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暴鳶:戰國時韓國第一名將,最後是何結局?

暴鳶:戰國時韓國第一名將,最後是何結局?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早在西周時期,周朝分封的諸侯國至少在100個以上,這些諸侯國遍佈各地,很多甚至在史料中幾乎沒有詳細的記載。不過,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大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的激烈較量,自然誕生了衆多知名的武將,比如秦國有白起、王翦、蒙驁等名將,趙國有李牧、廉頗、龐煖等名將,魏國有吳起、龐涓等名將,齊國有田單、匡章、孫臏等名將,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本文所要說的韓國,因爲整體實力相對弱小,所以沒有較多的名將。在此基礎上,就暴鳶來說,可以稱之爲韓國第一名將。換而言之,矮子裏拔將軍,雖然暴鳶的整體戰績比較一般。但是,在戰國時期,暴鳶還是參加多場著名的戰役,甚至還曾率軍和秦國名將白起作戰。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暴鳶這位名將。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暴鳶:戰國時韓國第一名將,最後是何結局?

首先,暴鳶,一作暴烝,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的韓國名將。

司馬遷在《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中記載:八年,使將軍羋戎攻楚,取新市。齊使章子,魏使公孫喜,韓使暴鳶共攻楚方城,取唐眛。

公元前301年,暴鳶與齊國將領匡章、魏國將領公孫喜共同攻打楚國的方城,擊敗楚軍,俘虜楚國將領唐昧,這就是著名的垂沙之戰。

根據史料的記載,垂沙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01年,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聯軍共同攻打楚國的一場戰爭。公元前301年前後,秦軍攻取新城,其他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四國聯軍會合後,雙方夾泚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境,下游至襄樊入漢水)列陣,相持長達六個月。

在這場戰役中,齊國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對於齊國君主來說,對戰事不耐煩,便派周最到陣地以苛刻的言辭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匡章不甘受如此委屈,便對周最說:“對我來說,撤了我的職務、殺了我,甚至殺了我的全家,這是大王能夠做到的;戰機不成熟的時候要求出戰,戰機成熟的時候不要求出戰,這是大王在我這裏不能夠做到的。”

不久之後,匡章命人尋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於楚軍放箭射守,派出的人不能靠近河邊。後來,一位樵夫告訴說:“要想知道河水深淺太容易了:凡是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淺的地方;凡是楚軍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匡章聽後喜出望外,隨即選派精兵乘夜從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破楚軍。

垂沙之戰以後,齊國、韓國、魏國、秦國組成的聯軍乘勝攻佔垂丘(今河南省泌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其中,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爲韓、魏兩國奪取。唐眛死後,部將莊蹻率領軍隊叛變並百姓起義,這讓楚國發生了內亂。因此,對於垂沙之戰來說,直接讓楚國失去了巔峯,也即從此走向了衰落。而楚國的衰落,無疑讓韓國減輕了來自南邊的壓力。

換而言之,楚國強盛時期,自然向韓國所在的中原地區擴張,這也是韓國跟隨齊國、魏國、秦國討伐楚國的重要原因。在垂沙之戰中,暴鳶率領韓國大軍,奪取了楚國在南陽一帶的城池,這自然增強了韓國的整體實力。所以,雖然在垂沙之戰中,主角是齊國大軍,尤其是匡章這位名將。但是,不管怎麼樣,韓國也獲得了直接的好處,這裏面,暴鳶這位名將可謂功不可沒。

韓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6年),韓襄王去世,其子韓釐王即位。韓釐王三年(公元前293年),韓釐王以暴鳶爲主將,聯合東周、魏國主動進攻秦國,雙方對峙伊闕,這就是著名的伊闕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韓國、魏國、東周三國組成的聯軍,兵力在24萬人左右。與此相對應的是,秦國白起率領的大軍,則只有10多萬人。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伊闕之戰中,秦國處在兵力上的劣勢。不過,魏國、韓國、東周之間,顯然難以團結一致,這也是他們輸給秦國的重要原因。

暴鳶:戰國時韓國第一名將,最後是何結局? 第2張

此戰,暴鳶希望魏國將領公孫喜充當主力,公孫喜卻認爲韓軍精銳,雖然人少,應該充當主力。從這一角度來看,伊闕之戰中的韓魏聯軍,可謂貌合神離。白起抓住魏國和韓國都不願意正面抗衡秦軍的情況,先派少部分兵馬攻擊暴鳶,卻率主力奇襲魏軍。魏將公孫喜猝不及防,大敗遭俘。在魏國大軍被擊敗後,暴鳶自然是勢單力薄,所以也被秦國大軍擊敗。

伊闕之戰,以秦國軍隊大勝而結束。戰後,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白起因戰功卓著升任國尉。同年(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最後,韓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5年),秦國攻打魏國,韓釐王派暴鳶率軍支援魏國,暴鳶軍遭秦軍擊敗,於是撤軍逃到開封。由此,對於韓國名將暴鳶來說,不止一次敗給了秦國。當然,這裏面主要還是因爲韓國是戰國七雄中相對弱小的諸侯國,根本無法和商鞅變法後的秦國相提並論。

在暴鳶被秦軍擊敗後,魏國只好請和秦國。魏國一位長吏對魏王說進言:趙國、衛國遭到進攻因爲拼死抵抗得以存國,宋國、中山國遭到進攻因爲求和割地而滅亡,所以應當效仿趙、衛。秦國是貪得無厭的國家,剛剛擊敗暴鳶,得到八個縣,大軍卻又要出動,所以不應當求和。魏國大夫須賈將這番話說給秦國相國魏冉聽,認爲秦國戰勝暴鳶,割取八縣,並非是兵力精良,也非計謀有多高超巧妙,而靠的主要是運氣。現在秦國又打敗芒卯,進而圍攻大梁,以此看來是自己把幸運當做實力,聰明的人不會這樣。秦國相國魏冉聽後,就解除了對魏國的進攻。

這場戰役後,在《史記》、《戰國策》等史料中,就沒有暴鳶的相關記載了。換而言之,暴鳶的結局和去世時間,自然都沒有比較明確的記載。對此,在筆者看來,這顯然是伊闕之戰後,韓國走向了衰落,只能試圖防守,這也讓暴鳶等將領失去了存在感和價值,從而最終消失在了戰國曆史的大舞臺。對此,你怎麼看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