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周文王、韓非子都是近視眼,沒眼鏡他們怎麼辦?

周文王、韓非子都是近視眼,沒眼鏡他們怎麼辦?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讀過兩本書的人都知道,近視眼有多大的危害,特別是高度近視,但凡摘掉眼鏡,那就跟瞎子似的,古時候就有一首嘲笑近視眼的打油詩,曰:

笑君雙眼太稀奇,子立身旁問誰是?日透窗櫺拿彈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畫壁磨傷鼻,爲鎖書箱夾着眉。更有一般堪笑處,吹燈燒破嘴脣皮。

什麼意思?

人站在跟前,也看不清他是誰;陽光從窗縫裏透進來,還以爲地方不乾淨,趕緊找撣子,想把它撣掉;看個壁畫,能把鼻子碰傷;鎖個書箱,能夾住眉毛等等,說的就是這麼形象。

那麼,近視眼是怎麼來的?看書看久了,又不注意休息眼睛,這一點,不但現代人有,古人也有,而且,古書上就有記載。

古時候都有哪些有名的近視眼,說出來大家都知道,電影電視劇裏常見,一個個風度翩翩,儀態萬千的,可誰能想到,他們居然是近視眼呢。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

一:歷史上有名的近視眼

這些人有“眼如望羊”的周文王,老先生還喜歡八卦,也不知道他是怎麼看清楚卦象的,寶貝拿起來貼着鼻尖仔細欣賞,想一想都有些滑稽。

“目不喪明”的韓非子,誰能想到,這位先秦法家代表人物,不但口吃,而且近視,條件這麼困難,還喜歡遊說諸侯,還喜歡著書立說,這份精神,實在是後人學習的典範啊。

除了他們,還有“簿書銷眼力”唐朝詩人姚合,宋朝喜歡以“水精承目照之”的是非婆子史沆,“素有眼疾,不能遠視”的司馬光,“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的歐陽修,“少年嗜書謁目力,老去觀書澀如棘”的陸游,以及患有“怯遠症”的明朝大才子祝枝山,清朝大學士紀曉嵐等。

由此可知,近視眼,從周文王到紀曉嵐,從古到今就沒斷過,好像是文化人的通病,可問題是,古代沒有眼鏡,他們得了近視眼之後會怎麼辦?

周文王、韓非子都是近視眼,沒眼鏡他們怎麼辦?

忍着?抱有這種想法的人顯然小看了古人的智慧,歷來矛和盾都是統一的整體,只有矛沒有盾,只出現問題,沒想出解決的辦法,古人能那麼被動嗎?方法自然有,而且還很高明,不信您瞧瞧,不過在這之前,咱們先得介紹一下“回”字的四種寫法。

二:古人怎麼稱呼近視眼

認識問題,解決問題,這套程序,纔是負責任的態度,從這個層面出發,可以得知,要想治療近視眼,解決近視眼的困惑,首先的認識什麼是近視眼,以及探討近視眼產生的原理。

關於這個問題,古人是怎麼認識的?

關於近視眼,夏朝怎麼說不知道,因爲那時候有沒有文字,還在討論,商朝呢,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當中,就有“目”、“疾目”等方面的記載。

到了周朝,將周文王稱之爲“眼如望羊”,什麼意思?《釋名》中解釋,“望羊”就是“遠視茫茫”的意思,遠一點就看不見,可不就是近視眼嗎。

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書經》等,將之稱爲“瞽”、“蒙”、“瞍”,西漢醫學家假託黃帝僞作的《黃帝內經》,稱之爲“目不明”、“目盲”、“視歧”,等於已經有了弱視、近視、散光的記載,將一個近視更加細化,這自然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從此,關於近視眼,古人的認識就越來越是細化。

到了隋朝,楊堅手下的太醫令、太醫博士,也就是當時著名的大醫家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一書當中,除了記載已知的各種眼疾之外,還對近視眼的形成,首次從理論上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唐朝的一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明確的提出,愛食生,愛食五辛(蒜、蔥、興渠、韭、薤),夜讀細書等都是容易引發眼疾,容易引發近視眼的原因,基於上述因素,就提出了約81種治療眼疾、治療近視眼的方法。

除此之外,還首次提出“老人目昏”,對老花眼也有所觸及。

到了唐朝,人們對近視眼的認識,就已經達到這個高度,到了唐朝以後,有關近視眼的理論,預防以及應對的方法倒越來越是完備,但叫法嗎,無非“眼疾”、“目盲”、“遠視不清”等等,倒沒多大的變化,至於現在,“近視”,“四眼”等等,叫法是越來越調皮,但文化含義,總覺得少了那麼一層意思。

關於“回”字的四種寫法就介紹到這裏,那麼,古人既然認識近視眼,又是怎麼對付近視眼,現在最好的方法,眼鏡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三:眼鏡的出現

人們普遍認爲,現在具有實用功能的這種眼鏡,發明於公元1268年至公元1289年之間的意大利弗洛倫薩,大約南宋時期。約1413年,也就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傳到中國,從此,近視眼就有眼鏡戴了。

但是,還有人認爲眼鏡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東漢,因爲1976年左右,在山東的東漢墓葬當中,就發現了由天然水晶打磨而成的鏡片。

這種說法有沒有依據,暫且不論,但,近視眼明朝以後才戴上眼鏡倒是真的,但問題是,近視眼產生的比眼鏡早,沒有眼鏡之前,古人是怎麼對付近視眼的呢?

周文王、韓非子都是近視眼,沒眼鏡他們怎麼辦? 第2張

據有關專家分析,誕生於戰國中後期以後的《山海經》,這一部被視爲荒誕不經的奇書,上面就有7種防治近視眼的方法,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對於治療近視眼,已經用上了鍼灸療法。

成書於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上面就記載了70餘種治療近視眼的藥物。

唐朝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就記載了一些治療近視眼的偏方,北宋的《蘇沈良方》,更是詳細的說明:

盛熱湯滿器,銅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緊閉勿開,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湯沃,湯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爲之,無疾一日兩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瞼毗癢。

用熱水敷眼,可以緩解眼疲勞,預防近視,清朝的《冷廬醫話》更是認爲:

服小黑豆勿輟,凡二十餘年,迄今目光如舊,燈下可作細字,未始非此方之力。

有一個得了近視的病人,專服黑豆,並佐以洗目法,至今已經全部治癒,晚上,燈底下讀個細書,看個小字什麼的,莫不清清楚楚。

等等等等,方法還有很多,這裏不一一例舉,(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只是就事論事,文中出現的偏方到底有用沒用,有沒有科學依據,本人沒試過,沒研究過,不知道)。

古人就是這麼聰明,你有你的張良計,我有我的過牆梯,出現問題,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還有很多種方法供你選擇。

有眼鏡之前,周文王、韓非子她們對付近視眼,大致如此,視之爲一種眼疾,用各種方法 ,想把它治好。

可要實在治不好呢?除了藥物和偏方外,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工具,什麼工具?

靉靆,這個詞可能大家都很熟,但究竟什麼玩意,就會有很多人不知道,北宋劉跂在《暇日記》稱:

史沆斷獄,取水精十數種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牘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則見。

什麼意思?

是非婆子史沆是個近視眼,斷案文書看不清怎麼辦?他有辦法,取水晶,磨成鏡,放到眼睛前面,就能看的清清楚楚了。

而這個水晶磨成的鏡子,古書當中,就稱之爲靉靆,而且還流傳甚廣,南宋時,就有人誇這寶貝說:

周文王、韓非子都是近視眼,沒眼鏡他們怎麼辦? 第3張

靉靆,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

的確是個很好的工具啊,總結下來,殷商時就有近視眼,戰國時就有了詳細的預防治療方法,北宋時有了類似於放大鏡的靉靆,明朝有了眼鏡,但自從有眼鏡之後,近視眼好像越來越多了。

時至今日,走到大街上,特別中小學門口,十個人當中,倒有五六個戴着眼鏡。

爲什麼會這樣呢?

大約都是非常刻苦,夜讀細書的緣故,然而不管怎麼說?保護好眼睛,纔是最重要的,因爲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窗戶不乾淨,還怎麼觀賞大千世界呢。

有詩云:少年不盡風流態,靉靆斜窺紅粉妝。

什麼意思?戴上眼鏡才能看清楚美女,這得有多麼麻煩的,哪裏比得上雙眼1.5,想看哪兒就看哪兒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