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安史之亂時是怎樣的情景?看杜甫如何描寫的

安史之亂時是怎樣的情景?看杜甫如何描寫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後,杜甫流落夔州時,見到了那裏的民情,雖然安史之亂已過,但太平的盛世早已殘破不堪,只留下各路軍閥四處征戰爭搶地盤,那些王權富貴爲了一己私慾,頻繁發動戰爭,導致百姓們經受戰亂之苦,簡直苦不堪言,於是杜甫寫下了“閣夜”這首詩。

安史之亂時是怎樣的情景?看杜甫如何描寫的

下面欣賞詩的原文: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再看小編翻譯這首詩:臨近年末,到了寒冬季節,白日變得越來越短促;漫天遍地的大雪,也都在這寒峭的夜晚停止紛飛了。五更時分,遠處傳來的號角鼓聲使人悲壯不已;天上的星星,倒映在三峽的河流中,倒影搖曳不定。戰亂消息傳來,四野之內皆可聽到千家萬戶連成一片的哭聲;數處地方,響起了漁民樵夫所唱的歌謠。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公孫述,最終都會塵歸黃土;因郊遊或者親友們的書信慰藉所引起的寂寥又算得上什麼呢?

最後則是小編對這首詩的解讀:杜甫的詩一向有“詩史”之稱,他的詩大部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環境以及民間見聞,具有現實主義的風格。《閣夜》一詩,是杜甫後期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安史之亂”後軍閥混戰不休,戰亂連年不斷,百姓苦不堪言,其中更是夾雜着作者對於親朋好友的懷念之情以及自己的見聞感慨等。

首聯就已經爲全詩營造了一種悲愴、冷清的氛圍,寒冬時節短促的白日、寒峭的夜晚等,都會讓人不由自主感到一種悲涼、冷清,在首聯中,“催”字一字用得極妙,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時光流逝,白日短促的特點,耐人尋味。其次,“歲暮”點名了時間,而且寒冬這個時節,一直給人一種悲涼、蕭索的印象,詩人寫寒冬季節,就是爲了更好地營造悲愴、冷清的氣氛。其中,此處的“天涯”可以說具有一語雙關的作用,一方面指漫天遍地的大雪力旦更深層卻是指詩人流落天涯、有家歸不得的無奈。

安史之亂時是怎樣的情景?看杜甫如何描寫的 第2張

頷聯的基本感情格調與首聯相似,頷聯也是屬於寫景見聞,詩人在五更天聽到軍隊的鼓聲號角,聯想到如今戰亂不斷,處處能聽到這種鼓聲號角,因此感到悲壯不已。詩人還描寫了星星倒映在三峽江流中,星影在江中搖晃不定的美景,一方面寫出了他所看到的江面美景,另一方面也與鼓聲號角形成了一個對比,面對如此美麗的夜景,但是由於戰爭的原因,大家都無暇欣賞此等美景。

“五更天”,江中夜景,這次都從側面反映了詩人一夜無眠,滿懷心事。頸聯書寫了詩人在其流落的地方夔州的見聞,戰爭的消息傳來,當地的百姓都慟哭起來,四野之內都可到他們的哀號聲。數處地方響起了漁夫和樵夫的唱和歌謠,唱和民歌本來是一件歡快的事情,但是這裏卻是爲了反襯千家萬戶的慟哭聲,寫出了詩人悲傷無奈的心情。頸聯的描寫,也正是杜甫詩的特點,反映社會現實,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

尾聯用典,以諸葛亮、公孫述這兩位英雄人物去世後都終究會埋藏在黃土之下,表明無論多麼偉大的人物,死後都還是會塵歸黃土,這就有了一種超脫和自我安慰之感,詩人認爲無論是什麼樣的人,無論你的才智、地位如何,終究逃脫不了死後歸爲黃土的命運。

由此及來,詩人的那些因郊遊遊玩不成還有因人際事故所引發的寂寥之情又算得了什麼呢?這也突出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以天下百姓爲先的積極入世精神。《閣夜》全詩情景交融,融情於景,抒發了詩人的憂國國憂民,對親友的思憶以及對人生的感悟之情。

其實,杜甫很體恤民情,然而此時此刻他除了感慨,用詩詞記錄這動盪不堪的社會,基本上也無力去改變現狀,他只能通過自己的詩詞警醒後來人,希望那些只有一己私慾的人切勿因慾望而毀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但是就後面歷史的發展而言,這些都幾乎沒可能發生改變,因爲人性如此。

再看杜甫這首詩,其實能發現,安史之亂究竟有多亂,即便是安史之亂過後,留下的又是怎樣一個殘破不堪的社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