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劉備到底該不該伐吳?看看陳壽的看法如何

劉備到底該不該伐吳?看看陳壽的看法如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備到底該不該伐吳?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章武元年秋七月,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

陳壽寫得很明白,劉備就是因爲孫權背刺關羽所以忿而決定伐吳。

劉備到底該不該伐吳?看看陳壽的看法如何

關羽是建安二十五年正月被東吳方面斬首的,首級被送到洛陽不久,曹操也跟着掛了。來年四月,劉備稱帝是爲章武元年,七月出兵東吳。

因爲孫權背盟偷襲關羽,導致關羽身死,關羽死後一年半,劉備怒而出兵伐吳,大概是這樣。

既然是因爲關羽之死,怒而興兵,但爲何要等一年半?這一年半的時間裏發生了什麼事?

按照魏國史料記載,劉備派人去吊曹操的喪。弔喪的時候就有趣了。

一說曹丕不接受弔喪,斬了來使。

二說使者到上庸就稱病不進,把禮物送到漢獻帝那邊替劉備換來漢中王的頭銜。這說法來自吐槽專用的《典略》,可是劉備稱漢中王的時候,關羽跟曹操都還活得好好的啊。所以這兩種說法都沒有被陳壽採用。

建安二十五年,二月開始是延康元年,十月開始變成黃初元年,曹丕篡漢。在這一年七月之前,上庸都還是蜀漢的領地。更經典的是,在七月之前,曹仁放火燒了讓他死守老半天的襄樊撤退了。

曹魏後來除了長安,根本沒把曹操原本死磕的襄陽合肥當回事。

孫權看到這情況,那叫一個心花怒放,馬上就派人撿便宜,進駐了襄陽。

剛接任魏王想要找人立威、刷戰功的曹丕立刻勃然大怒:“大膽南昌侯(孫權)竟敢造反?弟兄們上!”

曹丕讓他少年時期的好兄弟曹休、曹真、夏侯尚這些人紛紛出去刷戰功,好上位。

這場戰打了不久,孫權很快就投降並哭喪着臉說:“我沒要打啊,撿你掉下來的錢都不行?”

但深入蕪湖的急於刷戰功曹休,哪肯定這麼快就退出,很是放了幾把火,大刷特刷,將江東人嚇唬得不輕。

這邊這麼精彩,劉備在幹嗎?答案是——啥都沒幹!

三國時代的交通不發達,情報信息流通很差,蜀漢的情報工作尤其更差。

曹操在建安二十年退出漢中,法正在建安二十二年才說:“快打漢中”;而建安二十二年孫權就對曹操稱臣,蜀漢對此也是毫不知情,可見蜀漢情報系統的落後。

曹丕與孫權在這裏鬥了一個月的法,劉備軍大概率也是不知道的。劉備不知道,但孟達知道,馬上跟着孫權投降了,不然下一個捱打的九成是他。

得知孟達投降,劉備氣了個半死!

孟達這傢伙不救關羽,不回報魏吳戰事,最後還舉手投降,估計劉備都有將其千刀萬剁的心思……

而上庸這麼一個以爲呼應的前線基地,就這樣半點也沒發揮作用的回到了魏國手中,這種情況讓劉備軍的情報系統瞬間癱瘓,本來就像個盲僧一樣,現在更是盲上加盲,跟住在山裏的野人沒什麼兩樣了。就連曹丕稱帝,獻帝生死,蜀漢也完全搞不清楚。

弄成這個樣子,你說當劉備決定出兵時,真的搞得清楚天下大勢嗎?

情報問題暫且拋開不管。

再問,劉備如果對於關羽之死很生氣,爲什麼拖了一年多才出兵?

首先,漢中之戰劉備軍並沒有打贏。

劉備軍雖然在前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漢中之戰他們並沒有打贏。

劉備軍沒有打贏!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贏的是曹操,只是曹操軍突然撤退。

如果說曹操是因爲雞肋撤退,那曹操大概跟孫權一樣老來失心瘋吧。

不過我更相信是曹操頭痛風發作。可能曹操根本就昏迷或是癱瘓,所以下屬才只能宣佈撤退。

所以,不是劉備不想支援關羽,而是他確實無力支持關羽的荊州戰線……而且到劉備稱漢中王,關羽其實都一直在贏。

那重點來了,稱漢中王的時候慶功大封賞,關羽都有一份。

那接下來稱帝的時候呢?

上面說啦,曹丕接任魏王的時候無功,所以要出去刷戰功。

劉備稱帝的時候,自然也得出去刷戰功。嗯,二爺的粉絲們不好意思了,我覺得劉備生氣是有的,但伐吳有更重要的政治因素在裏面。

生氣的部分,從張飛原本也要出征就看得出來。

政治的部分,從劉備不帶元老派、不帶漢中戰功臣,專帶荊蜀那些後來投靠的傢伙也能看出,所以我說伐吳之戰是一個劉備刷戰功的戰役。

衆所周知,三國最大的經驗包,就是鼎鼎有名的“孫十萬”,就算蜀漢情報做不好也知道。而且,除了關羽之死,東吳當時已經打進長江三峽,對蜀漢南部造成威脅了。該不該打?

反觀蜀漢北部沒有即時的危險,以一個國土防守策略來說,蜀漢先打東吳也是正解。

一旦東吳打下白帝城,就像襄陽合肥被攻下一樣的危險。而如果讓蜀漢奪得夷陵,東吳也會面對相同的風險。

這裏,就是一條曹操未曾觸及,最重要的第四戰線:長江三峽戰線。

嚴格說起來,這邊最關鍵的城池就是白帝城,當時劉備完全可以固守白帝城。

問題是,整條戰線上,從蜀地往外推都有相同的優勢。

甚至劉備也準備了攻打夷陵的奇計。就局勢來說,劉備軍打長江三峽線,同樣也是刷東吳經驗包。

可世界上偏偏就是有那種可以獨立扭轉戰局的惡魔。陸遜從來沒有展現過他的個人武力,但他的奇策之強大,卻是超過了劉備稱帝前所有的萬人敵、所有的軍師。

劉備六十年的人生,南征北戰,關羽、張飛、呂布、曹操、郭嘉、賈詡、法正、龐統、周瑜、呂蒙、魯肅、張郃、張遼、徐晃……劉備的戰爭經驗幾乎囊括所有三國時代最優秀的頂級武將和軍師。

而在建安二十六年的當下,論老將經驗值,劉備完全有可能是天下第一。

而且他更是能屈能伸,隨時有可能在敗局中突然發難。

不要說我吹劉備,陸遜也給了劉備這樣的評價。

陸遜曰:“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幹也。”

劉備喊投降不打了,陸遜也不敢放鬆繼續猛打,半點機會也不給劉備。

劉備伐吳,當真是刷經驗包刷到大白鯊。不然按軍事策略討論,打東吳根本超正確。

那既然這麼正確,爲什麼法正傳記載了“羣臣多諫”?

諸葛亮沒怎麼反對,那到底有哪些人出來發表了諫言呢?

黃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爲先驅以甞寇,陛下宜爲後鎮。”

秦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

趙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衆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蜀書》只記了前兩個,趙雲的其實是《雲別傳》。大多數認爲劉備伐吳不當的,都跟趙雲的意見差不多。

趙雲說到一個重點。

劉備到底該不該伐吳?看看陳壽的看法如何 第2張

其實從漢中之戰到諸葛亮初次北伐,往北打的都是外交戰。

北伐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拉幫結夥,可惜這件事情沒那麼容易。盟軍這種事情在三國基本上跟笑話差不多。只有兩次盟軍聯合打勝仗的記錄:赤壁之戰與襄陽之戰。而且兩次的勝利方都有孫權呢(笑)。

不過趙雲說關東義士就太想當然了……事實上曹丕繼任魏王就去關東掃一圈了。打曹丕=正義之師這種事情,對涼州還算有點效益,關東是很拼的。而涼州蠻夷是最不服曹氏統治的。

趙雲的結尾又是另一個重點: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劉備並沒有打算跟東吳拼個你死我活,以戰略考慮來說,最多推到江陵,最少推到夷陵就能坐下來談判了。

但趙雲認爲打起來沒那麼容易說停就停,你孫夫人都還人家了。

其實都有道理。趙雲的政治正確,更有可能是許多人的考慮……劉備軍其實沒幾個正統士人,但名門的都在高位。不過別忘了,劉備是以獻帝已死的名義稱帝,如果打上去獻帝突然復活就糗大了。

到底是蜀漢情報錯誤?還是隻有劉備諸葛亮知道獻帝沒死?這就任由大家想象了。

而以劉備的戰略考慮,就可以明白諸葛亮爲什麼沒有堅持反對到底。

劉備在打的,是重新恢復荊州出兵的道路。就軍勢來說,長江三峽順流而下,對蜀軍進軍跟補給都相對有利。

黃權是怕太順利會大意,所以想買保險。

咱們看看北伐有多難?斜谷道北上是逆流。陳倉是棧道。出祁山更不是你家廚房,雖然諸葛亮後來走得很爽但也常常走不出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