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漢朝成立後,爲何異姓王會遭到清算呢?

漢朝成立後,爲何異姓王會遭到清算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你做了候,就想當王;當了王了,又想做皇帝;做了皇帝,就怕別人造他的反。劉邦手下那一羣王、候造反,要麼是自己想更進一步,要麼是劉邦擔心那些王侯有想法。其實最重要的是原因還是漢朝初期大家的思想沒有轉變過來,大家都還沉浸在諸侯分封,割據稱王的美夢中。

漢朝成立後,爲何異姓王會遭到清算呢?

劉邦經過幾年時間從一個亭長成爲統一天下的皇帝,肯定有幾把刷子,雖然各方面能力都有限,關鍵是他能籠絡人心,讓衆多“國士無雙”的能人輔助他打下了天下,他的手下也分爲很多種。

一種是純粹的部下,比如周勃、樊噲、蕭何、夏侯嬰等人,從他還在芒碭山當流民的時候就跟着他;一種是後來入夥的,既然是入夥肯定是要帶本錢,比如王陵、英布、彭越等人,他們相當於大股東,對劉邦集團投錢、投人。

漢朝建立後,大家就要論功行賞,劃分勝利的蛋糕,只要是沒死的老夥計,基本上都是侯爵,給錢給官給地位;只要是投了錢,入了火的,基本都被封爲王,統治一方。

按說這樣的結局應該很完美了,應該載歌載舞的慶祝纔是,可是沒過多久,皇帝劉邦就開始找各個異姓王的茬兒,反正看誰都不順眼,欲除之而後快。

漢朝成立後,爲何異姓王會遭到清算呢? 第2張

這很好理解,比如韓王信,在韓地好好的當個王多好,可是他仗着奪地有功,而且與匈奴關係良好,自我感覺很良好,就擺起了譜,大有不把劉邦放在眼裏的勢頭。這就過分了,雖然你是股東,但你不是決策者。對付這種有想法的異姓王,劉邦很直接——滅了他。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劉邦心裏也種下了懷疑的種子。說實話,誰坐在那板凳上,誰都會多疑。

以後劉邦看哪個王,都感覺要反,皇帝一疑心,那些王就坐不住,那個年代又不如現代社會溝通如此的快捷和發達,諸侯王和皇帝上高水長的,見一面不容易,互相之間很多矛盾和問題基本靠人傳遞,很多信息就出現了偏差和誤會,再加上皇帝多疑,諸侯王緊張,大家都尷尬,慢慢的一個就反,一個就逼着對方反。

典型的例子就是劉邦的發小燕王盧綰,他真心的不可能反劉邦,他與劉邦之間就是純粹的誤會,很多事情沒有溝通好,最後把盧綰給逼反最後逃到了匈奴。

至於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劉邦一個一個的全收拾了,那是因爲純粹的威脅,劉邦太害怕他們造反了,原因很直接——劉邦打不過他們。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滅秦沒多久,而天下諸侯起兵反秦的一個重要由頭是——大家可以復國。韓王信就是原韓國的貴族,希望能夠回到戰國時期那種高度自治的局面,想恢復故國榮光,而像英布、臧荼這種更希望過一把“燕王”這種和劉邦平起平坐的諸侯王的癮,其實他們並沒有打算真造劉邦的反,只是希望得到一種地位。

漢朝其實典型的郡縣制治國體系,分封的諸侯王雖然具有王的地位和等級,甚至配備相國等官職,那些官職都是中央朝廷委派去的,諸侯王權力並不大,這與原來趙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諸侯王制有很大的區別,這也是那些異姓王心裏不平衡的原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