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宋朝火器技術高超,爲什麼打不過北方遊牧民族?

宋朝火器技術高超,爲什麼打不過北方遊牧民族?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都知道,與刀槍劍戟等冷兵器相比,火器的威力要強出好幾個級別。用火器與刀劍作戰,就好比於大人和孩子打架,贏的概率非常大!

但在中國的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朝代:它在首先將火器應用於戰爭的同時,軍隊的戰鬥力卻差到令人髮指,在對外戰爭中鮮有勝績,最終落得將大好江山拱手送人的下場。

這個奇葩的朝代,就是大宋。

牛X的火器科技樹

拜超級暢銷的通俗歷史讀物《明朝那些事兒》所賜,現在一說起中國古代的火器,許多人就本能地想到明朝:什麼三眼神銃、紅衣大炮、鳥銃水雷......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對於這種情況,宋朝是不服的。如果古代有知識產權法的話,他們一定會追着明朝收取大筆專利費用。

宋仁宗年間,朝廷大臣曾公亮、丁度兩人,按照皇帝的旨意,編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方軍事理論著作:《武經總要》。這部著作不僅記載了大量軍事理論和歷朝戰例,還詳細描述了宋朝當時所配備的各類軍事裝備,其中就有關於火器的相關記述。

在書中,詳細記載了當時北宋軍隊所配備的三種主要火器——毒煙球、火炮、火蒺藜的詳細配方。

宋朝火器技術高超,爲什麼打不過北方遊牧民族?

爲了保證火器的生產,在宋朝主管軍火生產的"軍器監"中,主管火器製造的作坊就多達11個,僱有數萬工人日夜開工,火器生產能力達到了相當高的標準。

據記載,1083年,在北宋與西夏的戰爭中,北宋軍隊一次領用的火箭就多達25萬支,北宋的軍工生產能力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宋朝的工匠們還在火器科技樹上一通猛點技能:除了研製出世界上最早的破片手雷(火蒺藜,爆炸時鐵刺橫飛)之外,還發明出了諸如"霹靂炮"、"震天雷"等威力極強的爆破火器。

靖康元年(1126年),在北宋名臣李綱所領導的開封保衛戰中,霹靂炮大顯神威,"(爆炸時)響動如雷,半畝之內,人馬碎迸無跡、甲鐵皆透"。在南宋年間,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火槍和子彈的雛形,堪稱當時的"黑科技"。

從這些史料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與往常印象中大不相同的宋朝。

人心散了 隊伍不好帶啊

按理說,有這樣的軍事科技加持,宋朝軍隊的戰鬥力應該是爆棚纔對。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截然相反,不僅如此,宋軍總體戰鬥力之差,在歷朝歷代中都能夠名列前茅,是名符其實的"戰五渣"。

據《三朝北盟彙編》中記載,靖康元年,在開封保衛戰之後,宋、金兩國議和,簽訂和議後,金朝軍隊派出了17名騎兵先行回朝報信。這支金兵小隊在路過北宋境內的磁州(今河北磁縣)時,被當地軍官李侃率領2000士兵包圍,但一戰之下,結果讓人跌破眼鏡:"(金)十七騎者分爲三,以七騎居前,各分五騎爲左右翼......且馳且射,官軍奔亂死者幾半。"

2000個打17個,這種碾壓式的兵力對比,居然還被人打的慘敗,宋軍的戰鬥力,真是看得人滿頭黑線。

如果你認爲這就是宋朝軍隊的下限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續資治通鑑》中,記載了一個更加讓人啼笑皆非的戰例:金國名將完顏宗翰帶兵侵宋時,與大將折彥質、李回等統帥的13萬宋軍隔黃河對峙。看到宋朝軍隊人數衆多,許多金國將領提出,不能輕易渡河,而應該等待軍隊集結,"整陣待戰"。

這時,一位謀士出了一個主意:"不若加以虛聲,盡取戰鼓,擊之達旦,以觀其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先放一個"威嚇"技能,看看宋朝怎麼辦。

看上去,這是個很典型的餿主意,但不得不說,這位謀士對宋軍的水平還是相當瞭解的,這一招用在宋軍身上,效果卻出乎意料的好。第二天一早,金朝將領到河邊一看,自己都嚇了一跳:"河上之師悉潰"。13萬人的龐大軍隊,居然不戰自潰,軍心渙散到這種地步,真是應了黎叔那句話:"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

打不過金國,宋朝還能找得出理由。畢竟從完顏阿骨打起,就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女真騎兵的戰鬥力在當時的確是出類拔萃。但和其他國家交戰時,宋朝軍隊的表現也堪稱"豬隊友"。

李元昊建立西夏後,與宋朝在西北地區展開了多場戰事。其中規模最大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戰,宋軍都是慘敗而歸,當時的宰相呂夷簡在得到戰報時驚呼:"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宋朝作爲偌大的中原帝國,與西夏這個偏處西北的小政權作戰,居然打成這樣,真不知道趙匡胤在九泉之下看到自己的這些不肖子孫時,究竟會作何感想。

一把好牌打的稀爛

趙匡胤建立北宋時,全盤接收了後周的強大軍隊,並未出現大規模的內部鬥爭,國家實力在當時可說首屈一指。但爲何僅過了幾十年,宋朝軍隊就變得如此不堪呢?

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衰弱,必然是在多重綜合因素作用下的結果,但追溯源頭,指導思想的落後和軍事制度的諸多弊端,則是宋朝軍事實力光速墜落的最主要原因。

在宋朝的整段歷史中,最要命的一個指導思想就是極端的"重文輕武"。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將起家,自然對這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們萬分的提防,宋太祖曾說:"五代方陣殘虐,民受其禍。朕今用儒臣幹事者百餘人,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正因爲如此,宋太祖才搞了一出"杯酒釋兵權",將大批武將的軍權解除,直接把他們趕回家去養老,就連擁戴自己稱帝的老部下石守信、韓令琦等人也未能倖免,可說是"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做完法事打和尚"。

宋朝火器技術高超,爲什麼打不過北方遊牧民族? 第2張

平心而論,宋太祖這樣做,在客觀上的確結束了五代以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消除了威脅皇權的最大隱患。

但過猶不及,爲了便於控制,宋朝各代皇帝大量使用文人帶兵,雖然其中也曾出現過范仲淹、虞允文等擅長軍事的文臣,但這樣的軍事天才型人物畢竟是鳳毛麟角,其餘絕大部分時間,宋朝的軍隊還是由不懂軍事的文官所統帶着。

所謂"將熊熊一窩",在宋朝這個"外行領導內行"的體制下,如果能大勝仗,那才真是咄咄怪事。

宋朝的"重文輕武",不僅僅是文官帶兵,還表現在對武將的極度防備上。每當武將出徵,所帶領的軍隊都由樞密院調配,不僅"將不知兵,兵不識將",在軍事行動結束後,武將還必須馬上上交兵符,防範之嚴,如同防賊。

在這種情況下,作爲武將自然是心灰意冷,主要精力都放在混日子上,帶兵作戰成了高風險、低迴報的苦差事,軍隊的戰鬥力當然衰弱。個別勵精圖治、能力出衆的將領,如狄青、李綱、宗澤、岳飛、韓世忠等等,不是遭到文臣掣肘,就是被罷官治罪,如此擅長自毀長城,不打敗仗簡直說不過去。

宋朝實行禁軍和廂軍的兩分制度,最爲強悍的禁軍大多數駐紮在京城附近和個別軍事樞紐地帶,而守衛其他絕大多數地區的這是以老弱病殘爲主的廂軍。這些所謂的廂軍,維持地方治安尚可,上陣殺敵卻是勉爲其難。正因爲如此,一旦禁軍作戰失利,各地廂軍完全起不到防禦作用。所以外敵入侵時,常常能夠長驅直入,直撲宋朝的核心地帶。

在思想和制度的約束之外,宋朝軍事也存在許多先天不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北方防線的天生殘缺。

自從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開始,這片地勢險要的戰略要地始終掌握在北方政權手中。一旦開戰,宋朝無險可守,而北方騎兵居高臨下,可以直撲宋朝腹地,自然具有絕大的優勢。

此外,當時主要的馬匹產地——東北和西北地區,都處於宋朝勢力之外,戰馬的缺乏使得宋朝只能以步兵爲主,之前所提到的宋朝大力發展火器也是爲了解決馬匹不足而採用的權宜之計,但即使如此,在大平原作戰中,騎兵具有對步兵的先天優勢,所以宋朝屢戰屢敗也就不足爲奇了。

平心而論,在這樣的劣勢之下,宋朝能夠支撐三百多年,已經算是不容易了。但在如此長的時間當中,大多數宋朝統治者不思進取、奢靡淫逸,將議和賠款作爲維持政權的唯一手段,使得軍備愈加鬆弛,軍事實力江河日下,最終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爛,國家覆滅也就不足爲奇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