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揭祕中國古代扇子的起源,古代扇子有哪些種類?

揭祕中國古代扇子的起源,古代扇子有哪些種類?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大徐本)中解釋說:“扇,扉也。從戶,從翅聲。”照此解釋,扇是個形聲字,本義是門扇。但“翅”與“扇”讀音差別比較大,所以學者們一般認爲傳本《說文》“從翅聲”的“聲”是“省”的音誤,扇是個會意字。如果扇是會意字,那麼,羽或翅與門扇有什麼聯繫呢?

自古以來還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從羽者,如翼也。”意思是說扇字從羽是因爲門扇像翅膀。門扇與翅膀在形狀上沒有相似點,只是在開合的功能上有些相似,所以現在的學者大都採取功能相似說。這樣的解釋仍然是很勉強的,因爲門扇是從兩邊到中間轉動着開合,而鳥翅只在身體左右伸縮着開合,二者談不上有什麼相似點。

我們認爲扇應該是從羽戶聲的形聲字。戶在古代可能有與扇近似的讀音,如肩是從肉戶聲的形聲字,肩與扇古代韻部同屬元部。有相同音變現象的如烏、安都是疑問代詞,如、然都是形容詞詞尾,語、言同源,它們都是魚元通轉的同源詞。只是後來“戶”的元部讀音被淘汰了,失去了表音的作用。扇既然從羽而不是從戶,那麼它的本義就不是門扇,而是扇動。我們知道,鳥和昆蟲飛行時都得扇動翅膀,所以扇字從羽。

揭祕中國古代扇子的起源,古代扇子有哪些種類?

弄清了扇的本義,扇子的得名之由也就不難理解了。扇子之所以叫扇,就是因爲使用時需要來回扇動,扇子因扇動而得名。至於門扇稱扇,那是因爲先秦時期流行一種門扇形的扇子,如2007年江西靖安縣李洲坳春秋晚期墓出土的竹扇,就與門扇類似,故門扇也稱爲扇。

扇在先秦典籍中就有扇子的意思。如先秦典籍《管子·四時篇》中說:夏天“禁扇去笠”,意思是說夏天禁止使用扇子和斗笠,這是因爲不希望人爲地干擾“盛陽之氣”。《六韜》卷二《勵軍》中也有將領“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的說法。這都表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扇子就已經有了“扇”之名。

扇子的起源

我國先秦古書《世本》上記載說“武王作翣(shà)”,認爲扇子是周武王發明的,這自然是靠不住的。扇子的發明應該遠在原始社會時期,而且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人在感到炎熱的時候自然會拿上一個片狀的東西扇動取涼,如果某個東西被固定地用於扇風取涼,也就意味着扇子的問世。《說文解字》中說:“萐(shà),萐莆,瑞草也,堯時生於庖廚,扇暑而涼。”這是說堯舜之時用萐莆草的大葉子扇風納涼。扇子古代也叫“箑”,大約最早就是用萐莆葉做成的,後來用竹子做骨架,並用竹篾編織,所以改成了竹字頭。字又寫作翣,應該是有些扇子是用鳥羽製作的緣故

扇子形制多種多樣。從是否可以摺疊的角度來看,扇子可分爲屏扇(又叫硬扇)和摺扇兩種。我們說扇子在原始社會已經存在,是指屏扇而言。至於製作工藝相對複雜的摺扇,在我國出現很晚,具體時間目前尚無定論。

一種觀點認爲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南齊書·劉祥傳》中記載說:“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資治通鑑》卷一三五齊高帝建元二年“淵入朝以腰扇障日”元胡三省註釋說:“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摺疊扇。”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三《考索·扇》中亦主此見。

一種觀點認爲出現於唐代。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卷八《器用·宮扇》雲:“摺疊扇貢於東夷,永樂間盛行。……智按:孫愐《韻》注:‘搊(zǒu)扇。’則唐人已有矣。”《中國風俗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摺扇”條採納方氏的說法。

揭祕中國古代扇子的起源,古代扇子有哪些種類? 第2張

還有一種觀點認爲最早出現於北宋。明陸深《儼山外集》卷五《春風堂隨筆》:“今世所用摺疊扇亦名聚頭扇,吾鄉張東海先生以爲貢於東夷,永樂間始盛行中國。予見南宋以來詩詞詠聚扇者頗多。予收得楊妹子所寫絹扇面,摺痕尚存。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兩指許,正今摺扇。蓋自北宋以有之。倭人亦製爲泥金面、烏竹骨充貢。出自東夷,果然。”這是說中國的摺扇是北宋時期從日本傳過來的,明朝永樂年間才流行開來。

關於腰扇即摺扇的說法,清代學者桂馥在《札樸》卷四《腰扇》條中辨正說:“腰扇如腰鼓,謂中腰瘦減,異於團扇。”“腰扇”之名東漢已見,寫作“要扇”,其物則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氾論》:“周人牆置翣。”這裏的牆指出殯時柩車上覆蓋棺材的帷幔;翣是一種屏扇,插在柩車的車邊作爲裝飾。東漢高誘解釋說:“周人兼用棺槨,故牆設翣,狀如今要扇,畫文,插置棺車箱以爲飾。”《國語·楚語下》:“屏攝之位,壇場之所。”

三國吳韋昭注云:“屏,屏風也。攝,形如今要扇。皆所以分別尊卑,爲祭祀之位。”晉張敞《東宮舊事》(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七百二《服用部四·扇》):“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這是說皇太子剛被任命的時候,太子的房間要放置一張塗了漆的要(腰)扇和一張青竹扇。從這些記述可知,腰扇是一種比較大的屏扇,因中腰收縮而得名,主要起標誌或裝飾的作用,並不是摺扇。

方以智的唐代說也是不可靠的。首先,他所說的“孫愐《韻》”實際上並不是唐代孫愐編的《唐韻》(《唐韻》至明已佚),而是宋人編的《廣韻》。其次,《廣韻·有韻》原文是這樣的:“搊,扇別名。”並沒有說“搊”是摺扇。方氏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說:“《唐韻》有搊扇,殆亦摺扇之萌芽乎?”是一副猜測的口氣。方氏將“搊扇”連讀,顯然是錯誤的。《漢語大字典》在“搊”下雲:“一種扇子的名稱。即摺疊扇。”《漢語大詞典》“搊扇”條釋爲“即摺扇”。兩大辭書都以方以智的說法爲根據,這是有問題的。即便搊是摺扇,那也只能證明北宋有摺扇,不能作爲唐代有摺扇的證據。

出現於北宋的說法則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可以信從。如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高麗國》雲:“(高麗國)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摺疊扇爲私覿物(見面禮品),其扇用鴉青紙爲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爲金沙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泥爲雲氣月色之狀,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

至於摺扇的發源地,據學者們考證應是日本。上引郭若虛的記載中高麗人說“本出於倭國”,倭國就是日本。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載了作者在宣和六年(1124年)出訪高麗時的所見所聞,書中卷二十九《供張二》記載說:“畫摺扇,金銀塗飾,復繪其國山林、人馬、女子之形,麗人不能之,雲是日本所作。觀其所饋(當作繢,即繪字)衣物,信然。”

當時的高麗還不能製造畫摺扇,他們的畫摺扇是從日本傳去的。這跟郭若虛“本出於倭國”的記載是一致的。《大美百科全書》(EncyclopediaAmericana)“fan”(扇子)條中說摺扇是公元七世紀時有位日本人模仿蝙蝠的翅膀而發明的,而日僧貢給宋王朝的禮品中確有“蝙蝠扇”。《宋史·日本傳》載:日僧喜因於端拱元年(988年)來到宋朝,其貢品中有“納繪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這些記載表明摺扇的發源地在日本,是北宋時期從高麗和日本傳入我國的。

摺扇在宋金時代主要在上流社會流行。金章宗完顏景有《蝶戀花·聚骨扇》詞吟詠摺扇:“幾股湘江龍骨瘦,巧樣翻騰,疊作湘波皺。金縷小細花草鬥,翠條更結同心扣。金殿珠簾閒永晝,一握清風,暫喜懷中透。忽聽傳宣須急奏,輕輕褪入香羅袖。”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三《鋪席》記錄了杭州城裏各行各業的店鋪,其中就有“周家折揲(疊)扇鋪,陳家畫團扇鋪”。摺疊扇有專賣店,說明有一定的市場需求。不過當時並沒有在全國廣泛流行開來,因爲直到明代初期摺扇還未能得到世人的認可。明陳霆《兩山墨談》卷十八記載:“宋元以前中國未有摺扇之制,元初東南夷使者持聚頭扇,當時譏笑之。我朝永樂初始有持者,然特僕隸下人用,以便事人焉耳。至倭國以充貢,朝廷以遍賜羣臣,內府又仿其制以供賜予,於是天下遂遍用,而古團扇則惟江南之婦人猶有其制,今持者亦鮮矣。”

明劉元卿《賢奕編·閒鈔下》亦云:“聞撒扇始於永樂中,因朝鮮國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爲之。南方女人皆用團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女婦亦有用撒扇者。”“聚頭扇”和“撒扇”是摺扇的異名,前者因可以聚攏而得名,後者因可以撒開而得名。可見摺扇是明代中期以後才廣泛流行開來的。時至今日,摺扇已是扇子的主流形式,我們今天所說的“扇形”就是指摺扇展開的形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