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保羅·克洛岱爾:法國天主教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人物

保羅·克洛岱爾:法國天主教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人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保羅·克洛岱爾(Paul Claudel,1868-1955年),是法國著名的詩人、劇作家和外交官。保羅·克洛岱爾作爲法國天主教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人物,大部分作品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祕感,創作了許多詩劇、詩歌和宗教與文學的評論。

保羅·克洛岱爾:法國天主教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人物

保羅·克洛岱爾(Paul Claudel,1868-1955年),全名保羅-路易-夏爾-馬裏·克洛岱爾,也翻譯爲克洛代爾。法國詩人、劇作家、外交家。法國天主教文藝復興運動(發生在一戰之前的)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大部分作品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祕感。克洛岱爾撰寫詩劇、詩歌、宗教和文學評論。1946年,他入選法蘭西學院。 1886年,他在讀阿爾蒂爾·蘭波(Arthur Rimbaud)的詩作時,重新激起對天主教的信仰。1892年,他成爲一名外交官,在巴西、丹麥、日本和比利時等地任職。1900年經歷一場宗教危機,他決心放棄外交生涯而進本迪修道會,但他對神職的失望是他再一次離開法國而出任駐中國領事,途中結識一位波蘭有夫之婦,以後4年一直同他來往,後來他斷絕了這段感情,1906年同另一個法國女人結婚,這一非法的愛情成了以後幾部作品的主題,他始終徘徊在人間之愛和上帝之愛之間,1927年到1933年,他擔任法國駐美大使。他卻始終不懈地用詩歌,主要是詩劇,來抒發自己的宗教熱情。他的作品主角都是勇敢的實幹家,如將軍、征服者、天生的大地主人、他們傲慢、貪婪、充滿野心、瘋狂的情慾,但在這種種火一般的慾望之後,必然走向贖罪之路。他的歷史三部曲,以法國大革命爲背景,描寫教皇所代表的信仰受到侮辱,1955年 2月23日於巴黎去世 。

保羅·克洛岱爾:法國天主教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人物 第2張

保羅·克洛岱爾於1868年8月6日生於法國皮卡第大區埃納省Villeneuve-sur-Fère。父親Louis-Prosper是政府公務員,處理抵押和銀行交易事務;母親Louise Cerveaux來自香檳行省,家庭成員都是農夫或牧師。被詛咒的天才雕刻家,羅丹的情人卡米耶·克洛岱爾就是他的姐姐。1881年,他一家移居巴黎,他在當地的路易大帝高中讀高中,後於巴黎政治學院讀大學。他本來沒有信仰,但於1886年(18歲)聖誕節在巴黎聖母院聽大彌撒,大風琴奏樂,聖歌合唱,深受震動,決心以歌頌天主教信仰爲自己終生的神聖事業。

作品

克洛代爾的文學活動是從寫詩開始,後來雖然發表了許多劇本,也都是詩劇,詩意的抒情的劇本,而不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劇本。詩歌代表作有《五大頌歌》(1910)和《三重唱歌詞》(1914)。戲劇代表作有:《城市》(1890)、《給聖母報信》(1891)、《少女維奧蘭》(1892)、《金頭》(1893)、《交換》(1901)、《正午的分界》(1905), 《給瑪麗報信》(1912)、三部曲《人質》、《硬麪包》、《受辱的神父》(1909,1914,1916)和《緞子鞋》(1923)。

保羅·克洛岱爾受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阿蒂爾·蘭波的影響很深遠。 克洛代爾和瓦萊裏都是一度盛行於19世紀末葉的象徵主義詩歌的後繼者。瓦萊裏在藝術上師宗馬拉梅,而克洛代爾則師宗蘭波。他和瓦萊裏在文學史上都被認爲是後期象徵主義的最重要的詩人。克洛代爾的詩和戲劇往往取材於《聖經》,充滿基督教的玄想與熾烈的宗教信仰熱情。他的詩歌激情奔放,表達方式大刀闊斧,接近蘭波的風格。他的作品的主題思想主要是世俗的情慾和罪惡與上帝的"神恩"之間的矛盾,官能享受的魔障與"神靈的召喚"之間的衝突,實質上是唯心的遐想和資本主義世界殘酷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戲劇的主題幾乎全是基督教精神的勝利。《城市》反映的是社會秩序與反抗力量的矛盾,答案是人類社會最終應靠向天主。《少女維奧蘭》以及根據該劇重新寫成的《給聖母報信》體現了罪惡與神恩的對立、肉慾與靈魂的衝突,最後傲慢與貪婪遭到失敗,而容忍則產生了奇蹟。《緞子鞋》以全世界爲舞臺,呈現了16世紀末以西班牙爲中心的殖民主義帝國的巨型畫卷。劇的中心線索是朝廷重臣堂·羅德里克與貴族太太堂娜·多尼婭·普魯艾絲的愛情糾葛,他們經過一番曲折經歷,都爲了"神聖"的宗教事業而壓制了肉慾的奔放。該劇劇情跌宕起伏,地點、時間跨度極大,舞臺色彩斑斕,人物衆多,是克洛代爾最長也是最著名的劇本。

克洛代爾的主要劇作,幾乎都經數次改寫,因此發表時都有幾種不同的文本。有的劇本從開始創作到最後定稿,甚至經過幾十年時間。 同他的詩歌作品一樣,他的劇本採用自由詩體,沒有韻律的約束,近似於分行的散文,但節奏感十分強烈明快,這就使得戲劇在表達他的宗教熱情時具有一種感人的效果。

克洛代爾詩歌的藝術形式富於獨創性。他自始至終寫自由詩,不寫格律詩。他的詩句近似分行的散文,類乎宗教典籍中的經文。據他自己說,強有力的節奏,是配合人的呼吸的。這種有節奏的散文詩,在朗讀時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魅力。在20世紀的法國抒情詩人中,受克洛代爾影響最明顯的主要有貝璣、茹弗、埃馬努埃爾等。

克洛代爾在中國任職期間(1894~1899),曾寫成散文詩集《東方的認識》(1896)。他學過漢文,曾翻譯和改寫一些中國的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