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揭祕:宋太祖趙匡胤想要遷都洛陽的內幕

揭祕:宋太祖趙匡胤想要遷都洛陽的內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開寶九年(976年)正月,趙匡胤頒佈詔書,他將於四月起駕洛陽,去那裏巡視參觀。當然了,趙匡胤的理由非常地合情合理:洛陽那裏,有我父親趙弘殷的永安陵,我要回鄉祭祖。

殊不知,對於這麼一個理由,文武百官卻給出了一個統一的答案:不同意。

在這些反對的人中,以起居郎李符的態度最爲堅決,他一口氣提出了八個困難,誓死要讓皇帝收回成命。

京邑凋敝,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續資治通鑑·卷十七》

史書記載,面對李符這八個難題,趙匡胤的回答也是那三個字:不同意。

要知道,在歷史中的李符,是一個非常善於拍馬屁、迎合上意的大臣,否則的話,他也不會成爲趙匡胤的貼身管家,負責記錄皇帝所有的言行(起居郎)。

那麼,爲什麼這位趙匡胤的死黨,都要提反對意見呢?或者說,這位趙匡胤皇帝,他爲什麼非要一意孤行,誰的話也不聽呢?

揭祕:宋太祖趙匡胤想要遷都洛陽的內幕

網絡配圖

其實,這個原因非常簡單,同年四月,在按照原定計劃、在鞏義祭拜了自己父親後,趙匡胤終於說出了這個祕密:“朕意已決,遷都洛陽城。”

此言一出,天下震驚,趙匡胤的心腹大臣、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立刻死諫道:“陛下萬萬不可,洛陽要啥沒啥——一沒糧,二沒兵,而開封兵強馬壯,勢力更是根深蒂固,咱們爲什麼要倉促遷都洛陽城呢?”

對於這番質疑,史書上對趙匡胤的迴應記錄,就四個字:上亦弗之。

爲什麼不搭理你,因爲趙匡胤在等一個人,一個真正需要提反對意見的人。

這個人,就是晉王趙光義。

面見自己的哥哥後,趙光義從多方面的考慮出發,最後委婉地告訴自己的哥哥道:“倉促遷都,不太可行,且行且珍惜。”

殊不知,面對弟弟的這番肺腑之言,趙匡胤卻回答道:“遷都洛陽,只是權宜之計,早晚有一天,我要遷都長安。”

要知道,經過了五代十國的洗禮,長安比洛陽還要破舊不堪,因此更不可行,於是,趙光義馬上撩袍跪倒,玩兒命叩首,希望皇帝收回這個成命。

看見弟弟這樣拼死覲見(叩頭切諫),趙匡胤馬上解釋道:“我之所以要將都城西遷,沒有別的目的,就是要憑藉險峻的地形來阻擋敵人,藉此裁掉大量的軍隊,仿效周朝、漢朝的辦法,來治理天下罷了。”

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續資治通鑑.卷十七》

請注意,在這裏,趙匡胤一共說了兩個問題:

第一,打仗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其中“天時、人和”全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唯有“地利”纔是貨真價實的真金白銀。看來,趙匡胤非常明白這個道理。

第二,在一個根本無險可守的地方安家,只能僱傭大量的軍隊,這就產生了一個讓宋朝一直苦不堪言的冗兵問題,可見趙匡胤的高瞻遠矚,以及解決這個辦法的具體措施。

好吧,既然那麼的合情合理,那就開始遷都吧。

揭祕:宋太祖趙匡胤想要遷都洛陽的內幕 第2張

網絡配圖

且慢,就在此時,在自己哥哥那得意的表情下,趙光義卻慢慢地說出了五個字:“在德不在險。”

此言一出,史稱趙匡胤“不答”。趙匡胤爲什麼不答,或許,趙匡胤被這句話震住了,或許,趙匡胤覺得這句話“太幼稚”了,人家根本就不想答。

再或者,這裏面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

字面上解釋,所謂的“在德不在險”,就是說“要重視德、重視民心,而不要依靠地利”。這就是孟子所謂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通俗地解釋,趙光義這是在教育自己的大哥,別老想着沒用的地利,咱們要施仁政、攬民心,做到全民一心、共同抗戰,到時候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咱們的江山就千秋永固了。

這番言論,對嗎?

時至今日,每一個人都清楚無比,趙光義這是在說夢話,這就是他編制的一個虛無縹緲的夢!

在德不在險,這句話根本就靠不住!

但是,您想過沒有,趙光義的“在德不在險”不靠譜,趙匡胤的“在險不在德”,就真的正確嗎?

如今,咱們在討論這件事情,在探討這句“在德不在險”的時候,無非就是從四個方面出發:第一,政治;第二,經濟;第三,文化;第四,軍事。

在這四個元素中,洛陽和長安佔其一,而開封佔其三,這樣算的話,佔據三個方面的開封,它的勝算還是蠻大的,然而,開封唯一沒有佔據的那個方面,就是洛陽和長安唯一佔據的那個方面,則是一個王朝最要命的保障,這個方面就是軍事。

從軍事防禦上看,洛陽和長安確實優於開封,這兩個地方羣山圍繞、易守難攻,還有虎牢關、函谷關、潼關等堅固的要塞,絕對是控制諸侯、稱王稱霸之所,因此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的王朝選擇它們作爲自己的都城。

反觀開封,這裏四通八達,周圍一馬平川。雖然交通便利,但是周圍沒有任何的山川、要塞當做依靠。因此這裏易攻難守,一旦敵人進攻這裏,帝國就岌岌可危了。

除此之外,自燕雲十六州割給遼國後,開封就更加危險了,由於沒有長城的保護,遼軍一旦南下,他們的鐵騎就將在華北平原上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而且只要渡過黃河,敵軍就可以直接兵臨開封城,開始恣意妄爲地攻城了。

揭祕:宋太祖趙匡胤想要遷都洛陽的內幕 第3張

網絡配圖

因此,開封城的軍事方面的短板,就成爲選擇其爲都城的一個明顯劣勢,而且終北宋的一生,這都是一個沒法解決的難題。

綜上所述,趙光義的“在德不在險”,這是錯誤的;而趙匡胤的“在險不在德”,這才正確,可真是這樣嗎?

如果地利真那麼重要的話,那個曾經輝煌一世的漢朝,爲什麼亡國了?那個佔據潼關要塞的唐朝,爲什麼也亡國了?那個在“難於上青天”的後蜀裏天天醉生夢死、開懷暢飲的孟昶,他爲什麼也亡國了?

上述這些朝代的首都,無論是洛陽、長安,還是成都,這些城市都比開封的地利強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萬倍,那麼這些國家,爲什麼沒有長治久安呢?

所以,“在險不在德”這句話,就真的正確嗎?

那麼,假設趙匡胤明白這個道理,他爲什麼還要這樣說呢?

換一種思維模式,如果你的國家擁有一個四代經營(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的都城,早已繁花似錦、車水馬龍,成了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都市,併成爲無數人的夢想與驕傲時,突然有一天,君主卻告訴你:“我們要搬家了,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爲這裏地形不好,我們要去一座貧瘠的城市,然後從頭開始建起。”

聽到這番話後,你會作何感想?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