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普法戰爭的歷史評價:普魯士成爲歐陸第一強國

普法戰爭的歷史評價:普魯士成爲歐陸第一強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普軍戰爭計劃周密;兵員充足;動員、集結迅速;裝備優於法軍(在普軍用身體檢驗了法軍沙斯波式擊針槍的優越性之後,普軍就把部隊撤到法軍步兵射程之外,用優越的鋼製克虜伯大炮痛擊法軍)。到1870年,一支軍隊想靠近敵軍已經非常不容易,普軍步兵襲擊法軍,法軍輕騎兵襲擊普軍陣地,都是傷亡慘重,普軍最後之所以勝利,一方面是它的大炮,另一方面是他的兵力上優勢,允許他們使用側翼包圍。普魯士的鐵路網對於軍事具有重要的意義。英國軍事學家說:“德國鐵路系統優越的運輸能力,是它在1870年贏得勝利的一個有力因素。”在普法戰爭的各次戰役中,正面進攻很難取勝,需要動員優勢兵力從兩翼包抄敵軍。而動員大量兵力進行包抄,就需要迅速調動部隊,運輸能力必須跟得上。普魯士發達的鐵路網不僅能夠迅速地把大量部隊運往前線,集結到作戰地區,而且能夠使部隊的給養得到及時的補充。比起普魯士來,法國的鐵路運輸能力就有很大的差距。戰爭爆發後,它未能及時地調集足夠的兵力。

1870年8月初,當毛奇率領的37萬普魯士軍隊越過邊境時,法國只能以24萬多人的兵力相對抗。據另一資料說,1870年8月2日,法國在邊界上只能陳兵26.5萬人,而普魯士在萊茵河已集中了50萬人的兵力。關於鐵路運輸與軍事的重要關係。正如戴萊加蓋將軍在《現代戰爭》一書中所指出的:“一個國家在組織本國邊疆的防禦時,首先要考慮的事情,不是把國土用要塞地帶圍起來,而是使鐵路網布滿全境,以保證儘可能迅速集中兵力。”

普法戰爭的歷史評價:普魯士成爲歐陸第一強國

由於充分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鐵路運輸能力 ,以普魯士爲首的北德聯軍僅就投入戰爭的兵員數量來說,始終佔有2比1的優勢。《歐洲歷史上的戰爭》甚至說,北德聯軍投入的總兵力爲120萬,超過了拿破崙入侵俄國的一倍。普法戰爭雙方勝敗的原因是:法國雖然常備兵上素質優於普軍的徵召兵,但政治腐敗,戰爭計劃不周,軍隊編制不合理(除近衛軍外,平時無師、軍兩級編制,臨戰才編組);動員、集結緩慢;後勤供應落後,作戰指揮混亂。此戰表明全賴職業軍人的做法是無用的,國家的軍隊應交給細心而有謀略的將官統馭,人數優勢又再一次成爲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關鍵因素。

法蘭克福和約的條款十分苛刻,從而使法德兩國之間的矛盾愈加深化,並最終成爲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爆發的一個原因。普法戰爭的經驗表明,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對於建立龐大的資產階級軍隊並使其預先做好周密的戰爭準備具有重大意義,總參謀部在準備和實施作戰方面作用極大,編制動員計劃和鐵路運輸計劃以及在軍事上使用電報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德軍依靠上述措施才得以先於對方完成動員和戰略展開,從而掌握了戰略主動權。軍隊指揮亦有變化。毛奇不是靠下達集中統一的命令指揮各集團軍,而是給各集團軍司令官下達個別訓令,各集團軍司令官則依據訓令和本區具體情況機斷行事。軍隊可在寬大正面作戰,並可實施包圍敵軍兩翼的機動。大量軍隊在寬大正面上協同作戰的做法越來越清晰地表現出現代戰役的特點。普法戰爭期間,新式作戰兵器和較完善的武器裝備(德軍的火炮和法軍的沙斯波式擊針槍(Chassepot))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步兵戰鬥隊形繼續得到完善,散兵線隊形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火力的加強大大增強了軍隊防禦的穩定性,給敵方突破防線增加了困難,並提高了戰術機動的作用。普法戰爭後,許多國家都實行普遍徵兵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