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北宋養兵百萬,爲何對外戰爭這麼弱?

北宋養兵百萬,爲何對外戰爭這麼弱?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後周大將趙匡胤帶領大軍北征契丹。走到汴京城外陳橋驛之時,趙匡胤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兵變,一句竊取了後周皇權,北宋王朝由此建立。趙匡胤本人是五代十國末期的名將,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所建立的北宋,卻成了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中最爲孱弱的一個。

宋太平興國四年,剛剛建立不足20年的北宋,就迎來了第一次對外戰爭大潰敗。雄心萬丈的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遼國,結果在高粱河之戰中被遼國打的丟盔棄甲,傷亡慘重,宋太宗差點被人家活捉,“凡行在服御寶器盡爲所奪,從人宮嬪盡陷沒,股上中兩箭,”簡直狼狽到極點。

北宋養兵百萬,爲何對外戰爭這麼弱?

雍熙三年,北宋建立26年後,宋朝再度發起針對遼國的雍熙北伐,企圖一舉奪回幽雲十六州。結局同樣讓人不忍直視,“爲遼師衝擊死者數萬人,沙河爲之不流,棄戈甲若丘陵”。

景德元年,北宋建立46年後,遼國鐵騎大舉南下,進犯中原。“神奇”到不可思議的一幕又出現了,北宋屯集重兵的北疆防線,竟然形同虛設,對遼軍進攻幾乎沒起到任何阻滯攔截作用,眼睜睜看着遼國大軍鐵蹄動地胡笳震天,一口氣衝到黃河邊,與北宋國都汴京隔河相望。宋真宗被迫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從此開始了以歲幣換和平的屈辱生涯。

一般而言,古代大一統王朝,在開國初期幾十年之內,尚且處於全盛時期,經濟發達武備強盛,但北宋卻硬生生打破了這一鐵律,開國不足五十年就連吃敗仗。而且這一局面在日後並未有任何改觀。無論是對遼國還是西夏、金國,北宋明明都處在以大打小的優勢地位,卻幾乎都是一邊倒的潰敗局面。宋神宗對西夏的“元豐西征”,金國南下攻擊北宋的靖康之變,哪一次都讓北宋吃盡苦頭、直至亡國。

那麼問題來了,北宋的軍隊爲什麼不能承擔起保衛國家的重任?敵國入侵時他們的戰鬥力在哪裏?是因爲北宋兵力太少麼?錯,北宋的兵力不僅不少,反而創紀錄地多。北宋兵力數量在當時的亞洲排名第一,即使在整個古代歷史上都數一數二。

北宋大臣蔡襄在《養兵之費》中曾經提到,北宋總兵力“通一百一十八萬餘人”,在《論兵十事》中更是把這一數字精確到個位數:“一百一十八萬一千五百三十二人”。可見北宋的兵力無論絕對數量,還是佔總人口比重,都幾乎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境地。

北宋養兵百萬,爲何對外戰爭這麼弱? 第2張

北宋的兵力既然如此雄厚,在對外戰爭中爲什麼表現卻窩囊透頂?其實這並不奇怪,從古到今,兵員數量只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之一,兵員質量和戰鬥力、高級將帥的指揮能力,對戰爭結局的影響更爲關鍵。

北宋兵力雖多,戰鬥力卻極爲低下,屬於典型的有量無質的烏合之衆。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北宋軍隊連日常最基本的操演訓練都難以保證。靖康元年二月十五,也就是靖康之變前夕,面對經過咄咄逼人的攻勢,一向是甩手掌櫃的宋徽宗,也因爲危急形勢而憂心忡忡。

靖康元年二月十五,宋徽宗專門對軍隊將領下發一道聖旨,告誡他們要整軍經武積極備戰。聖旨中專門提到軍隊的訓練問題,他認爲“軍兵久失教習”,“今三衙與諸將招軍,惟務增數希賞”,“收充既不精當,教習又不以時”。這麼多士兵不訓練都去幹什麼了?“既到軍門,惟以番直隨從服事手藝爲業,每營之中,雜色佔破十居四,不復教以武藝”。

原來,北宋時期有一個不良風氣,軍隊參與經商、創收現象十分嚴重。北宋士兵除了上戰場,還有一項重要“職能”是充當武將們的牟利工具。士兵們經常被大批調走,從事“綱運”等長途販運,要麼直接學會各種手藝,成爲工匠,“營中多是技藝工匠”,“凡私家修造,磚瓦、泥工之類盡出軍營”。

這種現象在北宋非常普遍,“諸州軍禁旅雖多,訓練蓋寡。其間至有匠氏、樂工、組繡、書畫、機巧,百端名目,多是主帥並以次官員佔留手下”。堂堂大宋士兵不練刀槍不學武藝,卻成了各式各樣的匠人和施工隊。各級官吏武將撈得盆滿鉢滿,軍隊戰鬥力卻低下之極,最後導致“人不知兵,無一可用”的惡劣結果,到了真刀實槍上戰場時,“用之御捍,何異驅市人而戰”,等於讓一羣毫無軍事技能的老百姓上戰場,雖不欲敗,豈可得哉。由此可見,富國與強兵,從來都缺一不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