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秦國和齊國曾經都很強盛,爲何最後結局完全不同呢?

秦國和齊國曾經都很強盛,爲何最後結局完全不同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七雄爭霸,各國實力都沒有到壓倒其他六國,因此往往是國與國之間進行聯盟作戰,比如著名的三晉聯盟、秦楚聯盟、齊楚聯盟等等。當然也有單打獨鬥的戰例,比如一國以單獨的實力碾壓另一國,比如魏攻韓之戰、齊攻燕之戰,然而往往受到其他國家的阻擾。而最極端的案例莫過於,數國共伐一國,比如五國攻秦,五國伐齊。

這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五國伐齊,直接導致了齊國的盛極而衰。那麼,爲何秦國多次被多國共伐都屹立不倒,而齊國卻一戰而差點亡國呢?

一、敏感的戰國

能夠從滿地都是國的春秋時代脫穎而出,能熬的過幾百年血雨腥風,戰國七雄都不是沒有幾把刷子。

因此,在秦國獨霸以前,七大戰國幾乎有着這樣一個共識:誰強大了,大家一起把他壓下去;誰弱小了,大家都去把它瓜分了。

我們且看戰國時期那些著名的軍事行動:

初期魏國強大,四面出擊,鑑於三晉聯盟,大家都不敢動,一旦三晉聯盟鬆動,秦國從西邊、楚國從南邊、齊國從東邊,幾個回合就把強大的魏國打的銳氣全無。

幾乎與此同時,趙國弱小,趙肅侯死,趙雍即位,魏楚秦燕齊五國以奔喪爲名,想要瓜分趙國,幸好趙雍嚴陣以待,才化解了此次危機。

在齊國被羣毆以前,還有一個國家被羣毆過,那就是秦國。秦惠文王時,大有東出的勢頭,立馬就被其他諸侯察覺了,於是五國攻秦(實際上是三晉),而且再後來的秦惠王和秦昭王時,這樣的事發生了好幾次,秦多次被迫縮回函谷關內。實際上由於秦國強大,被圍毆的次數最多,而秦國屢屢連橫,根本上來說,就是找個盟友,防止被圍毆。

因此,戰國中前期,七雄都努力變法,富國強兵,根本上來說,就是防止落後於大部隊,被瓜分;而強大的諸侯,就是儘量低調發展實力表面不冒頭,防止被圍毆。

二、從巔峯跌落的齊國

在秦國變法的同時,齊威王在東方內以鄒忌理政,廣開言路;外以孫臏、田忌爲將帥,把魏國拉下了馬。繼位的齊宣王雖然不及乃父,但也算是英明之主,齊國國力繼續穩步上升,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強。

此時,強大起來的齊國迎來了新的國君齊湣王。

齊湣王即位後,先在垂沙之戰破楚,再西進破秦,而後大破燕國,幾乎把燕國滅國。看這一系列的動作,是不是有點熟悉?

當初,魏國強大,四面共伐,魏惠王也是在強盛中即位,也是差點滅趙滅韓。

是的,跟魏國的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初年的情形十分的相似,有趣的是,正好齊威王和齊宣王也分別與魏文侯和魏武侯有着類似的作爲和缺陷。

當然,齊湣王即位之初就這樣判斷,似乎有些爲時過早。

秦國和齊國曾經都很強盛,爲何最後結局完全不同呢?

接下來,齊國和秦國共同稱帝,相約爲東帝和西帝。齊湣王其後不久取消帝號,並率聯軍攻打秦國。這也並不算什麼。

瘋狂的是,齊湣王在蘇秦的鼓動下,單獨吞併了宋國。本來滅個國,也不算什麼,但齊湣王此舉卻是招致了大禍。

其一,宋國雖然是小國,但卻地處各國之中,人口殷實,貿易發達,經濟富庶。而現在,齊國竟然獨吞了宋國,那麼一個強大的齊國加上一個富饒的宋國,與其餘諸侯的實力一下子被拉開了巨大的差距,這不能不令各國感到畏懼。

其二,宋國的鄰國有趙國、魏國、齊國和楚國。宋國本來就在趙魏齊的爭奪之下,而趙國和魏國是齊國西進的盟友之國,之前齊湣王的數次軍事行動都有他們的身影。而現在齊國不僅得罪了各國,更是因此丟掉了盟友之國。

其三,剛剛提到,此時的戰國誰強就聯合打誰,誰弱就聯合瓜分誰。而宋國就是那個聯合瓜分的對象。而宋國的特殊性在於他的富庶,正因爲如此,各國才更不敢單獨吞掉宋國。巨大之利必有巨大的風險,齊國獨吞送過引起的不僅僅是趙魏的不滿,楚韓燕同樣不滿,齊國幾乎是把六國都得罪了。

這樣的情況下,齊國就滿足了強大、沒有盟友、引起衆怒這三個條件,成爲被圍毆的對象。

其後,五國伐齊,楚國趁火打劫,本來實力躍居七國之首的齊國,瞬間就只剩下莒、即墨兩城,齊湣王也死於楚將淖齒之手。齊湣王爲自己的瘋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僅自己身死,還讓齊國再難翻身。

秦國和齊國曾經都很強盛,爲何最後結局完全不同呢? 第2張

雖然後來田單復國,率領區區5000齊軍一路收復了齊國原來的土地,但是從巔峯跌落的齊國一片狼藉,百廢待興,再也不可能傲視羣雄了。

三、爲什麼是齊國?

雖然宋國的滅亡是齊國衰落的直接原因,但是齊國的衰落根本原因卻不在宋國。換句話說,齊國、秦國、楚國都曾遭到各國聯合討伐,特別是秦國,遭受了列國多次圍毆。爲何秦國沒有倒下,而齊國卻一戰就倒下了?

齊國沒有地理優勢,容易被長驅直入。這是齊國和秦國最大的差距。秦國每次可以憑藉函谷關的地理天險,將列國聯軍擋在關外,不至於國家腹地受到影響。但是齊國幾乎是四面平地,南是淮北溼地,輕鬆就能越過;西部的泰山幾乎不能爲齊國帶來什麼戰略屏障;北部的濟水本來也算一道地理險阻,然而五國之役中卻被齊湣王輕易放過。

因此,齊國的腹地幾乎就是被濟水保護着,雖然固國不在山河之險,但是沒有山河之險的國家,卻沒有喘息之機,在長達數百年的爭雄之中,哪個國家能保證不打個盹呢?齊威王留下的人治方案,不能爲國家強大建立制度保證。對於秦國來說,函谷之險固然重要,但是秦國變法留下的制度保障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而如果說沒有山河之險是齊國的硬傷的話,那麼齊國的制度是另一個缺陷。齊威王雖然通過馬陵、桂陵兩戰、廣開言路、整頓吏治等一系列措施使得齊國強大起來,但是齊威王留下的是人治,沒有制度保障。

也就是說,齊國的強大完全是靠着齊威王本人的能力和威望,一旦君王能力不夠出衆,那麼齊國的強大缺乏制度上的保證。齊湣王雖然對齊國的衰落要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田文之專權、蘇秦之詐謀是超出了齊湣王的能力範圍,而齊湣王身邊卻沒有人可以勸諫提醒他,也沒有制度限制齊湣王的胡作非爲和田文蘇秦的快速崛起。

齊國在齊湣王時期對外政策太過張揚。函谷關雖然是天險,但也不是絕對的,戰國時期大約有2-3次,聯軍都是攻入了函谷關的,但是秦國還是沒有遭到齊國那麼重的打擊。這是因爲秦國一直努力的採取着,拉一個、打兩個的策略,保證自身儘量不被孤立。而齊國在齊湣王時期的外交政策卻沒有注重這個方面,罔顧七國爭雄的事實,以爲僅僅依靠自身的強大就可以碾壓羣雄。在攻宋之前,齊國就已經得罪了楚國、秦國、燕國,四面樹敵的齊國,能夠攻下宋國,已經是奇蹟了,列國又怎麼會再允許齊國實力進一步強大?

這三個方面的原因,纔是齊國從巔峯跌落的根本原因。雖然它獨霸東方,雖然它軍力強大,但列國爭雄的戰國時代,內政、外交、制度一樣不可或缺。

尾聲

雖然說齊湣王導致了齊國的第一次衰落,但是爲了不讓燕國獨大,列國都不再對沒有威脅的齊國落井下石,冷眼旁觀燕軍的胡來和齊軍的積蓄力量。五年之後,田單復國。雖然齊國土地並沒有減少太多,但是齊國的土地上狼煙遍地,數百年來積累的財富和人口,幾乎被打劫一空。

此時,希望雖然渺茫,但齊國並不是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但接下來的兩任君王齊襄王和齊王建卻不是中興之主,齊襄王猜忌心甚重,對臣下並不信任,復國功臣田單不久就遠走趙國;齊王建是個庸主,不僅對內毫無建樹,也認不清當時的國際形勢,面對列國被秦國一一剪滅,卻冷眼旁觀。

在齊湣王之後的齊國,彷彿春秋時期的燕國一樣,好像消失於血流成河的戰國時代,直到成爲最後一個被滅亡的戰國諸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