基點。而在陽關以東或者米蘭、樓蘭以西,沿途的綠洲星羅棋佈。因此,“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名詩句也寫出了陽關以西這千餘里絲路的可怖。此路線後來爲313國道。

南道(又稱于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于闐)、莎車等至蔥嶺。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幹納盆地(大宛)。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走天山北麓,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北道是唐朝時纔開闢的絲路。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盛唐時代開闢的。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幹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其他絲路

除傳統絲路外,還有多爲歐亞大陸北部之遊牧民族使用的草原絲綢之路、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以及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

張騫西行

前2世紀,中國的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力日漸強盛。第七代皇帝漢武帝劉徹爲打擊匈奴,計劃策動西域諸國與漢朝聯合,於是派遣張騫前往此前被冒頓單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帶一百多隨從從長安出發,日夜兼程西行。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虜,遭到長達十餘年的軟禁。他們逃脫後歷盡艱辛又繼續西行,先後到達大宛、大月氏、大夏。在大夏市場上,張驀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氈、大秦國的海西布,尤其是西漢蜀郡的鄧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從蜀地有路可通身毒(今印度)、大夏。前126年張騫幾經周折後返回長安,出發時共一百多人,待到返回時僅剩張騫本人和一名堂邑父了。史書上把張騫的首次西行譽爲“鑿空”即空前的探險。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中國派往西域的第一個使團。前119年,張騫時任中郎將,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經四年時間他和他的副使先後到達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國阿薩息斯王朝、身毒等國。

自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向漢武帝報告關於西域的詳細形勢後,漢朝對西域的外交政策由最早的聯合月氏從而鉗擊匈奴,變成了“廣地萬里,重九譯,威德遍於四海”的強烈願望。並在前104年—前102年的李廣利徵大宛之戰最終獲勝之後,塔里木盆地的印歐人的城邦國家紛紛改投門庭接受漢朝廷政府的管轄,因而在烏壘和蔚犁等地屯田和駐軍幾千人,並設置了戍己校尉以對當地的管轄,後爲了促進西域與長安的交流,漢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朝廷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經商。這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爲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中西亞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漢朝在各個關卡的海關稅收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潤。出於對匈奴與漢朝在塔里木盆地的反覆爭奪與絲路上強盜橫行的狀況考慮,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

以漢朝廷在西域設立官員爲標誌,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