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大明朝首輔張居正因何惹來了抄家滅族之禍

大明朝首輔張居正因何惹來了抄家滅族之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湖廣江陵(今湖北荊州)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張居正考中進士。當多數同科進士熱衷於文章詩詞之時,他卻經常“周行阡陌間”,考察“歲時之豐兇”和農民疾苦,以深沉的目光關注着國計民生。隆慶元年(1567年),張居正進入內閣,次年上《陳六事疏》,提出改革方案,未被採納。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病故,年僅10歲的神宗繼位。張居正升任內閣首輔,終於得以“任法獨斷,操持一切 ”(《張文忠公全集》附《本傳》),義無反顧地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一場力挽狂瀾的變法革新運動。

大明朝首輔張居正因何惹來了抄家滅族之禍

網絡配圖

 一、政治改革:整頓機構,建立問責機制

在張居正看來,“致理之道,莫急於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覈吏治。”他首先從“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明史·張居正傳》)入手,大刀闊斧地進行政治改革。

“尊主權”、“一號令”的關鍵在於克治明朝權力機構運行不暢的痼疾。明初洪武年間,廢中書省,不設丞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雖然後來內閣首輔權勢漸重,但六部和負責稽察六部的六科均繞過內閣直接向皇帝負責。而皇帝處理政務則倚重宦官,由司禮監掌理章奏文書,甚至代皇帝硃筆批紅。明中後期諸帝多“簾遠高堂,君門萬里”(趙翼:《陔餘叢考》卷18),尤其嘉靖後期,“政務偷玩,事無統紀”,朝廷詔旨被視爲故紙,來往公文多至沉埋,統治機構幾乎陷入癱瘓。

大明朝首輔張居正因何惹來了抄家滅族之禍 第2張

網絡配圖

針對這種機構窒礙不通的積弊,張居正力主“天下之本在政府”(《書牘》15),開始大力強化內閣事權,由內閣通過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撫按則聽命於六部,最終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機構都受內閣節制,從而加強中央集權,使內閣成爲推行變法的中樞。爲排除宦官干政,他告誡馮保“裁抑其黨,毋與六部事”(《明史·張居正傳》),從組織機構上保證事權歸一,政令暢通。

爲了破除無所事事、坐嘯畫諾、命令不行的官場沉痾,張居正於萬曆元年創設頒行考成法以責吏治,即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發文簿,分別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備註,交內閣查考,據其道途遠近、事情緩急,“定程限,立文簿,月終註銷。撫按稽遲者,部院舉之;部院容隱欺蔽者,六科舉之;六科不覺察,則閣臣舉之。月有考,歲有稽”(《明紀》卷39),據此“考其勤惰”,決定賞罰升降。此法一行,立見成效。

大明朝首輔張居正因何惹來了抄家滅族之禍 第3張

網絡配圖

張居正的政治改革,通過整頓機構形成高度集權而又層疊有序的行政系統,並建立起相應的稽察問責機制,確保官僚機器高效運行,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已初具現代社會行政體制的特點。如傅維麟《明書》所讚揚的,雖“萬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風,無所不披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