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

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教名伯多祿·保祿·魯賓斯,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早期巴洛克藝術傑出代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節。彼得·保羅·魯本斯是佛蘭德斯畫家,是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魯本斯出生於德國錫根,在他的父親去世後,12歲的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了西班牙統治下的家鄉安特衛普,並在那裏接受了天主教洗禮,而宗教也成爲魯本斯畫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

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

 早年

彼得·保羅·魯本斯1577年6月28日生於德國錫根,具體誕生日期僅見於其死後9年出版的一幅銅版畫,來源存疑,可能是因爲6月29日是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的紀念日。

魯本斯在拉丁文學校von Rumoldus Verdonck學習,能閱讀古希臘羅馬書籍原著。也曾在一個伯爵夫人家裏做侍童,因此有機會接受正統的貴族式教育,懂得了上流社會禮儀習俗,而且學會了爲人處事,精通多種語言。

1592年開始在母親的安排下學習繪畫,先後從師風景畫家維爾哈希特、多才多藝的畫家阿達姆·凡·諾爾特以及奧托·凡·韋恩(Otto van Veen),在他們的門下學習了4年時間,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不久又成爲從羅馬歸來的維尼烏斯的弟子,使魯本斯受益很大,這使年輕畫家對意大利,特別是羅馬充滿美好的嚮往。

1598年結束學業,加入安特衛普聖路加公會,成爲正式畫家。

父親揚·魯本斯(1530~1587)是在意大利接受教育的安特衛普法學家和舍芬型陪審官,和妻子瑪麗亞一共育有6子,改宗新教後爲逃避迫害而流亡德國。全家暫居錫根,1578年移居科隆。

1587年揚·魯本斯去世後,12歲的彼得·保羅·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了西班牙統治下的家鄉安特衛普,並在那裏接受了天主教洗禮,此後終生未曾改變信仰,而宗教也成爲畫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

 負笈意大利

1600年魯本斯前往意大利深造,未幾就獲得曼託瓦公爵Vincenzo Gonzaga青睞,待詔宮廷,從而有緣得見密藏 。因爲魯本斯並不打算終老曼託瓦,所以他撥冗造訪意大利各地,尤其是羅馬、佛羅倫薩、熱那亞。

在羅馬,魯本斯以不懈的熱情研習古羅馬的雕塑和文藝復興全盛期的繪畫,特別是拉斐爾·桑西和米開朗基羅 。鑑於這兩位大師的很多傑作都是溼壁畫,故而這種經歷是在任何地方都無法替代的,堪稱其畫家修業的完美結束。

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 第2張

1601年至1602年第一次旅居梵蒂岡期間爲位於羅馬的耶路撒冷聖十字聖殿繪製了3幅祭壇畫 (現存格拉斯的醫院)。

1603年公爵派遣魯本斯出使西班牙,期間完成名作《萊爾馬公爵騎馬像》 ,現存普拉多博物館 。畫家還籍此一睹西班牙皇室收藏,其中就包括提香·韋切利奧的大批油畫 。

1605年底魯本斯再訪羅馬,計劃在此停留3年。他被委託爲羅馬的新堂(又名小谷聖母教堂)的主祭壇創作祭壇畫,這對於外邦人是極高的榮譽。在其第一稿中容納了聖母、聖子、聖額我略以及諸位聖人,然而細緻的人物刻畫因爲教堂不佳的採光而失去了光彩,畫家又以3幅石板繪畫代替,原稿現存法國格勒諾布爾的博物館。

在1608年10月祭壇揭幕之前,傳來母親病重的噩耗,魯本斯立即啓程返回安特衛普,未料此後再也不曾踏上意大利的土地。

 重返安特衛普

1609年,魯本斯回到了佛蘭德斯,並開始爲大公爵阿爾貝託及其夫人伊莎貝爾·克拉拉·歐仁妮服務。大公爵及其夫人向他訂畫,同時也給他提供了一些參加外交使團的機會。他自身所具備的文化知識、政治能力、以及作爲藝術家所享有的聲譽,都使他得以在一些微妙的場合下仍能表現自如。他分別於1603年和1628年兩次遷居到西班牙,另外也曾定居過英國和法國。這些經歷都有助於擴大他的知名度,更有利於推動他的作品廣爲流傳,同時,也使他得以藉機欣賞到不同種類的繪畫作品,更有助於他形成自己別具一格的巴洛克式風格並在作品中加以運用。收藏家們都爭相搶購魯本斯的作品,而這些作品也充斥於歐洲貴族和天主教教士們的生活中,並對當時的美學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出自畫家自己的筆下、還是由他的畫室協助繪製的畫作,尤其是版畫作品,都充分展現了魯本斯在藝術上的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爲他在遙遠的國度,包括美洲大陸,都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 第3張

1608年他回到安特衛普,次年出任佛蘭德斯的統治者伊薩貝拉的宮廷畫家,不久便與人文主義者兼名律師的女兒布蘭特結婚,畫家爲妻子畫過不少著名的肖像,過着豪華安定的生活。這種安定的生活使畫家投入積極的創作,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特別注重帶有旋轉的運動感的結構來表現激動人心的場面,他善於運用對比的色調,強烈的明暗和流動的線條來加強這種畫面的運動感。其間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話爲題材的油畫《復活》 、 《愛之園》 、 《強劫留基伯的女兒》 、 《末日審判》等,筆法灑脫自如,整體感強,表明其藝術創作已進入鼎盛階段。特點是將文藝復興美術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義思想和佛蘭德斯古老的民族美術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熱情洋溢地讚美人生歡樂的氣勢宏偉,色彩豐富,運動感強的獨特風格,成爲巴洛克美術的代表人物。

 譽滿歐洲

從1621年至1630年間,魯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訪歐洲多國進行外交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成功地爲西班牙和英國締結了友好關係。爲此他被查理一世封爵,並還爲倫敦的宮廷白廳做過一幅題爲《祝福和平》的天頂畫。魯本斯本人也顯然很喜歡這種外交工作,曾評論說"畫畫是我的職業,當大使是我的愛好。"

晚年生活

1630至1640年,他已進入老年,因患風溼病而手指成爲畸形,但仍堅持作畫。一批出色的風景畫和人物肖像,用色、用筆更加奔放自如,雖然畫作的大部分的要由助手和學生來協助完成,但他親手製作的那些油畫草圖,仍可看出他的繪畫到後期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魯本斯一生過着王子般的生活,49歲時愛妻去逝,53歲時又與一位16歲的妙齡少女海倫·富爾曼結婚,仍然過着幸福生活。海倫娜也成爲多幅魯本斯晚期作品中的模特兒,包括了《海倫娜在花園裏》 、 《裹在大衣裏的海倫娜》和《皮毛裝束的海倫娜》等。他與海倫娜生有5個孩子,最小的一個直到他去世後8個月纔出生。他與伊莎貝拉也育有3個孩子。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