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建文帝朱允炆爲何始終沒拿出這張王牌?

建文帝朱允炆爲何始終沒拿出這張王牌?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文帝朱允炆爲何始終沒拿出這張王牌?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靖難之役”成就了明成祖朱棣,也讓建文帝朱允炆成爲了天大的笑話,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建文帝朱允炆失敗的原因很多,有主觀自身性格、能力方面不足的因素,也有客觀上因爲朱元璋大殺功臣導致其無將可用等原因。

建文帝朱允炆爲何始終沒拿出這張王牌?

如果說坐擁40萬大軍的梅殷不具備勤王的能力和實力,那麼鎮守雲南的沐王府手握30萬大軍,爲何也對朱允炆見死不救呢?30萬的沐家軍,可以說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最後的一張王牌,然而朱允炆爲何卻打不出來?

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最後一張王牌

朱元璋臨終前託孤駙馬梅殷,並賜予梅殷討伐叛逆的詔書,儼然將其當作了建文帝朱允炆最後的倚仗。

因思駙馬梅殷。他尚太祖寧國公主,大有才智,太祖最爲眷注。臨崩時,梅殷侍側,太祖因囑之道:“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復出遺詔授之道:“敢有違大者,汝討之。

朱元璋託孤梅殷有着用人唯親(其妻寧國公主乃朱允炆親姑姑)、無法威脅皇權(無兵權的外戚)等原因,更多的是爲了讓其輔佐朱允炆。而朱元璋真正意義上留給朱允炆保命的王牌卻是遠在雲南的沐家軍。

爲何說雲南的沐家軍纔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最後的底牌?

第一、沐王府深得朱元璋信任

雲南的沐王府是朱元璋一手打造,而其第一任主人沐英乃是朱元璋的養子。沐英8歲便被朱元璋收養,並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對於沐英,朱元璋可以說是極爲喜愛和信任。沐英先是在洪武九年因軍功被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在洪武十六年,又被朱元璋欽點鎮守雲南,成爲一方封疆大吏。要知道,此時的沐英手握着30萬大軍的兵力,這對於疑心甚重的朱元璋來說是一件極爲難得的事情,也間接表明了朱元璋對於沐英能力的肯定以及無與倫比的信任。

自汝在鎮,吾無西南之憂。

第二、沐英與朱標情同手足

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而朱標則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沐英與朱標自然也就成爲了兄弟。以年齡上來看,沐英比朱標大了整整11歲。自幼便由馬皇后撫養長大的沐英,跟馬皇后的感情毋庸置疑,因此對於馬皇后所出的朱標自然也是情同手足。更何況,朱標作爲皇太子,未來的皇帝,沐英更是全力支持。而沐英在聽聞朱標英年早逝後悲痛不已,憂傷過度,在朱標去世的兩個月後也病逝。

“聞懿文太子薨,哭極哀,高皇后崩,英哭至嘔血,飲食遂少,至是感疾”

由此可見,沐英對於朱標的感情極爲深厚,不是親兄弟卻勝似親兄弟。

基於朱元璋、朱標和沐英如此親密無間的父子情以及兄弟情,在朱元璋傳位朱允炆後,雲南沐王府對於朱允炆勢必也是鼎力支持的態度和立場。可以說,30萬沐家軍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一張王牌。

但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直至靖難之役結束,明成祖朱棣成功取代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雲南的沐家軍都未曾有過動靜,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沐家軍對於朱標一脈的朱允

見死不救呢?

一、君臣之禮大於兄弟情

沐英和朱標在同一年過世,因此到了建文帝朱允炆時期,沐王府的主人是沐英的兒子沐晟。按理來說,朱標和沐英的感情如此深厚,兩家兒輩的關係也不會差。但不要忘了,沐英因爲被朱元璋派遣鎮守雲南,加上沐晟和朱允炆較大的年齡差(9歲),客觀來說,兩人的兄弟情誼遠不及父輩。

其次,參考三國時期劉關張乃桃園結義三兄弟。但在劉備登基稱帝后,關羽、張飛的兒子關興和張苞繼續結拜爲兄弟,而劉禪卻沒有加入其中。

根本原因就在於君臣有別。

因爲身份地位的轉變,在君臣之禮面前,兄弟情誼自然排在後面。而朱允炆和沐晟的關係也是如此,他們更多的是君臣關係,而所謂的兄弟情則已經十分淡化。

相信如果說朱標碰到了“靖難之役”,沐英必然會捨命起兵勤王相救。但換作朱允炆和沐晟的話,顯然關係、情分遠遠達不到這種程度。

二、沐晟的沐家軍自顧不暇

沐晟是沐英的次子。在沐英去世後,繼承沐王府的是沐晟的大哥沐春。然而沐春卻同樣英年早逝,且沒有子嗣,沐晟纔有機會繼承了沐王府。而沐晟繼承爵位的這一年,正是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這一年。一個是剛剛登基當皇帝,一個則是剛剛接管沐王府,可以說兩人都處於起步、適應階段。

同樣是在這一年,叛蠻刀幹孟再次叛亂。雖然叛蠻被朱允炆派遣的徵虜將軍何福平定,卻也留給剛剛接管沐王府的沐晟一個爛攤子。當時諸蠻分割佔據了他的屬地,沐晟自然是需要時間和軍隊將他們討平。忙於平亂的沐晟自顧不暇,又是“新官上任”,根本不可能分出多餘的精力去參與“靖難之役”。

三、沐晟沒有勤王、參戰的契機

沐晟坐擁30萬沐家軍,卻並不是他隨意可以調動的,至少他沒有權限將其直接開拔到南京城。

首先,在“靖難之役”爆發後,建文帝朱允炆並不認爲燕王朱棣會有贏面。客觀對比分析當時雙方的實力,燕王朱棣是處在絕對下風的。作爲皇帝的朱允炆自然不會在這種手握優勢的情況下下令勤王的。沒有皇帝的詔令,沐晟顯然不可能私自調集大軍進京,不然可能勤王不成反而會被誤會認定爲起兵造反。

其次, 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進京。這條理由引自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先不管其真實意圖如何,至少明面上人家是名正言順的。此時,沐晟該以什麼理由起兵進京勤王呢?師出無名則自然名不正言不順,沐晟根本沒有起兵勤王的藉口。

四、按兵不動纔是沐家軍最好的選擇

“靖難之役”說到底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合理的削藩造成的必然結果。對戰的雙方都是朱元璋的子孫,不論哪方最終獲勝,大明的江山還是老朱家的。雲南的沐王府雖然曾經是老朱家的養子,但畢竟姓沐不姓朱,沐晟作爲當時沐王府的當家人還是對此有着客觀清晰的認識。

如果沐家軍起兵援助朱允炆,輸了必然會被朱棣秋後算賬。而贏了也未必能夠在朱允炆面前討得了好,畢竟人家也沒讓你出兵勤王,反而還會徒增誤會。這種兩頭不討好的事情,沐晟也不會傻不拉幾的去趟這灘渾水。

綜上所述,在“靖難之役”時,30萬沐家軍沒有動,既是建文帝朱允炆自己“作死”,又有着其客觀不能動的原因存在。在那個敏感的時期,作爲沐家軍領袖,沐晟也只能做出對自身最有利的選擇。

況且,雲南地處偏遠,30萬大軍想要順利抵達南京城恐怕也不會一帆風順。衆多朱姓藩王尚且持觀望態勢,沐王府這個異姓王又何必“多管閒事”呢?

我是月關略萌,本文是我的原創文章,不足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關注我一下,感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