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人到底姓什麼?——西周、春秋貴族的姓和氏

古人到底姓什麼?——西周、春秋貴族的姓和氏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按語:周文王實際上不應該叫“姬昌”?孔子不姓孔?春秋貴族的名字應該怎麼叫?姓和氏有什麼區別?《孔子大歷史》解讀了古代貴族的姓、氏問題。】

西周、春秋貴族的姓和氏

姓和氏,今天看來是一回事,孔子那時可不是這樣。

周人的姓,是區別族羣的。商人有沒有“姓”的概念,現在不好說。但周人有,而且特別重視。因爲周人嚴禁族內通婚,不同的族羣要靠姓來區分,同姓不能結婚。周人都是姬姓。他們剛剛在關中崛起,還沒有滅商的時候,主要和近鄰的姜姓族通婚。

古人到底姓什麼?——西周、春秋貴族的姓和氏

到周武王滅商,佔領中原,把自己的同宗親屬和後代分封到各地,建立了魯、衛、燕、蔡、虢等至少幾十個諸侯國,這些國家的統治者都是姬姓。一貫友好的姜姓族也被分封到中原,建立了齊、申、許等國,協助周人統治中原。

中原原有的那些民族,有些可能已經有姓的觀念;沒有的,也被周人強行安了一個“姓”,用來區分能否通婚。比如商人,都是“子”姓(孔子是商人後代,所以也是“子”姓);秦、樑、莒國是“嬴”姓,薛國是“任”姓,邾國是“曹”姓。這些族羣(小國),也逐漸都有了同姓不婚的禁忌。

氏,用來區分貴族的家族、家支。氏的來歷很多。

可以用官職作氏,比如“司馬”,本來是管軍事的官職,世代當這個官職的家族,就可以叫司馬氏。

可以用地名作氏,一般是貴族自己的封邑地名,比如晉國的原、韓、魏氏貴族。更古老的韓和魏是小國,在孔子出生前一百多年,韓、魏都被晉獻公吞併,變成了地名,晉獻公又把它們分封給忠於自己的大夫,這兩家大夫就拿韓、魏作自己的氏了,他們和老的韓、魏國君家族沒有關係。

可以用自己先祖的字作氏,因爲對尊敬的人不能稱名,但可以稱呼字,那些不是太子,不能繼承君位的公子們,他們的字,往往就成了自己後代的氏。

氏的來歷多,這就難免有重複。

比如春秋時以“孔”爲氏的家族,就不止一家。因爲《詩經》裏有“孔嘉”這個詞,“孔”意思是“很”,“嘉”是“好”, 所以那時人常有名嘉,字子孔,名和字要有點聯繫。孔子這個孔氏,出自宋國公子。此外,衛國還有一個孔氏,其中的孔文子和老年孔子關係還不錯。但衛國的孔氏是姞姓,跟孔子家沒有任何親緣關係,這種是可以通婚的。

同一個家族(甚至同一個人),也可能有不同的氏,有的氏來自官職,有的來自封邑,很複雜。這在當時是專門的知識,貴族們都要學習。

說完姓和氏的來歷,再說稱呼問題。那時貴族中男人和女人的稱呼方式也不一樣。

稱呼貴族男子的習慣,是“氏+名”,比如孔丘。對男人,姓不是用來稱呼的,只是區別擇偶用,不然孔子就該叫“子丘”了。

有些男人似乎沒有氏,比如各國的國君家庭,國君的兒子就叫公子某,孫子叫公孫某。到公孫的兒子輩,纔能有自己家族的氏,一般就是爺爺的字。但嚴格來說,國君和兒孫還是有氏的,就是他們所在的國名。這還是用封地命氏的原則。

貴族女子的正式稱呼,是“氏+姓”。她們本來可能有小名,但不能在正式場合用。女子強調姓,正是爲了區別婚姻,要跟丈夫的姓不同。但這個氏,可以是自己孃家的氏,也可以是丈夫家的氏,依當時人的習慣而定。春秋時“齊姜”就特別多,這都是齊國的公主嫁到國外去的,其他比如王姬、魯姬也很多。後人爲了區別,就再加上她們丈夫的諡號。比如“魯共姬”,就是魯國姬姓的公主,嫁給了宋共公。秦穆公的夫人穆姬,也是用了丈夫的諡號。

上面這些很複雜的講究,都是貴族們纔有的。那時的平民就沒有姓氏,只有一個光禿禿的名。當然,氏也可以勉強有,比照貴族們的官職或封邑原則,平民也可以把他的職業或者村落名、主人氏等放在名前面,用來區別重名。比如《莊子》裏那位很會切牛肉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職業,也勉強可以算他的氏。

到戰國的時候,貴族社會瓦解,禮崩樂壞,這些講究就逐漸消亡了。首先是姓和氏沒了區別。其次是老百姓也開始有正兒八經的姓。我們看史書裏,戰國的人就都有姓了(或者叫氏,反正這時也沒區別了)。可從近來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江陵張家山漢簡等看,秦朝和漢初的時候,還有很多老百姓沒有姓氏,就是光禿禿一個名。這時的朝廷甚至有講究:級別特別高的官員,在公文上可以不寫姓氏,只寫名,普通官員就要姓名完整。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已經不懂春秋時候姓、氏的這些講究。像他說孔子“姓孔氏”,明顯不懂姓和氏的區別。《史記》裏寫周文王叫姬昌,武王叫姬發,周公叫姬旦。其實在周人那裏,姬是姓,根本不能用到男人稱呼裏面去,結果兩千年傳下來,大家也這麼叫習慣了。

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符合規範的稱呼,應該是“周昌”“周發”“周旦”,他們是周這個小部族的首領,周就是他們的氏。

有人可能會問:除了周人,難道還有以“姬”爲姓的人嗎?

有。周人在西部的一些近鄰部族——戎人,就有姬姓的,他們和周人同宗,所以一直不能互相通婚。但他們一直沒文化,沒建立起政權,也不願接受同宗的周人統治,所以被周人視作蠻族,不能通婚的同姓蠻族。

孔子的這個“子”是他的姓嗎?還不是,那是對貴族男子的尊稱。

有點亂?沒辦法。那時的貴族,講究就是這麼多。

但在本書裏,爲了照顧現代的習慣,還會用“姓”代稱當時的氏,比如我們就說孔子姓孔。但涉及當時意義的“姓”,我們就稱其爲“族姓”,以示區別。

本文節選自:《孔子大歷史》

古人到底姓什麼?——西周、春秋貴族的姓和氏 第2張

隨孔子游歷春秋,由貴族解讀華夏

《孔子大歷史》,爲你講述聖人與其背後的時代風貌

五霸七雄相繼登場,諸子百家競相活躍,春秋之際,華夏文明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獨特的貴族政治與社會風貌構成了其主要特徵。孔子的一生,見證着春秋末期的變革時代,見證着貴族社會的興盛與衰落。

《孔子大歷史》便是一部書寫變革時代的歷史長歌。該書是繼2018年上市便斬獲多項大獎,深受讀者喜愛的《南北戰爭三百年》之後,作者李碩的又一力作。作爲新生代青年歷史寫作者,李碩擅長於以生動、流暢的文字進行歷史寫作,同時,他也屢發獨到見解,給人啓發。在新書《孔子大歷史》中,李碩將歷史敘述的關注點聚焦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在對孔子的一生進行了生動書寫的同時,還對春秋貴族時期的整個時代風貌進行了整體性的描繪。《孔子大歷史》語言輕鬆、通俗,用非常“讀者友好”的寫作方式寫就。同時,《孔子大歷史》也不乏頗具創新的見解與觀點、詳實有據的史料考證。這樣一本能夠面向大衆讀者的靠譜的歷史作品,着實不可多得。

細描聖人生活世界,還原孔子生平真相

我們通常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道德聖人,高高在上。但實際上,他也有着如普通人一般的人生經歷。在《孔子大歷史》中,作者正是去除了這層後人加於其上的“聖人”面紗,還原孔子最真實的生活經歷,並仔細揣摩孔子在各種情況下的心理與情感狀態——他的喜怒哀樂與憂懼,他的困惑、糾結與執着——爲我們描繪出一個真實而又鮮活、生動的孔子。孔子以沒落貴族遺腹私生子的身份出生,生前父親就已去世。他自小在外婆家成長,沒有什麼身份與地位。直到15歲左右,通過停棺葬母,才被孔氏家族接納,從此孔子進入了貴族社會圈子,人生實現了巨大的轉折。之後,孔子接受着貴族式的教育,成年後開始做官,一步步做到魯國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攝相事”,同時也見證了春秋末期各國內政外交的風雲變幻與奇聞軼事。但他很快就被魯國貴族冷落,被迫辭職。在孔子仕途沉浮的表象背後,實際上隱藏着魯國貴族之間的利益糾葛與衝突,以及春秋晚期各國之間的“國際關係”。遭遇政治失意後,孔子開始周遊列國,途徑齊、衛、鄭、陳、蔡、楚等國,但都沒有尋找到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晚年回到魯國後,孔子潛心整理詩書。他的思想經弟子與後人的傳承與解釋,流傳後世。與政治上的失意正相對照,孔子在思想與學說上在後世成爲了首屈一指的“至聖先師”。

通過解讀經史文獻,《孔子大歷史》再現了孔子在寡頭世襲政治遊戲規則中沉浮的一生,對孔子的生活世界進行了人類學乃至影視視覺層面的還原。

借孔子看春秋,全景展現早期華夏貴族社會風貌

在《孔子大歷史》中,李碩不僅敘寫了孔子生動的人生經歷,還以孔子的一生爲縮影,全面展現出春秋時期貴族社會的風貌。孔子可謂瞭解春秋貴族社會的最佳個案。因爲他是諸子百家裏,歷史記載最詳盡、相關資料最多的一位。而他所處的時代,貴族制度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他的一生正好展示了貴族社會如何走向沒落,春秋如何走向戰國的過程。春秋戰國加起來近六百年曆史,孔子正處在大變革的樞紐位置。

故而,以孔子的一生爲線,《孔子大歷史》穿插了各種春秋貴族時代的歷史知識,爲我們展現出一幅完整的時代畫卷。在《孔子大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貴族的等級制度與權利義務,貴族所遵守的禮儀習俗,貴族從小接受的教育和他們的“必修課”,宴會、射禮等貴族的生活狀態,各國之間或明或暗的“遊戲規則”,各國的政治狀況與權力角逐,甚至各國貴族的奇聞軼事。同時,孔子足跡所至,包括了很多國家,在書中,這些國家各自的特點與面貌,我們也得以一窺:三大家族與國君衝突不斷的魯國、東方的強國齊國、混亂不堪的衛國、西方的霸主晉國、夾在大國之間的小角色陳國和蔡國、南方的“蠻夷”楚國、此消彼長的吳國與越國……

品味貴族時代風貌,追尋古代政治文明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春秋貴族世襲政治別具一格,它是西周封建制的延伸和失控,與戰國開端的君主集權制、官僚制、編戶齊民模式截然不同。春秋中後期的列國,世代壟斷朝政的寡頭格局形成。所謂世卿世大夫,魯有三桓,鄭有七穆,晉有六卿……故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在這樣的大變革時代,國君與寡頭、貴族與平民的關係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寡頭世襲政治需要尋找新的出路。《孔子大歷史》在展現春秋貴族社會的風貌與特色的同時,也探討了貴族政治存在的難題及其轉變趨勢,勾勒出了中國古代早期文明的發展與流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