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同樣是出身低微,劉邦和朱元璋誰更厲害呢?

同樣是出身低微,劉邦和朱元璋誰更厲害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中國古代兩位“草根創業”的成功典型,“劉邦與朱元璋誰厲害”的話題,乍一看很無厘頭,但倘若仔細比對,卻有很多思考回味在其中。

其實,對於“後輩”明太祖朱元璋來說,早他一千五百多年的“前輩”漢高祖劉邦,那真是個“一生都很重要的人”。他早年剛開始“創業”時,就仰慕劉邦的“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打天下的戰爭年代裏,更是掰碎了學習劉邦楚漢戰爭年代的經驗。以清朝學者趙翼的話說,“明祖(朱元璋)亦遂有一漢高(劉邦)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簡直是“心裏住着個劉邦”。

但話雖如此,倆人的不同點,其實也是很多。他們到底“誰更厲害”?就得從這些“不同點”裏瞧。

第一,從成功條件來說,朱元璋顯然比劉邦更困難。

雖然都是窮出身,但劉邦扯旗造反前,總算還當過亭長,手裏有不少弟兄。所以造反後輕車熟路,迅速拉起了隊伍。朱元璋卻是正宗的草根農民,下決心造反前,還在元末亂世裏要了好些年飯,哪怕跟劉邦比,也是草根裏的最底層。

同樣是出身低微,劉邦和朱元璋誰更厲害呢?

比這出身條件更困難的,就是創業條件。劉邦所處的“楚漢戰爭”亂世裏,“羣雄”固然也不少。但朱元璋所在的“元末亂世”,卻更是亂成一鍋粥,從朱元璋身邊的陳友諒張士誠,到“瘦駱駝”元王朝,各個都是難啃的硬茬子。如果說劉邦項羽的“楚漢爭霸”,打的是爭霸賽,那麼朱元璋的帝王路,卻是從“預選賽”打到“淘汰賽”,一級級的拼殺。

同樣是出身低微,劉邦和朱元璋誰更厲害呢? 第2張

而比這“打天下”環境更困難的,更有開國後的“治天下”局勢。雖然都飽受戰爭創痛,但明初的開國局勢,比漢初困難得多,除了人口銳減經濟凋敝外,明初經過元朝近一個世紀“放羊式”治理,貪污腐敗的流毒到處擴散。而且元朝雖然北逃,但退守漠北的北元,依然坐擁從漠北到雲南的大片領土,還捲走了北方府庫裏的大部分金銀,而且“引弓之士,不下百萬衆也。”國家內外交困,可仗還得接着打。

如此困境,倘若朱元璋僅僅是“心裏住着個劉邦”,或者簡單複製當年劉邦“無爲而治”“和親”等治國套路,那根本解決不了這些更困難的問題。新打下的大明江山,百分百要成爲短命政權。

所以,這也是朱元璋與劉邦之間的第二個不同,朱元璋遠遠強於劉邦的,正是他的戰略執行力。

說起劉邦與朱元璋的差別,後世的軍事迷們,常津津樂道朱元璋比劉邦強得多的軍事才能。確實,從帶兵指揮和戰略部署等“硬核要求”看,朱元璋顯然追近了“多多益善”的境界,比“帶兵十萬”的劉邦要強一個檔次。但要想成就大業,比軍事指揮能力更重要的,就是戰略執行力。

劉邦與朱元璋一個共同的成功經驗,就是高出同時代對手一籌的戰略規劃:劉邦與項羽的“楚漢戰爭”時期,從“暗度陳倉”拿下三秦,到搶佔中原水陸樞紐滎陽,再到大迂迴掃平羣雄。他的每一步選擇,都掐在項羽的死穴上。朱元璋的成功更是如此,無論是“先取山東河南再取大都”的全新北伐戰略,還是開國後集中舉國力量抓農業,零容忍反貪的鐵腕風暴,步步都無比精確。

但以執行力來說,劉邦最大的毛病,就是“放飛起來不是人”。他的謀士陳平就評價劉邦“慢而少禮”,實際的“放飛表現”,顯然比這更糟。他曾拿儒生的帽子當尿壺,光屁股騎在謀士酈食其身上惡作劇。放在重大戰役的關鍵時刻,這“放飛”風格也不止一次壞大事:攻克彭城後“放飛”了下,立刻被項羽三萬鐵騎秒成渣,五十六萬大軍賠個精光。北伐匈奴時又“放飛”了下,差點被人圍在白登山上下不來……

而這種“放飛”毛病,朱元璋恰恰不會有。打天下的年代裏,他就“無一事不經心”,標準的“工作狂型”人物。甚至戰事再緊急,每天也不能斷了讀書學習。年輕時只是粗通文墨的他,通過每天有規律的與文士“朝夕相處,講經論史”,到中年時竟已滿腹墨水,詩賦文章的水平都極高。生活更是一輩子節儉,哪怕後來君臨天下,皇宮裏的吃穿用度,依然無比樸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開基建國後,曾有長達十多年的時間,嚴禁爲自己做壽。因爲每到生日那天,他都會想起死於元末饑荒裏的家人。面對明初百業凋敝的慘狀,決心“務欲使民豐衣足食”的他根本沒有“做壽”的心情。直到洪武十五年起,明朝農業生產全面復甦,喜獲豐收的朱元璋,這才“過上了生日”。

以這些事情說,朱元璋,確實是一位能夠最大限度剋制自己私慾,爲了大目標極度自律的帝王。

正是這強大的自律,造就了朱元璋強大的執行力。從打天下到治天下,每一步的戰略構想,都能夠以最“工作狂”的方式執行到位:以《明實錄》的統計,登基後的朱元璋,平均每天要閱讀奏扎二百多件,解決四百二十多件政務。每天都是“憂危積心,日勤不怠”。

正是以這高強度的執行力,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明王朝以極度強力的投入,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對農戶每一畝地的種植內容,都有嚴格的規劃。全國的官員都按照《責任條例》,一條條考覈管理,僅每年被抓到鳳陽“勞改”的“落馬貪官”,一度都多達萬人。但明王朝的吏治卻“澄清者百餘年”,國家修治水利河道五萬多處,耕地面積突破八百萬頃,農業產值甩開宋元兩倍多。一個強大的國家,在廢墟里拔地而起。

如此驕人成就,堪稱中國古代經濟史上的卓越奇蹟,也來自朱元璋這無比強大的戰略執行力。

那麼“放飛”的劉邦,就真的全不如“後輩”朱元璋?有一條,他確實比朱元璋強太多:眼光胸襟。

朱元璋雖然佩服劉邦,卻也吐槽過劉邦“顧肚量亦未宏遠”。但以胸襟氣度說,朱元璋確實差劉邦太多。雖然他也認爲“治國之道,必先通言路。”多次鼓勵大臣進言,有過不少“勤於納諫”的美事,被御史周觀政罵得狗血淋頭,卻還是乖乖認錯。可要是觸及了他的“忌諱”,那就倆說,比如直戳“分封”弊端的葉伯巨,“空印案”裏爲蒙冤官員喊冤的鄭士利,都被他各種惡治,甚至含冤而死。

而在這類事情上,劉邦就比朱元璋有襟懷得多。甚至更能“容錯”,謀士酈食其曾給劉邦出主意,鼓動劉邦冊封戰國六國後裔,事後證明這是個餿主意,但劉邦也只是笑罵一句了事。陳平陸賈等親信謀士,都曾當面頂撞劉邦,類似“尺度”放在朱元璋身上,最好的結果恐怕也是拖出去打一頓,但劉邦哪怕被拱火到頂,只要明白對方有道理,依然還是欣然接受,哪怕自打臉認錯。

如此不同的襟懷,也造成了二人不同的“糾錯”能力。由於不能“容人容錯”,冤死的葉伯巨沒能喚醒一意孤行的朱元璋,於是朱元璋的“封藩”制度,也就成了明朝三個世紀的大包袱。滾雪球般暴漲的藩王們,最終把大明朝活活吃空。而在劉邦這邊,由於劉邦擅長“打臉式”改錯,所以他能留住陳平陸賈等英才,更能在白登山死裏逃生後,把先前被他惡治的婁敬重新請回來,確立了無奈卻現實的“和親”國策,換來北方和平……

這樣的襟懷差距,也造成了倆人不同的看人眼光。雖然朱元璋也同樣是個眼光卓越的帝王,但倆人臨終前的表現,就證明了這方面的差距:朱元璋爲“皇太孫”親自選拔的輔政英才,諸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良臣”,事後證明都是有忠心無能力的“好先生”。他對“皇太孫”朱允炆的能力判定,也被歷史證明是大錯。“靖難之役”的悲劇,就是這麼埋下。

反而是劉邦,同樣是臨終前,面對妻子呂后對身後事的詢問,他依然絲絲入扣,把蕭何曹參陳平王陵周勃等人的優缺點一一道來,更做出“安劉者必勃也”的判斷。如此清澈的判斷力,確實高出“後輩”朱元璋一同。

這一系列的差別背後,並非是朱元璋劉邦“誰高誰低”,卻是漢朝明朝兩大王朝,不同的歷史走向,以及留給今天的無盡思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