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晉國弒君現象的發生,背後有哪些原因?

晉國弒君現象的發生,背後有哪些原因?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戰國時期,弒君現象頻繁發生,我們可以從這一社會現象中窺見春秋時期歷史發展的傾向和趨勢。晉、齊、鄭、魯、曹、魏、陳、蔡等許多諸侯國中都有弒君的情況發生,其中晉國的弒君現象非常突出。

通過分析晉國的弒君現象,能夠幫助我們更全方位地認識到晉國的軍事、政治格局,解讀歷史事件,也能加深對春秋時期中國古代社會的瞭解。晉國弒君是如何發生的?原因何在?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一、晉公室內亂導致國君被弒

內亂一直是導致公室中弒君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晉國也不例外。從晉國立國到晉亡國的六百多年內,晉國國內多次發生內亂,因內亂遭殺身之禍的國君不在少數。造成內亂的原因莫過於爭奪君權,晉國聲勢最大的兩次內亂分別是“曲沃代翼”和“驪姬之亂”。

第一,曲沃代翼。公元前785年,晉穆侯逝世,晉穆侯的弟弟殤叔繼承帝位,他的長子仇卻不能繼承王位,於是逃亡躲避禍難。四年後,仇率衆偷襲殺害殤叔,最終奪取君位,也就是晉文侯,這是晉國曆史上發生的第一次內亂。

公元前746年,晉文侯逝世,他的兒子繼承晉國的君主之位,也就是後來的晉昭侯。晉昭侯將曲沃冊封給他的叔父,於是他的叔父成爲後來的曲沃桓叔。正是這次冊封,造成晉國在六十七年之內都處於爭奪君位的大動盪中,在這場動亂中先後有五位國君遭到殺害,最終“曲沃代翼”。

晉國弒君現象的發生,背後有哪些原因?

實際上在桓公受封之前,晉國就有大夫作出了晉國即將經歷內亂的預測,將桓公封於曲沃讓晉國呈現出本小末大的趨勢,內亂無法避免。在曲沃代翼的這場內亂中,先後有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晉侯緡等五位國君遭到殺害。

昭侯十七年,晉國的大夫潘父殺昭侯,想要迎立曲沃桓叔。桓叔攻打晉國,然而當時晉國公室的實力不容小覷,桓叔最終以失敗告終。桓叔之亂以後晉人將晉昭侯的兒子擁立爲晉國新任君主,也就是晉孝侯。雖然這次內亂中曲沃桓叔的目的沒有達成,但其勢力已能與晉王室匹敵,此時的晉國實際上已是兩個政權對峙。

曲沃桓叔死後,他的兒子代替其位,也就是曲沃莊伯,當時晉國的公室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晉孝侯十五年,曲沃莊伯殺害孝侯,晉人擊退莊伯後擁立晉孝侯的弟弟鄂侯繼任晉王,此時曲沃的勢力已大過宗室。

過了一段時間,鄂侯的兒子成爲信任晉王,也就是哀侯。哀侯二年時曲沃莊伯死,他的兒子就是後來的曲沃武公。曲沃與晉公室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哀侯也想一舉翦滅曲沃勢力,兩者戰爭不斷。哀侯八年,在謀臣的計策下,哀侯被曲沃武公俘虜,晉人又擁立哀侯的兒子,即小子侯。

後來哀公被殺,接着曲沃武公又殺了小子侯和哀侯的弟弟晉侯緡,獻禮給當時的周天子,於是周天子將他立爲晉王。至此晉國的內亂終於結束,雖然春秋時期列國內亂不斷,紛爭不絕,但像晉國這樣一次內亂犧牲五位君王的較爲少見。

第二,驪姬之亂。經歷曲沃代翼後,晉國重新迴歸統一,但是沒過多久,繼承晉國君位的曲沃武公之子,也即晉獻公就因爲寵愛姬妾驪姬引發了一次內亂。在這場內亂中,奚齊、卓子兩位國君被試。

晉獻公的夫人姜齊很早就去世,此時驪姬又非常得寵,於是晉獻公將驪姬立爲夫人,這就爲驪姬陷害太子申生,企圖另立自己的兒子奚齊,引發晉國內部的禍亂埋下禍根。當時晉獻公想要立驪姬時,朝中就有大臣反對,認爲驪姬會給晉國帶來災難,事實果然如此。

驪姬先賄賂晉獻公的寵臣,讓他們在晉獻公耳邊煽風點火,讓晉獻公把太子和其他公子都調離晉國的國都,只留下奚齊與卓子。其後驪姬又在晉國創造太子神聖已被廢的假象,在進一步誣陷申生,在驪姬三番五次的逼迫下,太子申生自縊而死。公元前651年,晉獻公的病情越來越不樂觀,託孤荀息立奚齊爲下一任君主,結果九月奚齊就被殺,荀息又立卓子,卓子十一月也被裏克殺害,裏克同時還將驪姬殺死。

驪姬死後,公子夷吾繼承君位,也就是晉惠公,但是晉惠公繼位後沒有對清理國家內亂,反而將裏克和丕鄭捕殺,引起百姓不滿。同時晉惠公也因爲背信棄義之舉導致秦晉兩國關係惡化,最終爆發韓原之戰,直到立公子重耳,也就是晉文公,晉國的政局才逐漸穩定下來。

二、晉國無公族導致國君被弒

在多次內亂中,晉國的國君相繼遭到殺害,晉國也因此產生了獨具特色的制度——晉國無公族。這個制度看似合理,實際上卻是後來晉靈公、晉厲公被殺的主要原因。在曲沃代翼這場內亂中,晉國不但國君被弒,公族大夫的勢力也在戰亂中遭受極大打擊,剩餘的公族地位遠不如前。

晉獻公時,曲沃的新公族勢力更加強盛,甚至威脅到新公室。爲了消除公族對君權的威脅,晉獻公身邊的大夫士蒍認爲應該削弱公族的勢力,在他分而化之、逐個擊破的謀略下,桓、莊的勢力最終瓦解,晉國公族的勢力極大削弱。

不久後,驪姬之亂爆發,在這場內亂中,經過的公族被誅殺殆盡,從此以後,晉國無公族。對國君來說,爲了維護君權打擊公族勢力非常必要,但要掌握適度原則。顯然,晉國沒有掌握好,公族被誅殺殆盡後,晉國出現了一系列異性子弟組成的假公族。

晉國弒君現象的發生,背後有哪些原因? 第2張

將公族誅滅殆盡是矯枉過正的做法,這意味着晉國以後的輔臣只能是異性公族,國君就沒有宗親作爲屏障。國君與公族之間的離心爲後來異性卿大夫專權埋下禍根,也是後來晉靈公、晉厲公被弒的根源所在。

三、卿大夫專權導致國君被弒

晉文公以後,由於晉國公族的滅亡,公族以外的異姓卿大夫逐漸走上政治舞臺,勢力逐漸壯大。卿大夫勢力越來越強盛必然會引起國君與卿大夫、卿大夫與卿大夫之間的矛盾,晉靈公、晉厲公遭到殺害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

武公、獻公時期,在晉國就已有異性卿大夫冊封,這是後來異姓卿大夫在政治上崛起的基礎。晉文公繼承君位以後,晉國的內亂逐漸消弭,鑑於公族宗親導致內亂的教訓,晉文公不再讓宗親擔任要職,而是讓異性卿大夫參與到國家重要政務的處理中。

文公流亡在外時,身邊跟隨的臣子大都是異性賢士,爭奪君位時也得到異性強族的支持,於是大批功臣和異性者通過晉文公的封賞逐漸打入晉國政治集團內部。後來晉文公又對晉國的政治進行改革,異姓卿族有了擔任要職的機會。晉文公的改革是希望晉國的舊族和異性卿大夫之間能夠制衡,從而維護君權,但隨着異姓卿族的勢力不斷壯大,最終仍是造成了卿大夫專權的後果。

晉文公死後,他的兒子繼位,也就是晉襄公。晉襄公之時,卿大夫專權已經顯露出來,其中趙氏尤爲明顯。趙衰曾是追隨晉文公流亡在外的賢士之一,晉文公繼位後趙衰便得到重用,趙衰死後,他的兒子趙盾繼承父位,在晉國執掌政務。晉襄公死後,在趙盾的推波助瀾下最終立尚且年幼的太子夷皋爲王。

雖然晉襄公原本的意願也是立太子夷皋,但這件事實際上是趙盾在左右局勢,他力排衆議,爲了達成目的甚至殺害了公子樂。趙盾本想擁立的是公子雍,後來由於襄公夫人據理力爭才說服趙盾擁立夷皋。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雖然立君結果不變,但實際上權力掌握在卿大夫手中,此時晉國的卿大夫能左右晉王的繼位,可見其權力之盛。

趙盾擁立太子夷皋實際上是爲了專權,夷皋即晉靈公。晉靈公繼位後,晉國大權幾乎偶讀掌握在趙盾手中。晉靈公漸漸長大,對趙盾干涉朝政越來越不滿,於是兩次派人刺殺趙盾,希望解決這個心頭之患。然而趙盾沒有被殺死,晉靈公卻被趙盾之昆弟趙穿刺殺在桃園之中了。趙穿刺殺晉靈公開啓了晉國卿族弒君的先例,同時反映了晉國卿族與王室之間的矛盾激化已達到無可挽回的程度。

晉靈公被弒後,晉成公繼承君位,趙盾爲了擴大卿族權力,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讓異性公族子弟擔任公族。經過這項改革,趙氏的勢力更加強大,其他強族也非常不滿,王室與卿族鬥爭的同時,卿族之間的矛盾也在擴大,晉厲公便成爲鬥爭中的犧牲品。

結語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動盪使弒君成爲一種常見現象,而在衆諸侯國中晉國的弒君現象尤爲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晉國內亂、無公族以及卿大夫專權等。這些弒君現象從側面發映出春秋時期晉國的歷史變遷,爲我們認識春秋時期晉國的歷史提供了一扇窗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