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人面對疫情又是如何防範的 西漢時期就已經使用隔離法了

古人面對疫情又是如何防範的 西漢時期就已經使用隔離法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防範疫情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上,各種公共衛生問題一直困擾着人類,不過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們的醫療條件和醫療設施都有着十足的進步,但面對重要疫情的發生,還是暴露出了不少問題。現代亦是如此,那古代人面對疫情又是如何防範的呢?古人面對這種衛生問題就更難處理了,往往要付出重大的代價,其實從春秋時期開始,人們就對疫情有了比較高的瞭解。而隔離法,從西漢時期就已開始使用,下面就爲大家講講各朝代是如何處理疫情的,一起來看看吧。

古人面對疫情又是如何防範的 西漢時期就已經使用隔離法了

最早的傳染病醫學隔離

西漢時期漢平帝劉衎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

中國古代公共疫情多發,造成的慘烈程度也是少有的。東漢末年的建安22年(公元217年),中原傳染病大流行,曹植《說疫氣》中形容,“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這種全家死光的現象,歷代不絕。疫病如此頻繁,中國古人並沒屈服和絕望,甲骨文裏的“降疾”二字就直接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古人積極採取措施,降低、減少傳染病的發生。“隔離法”,便是有效措施之一,爲現代廣泛採取。

所謂隔,就是劃定區域,設置臨時性專門場所,收容患者。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發生旱災,併發蝗災,隨之暴發疫情。《漢書·平帝紀》記載,當時朝廷採取的辦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爲置醫藥。”政府在給災民免費發藥,提供醫療、救治服務的同時,專門騰出空房子來安置患者。

有學者認爲,這種做法是中國設立傳染病醫院和實行醫學隔離的開始。實際上,早在先秦時已出現了將傳染病人隔離的現象,在《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秦國便有將麻風病人集中遷移到“癘所”居住的規定。後來,南朝齊“六疾館”、北魏的“別坊”唐代的“患坊”、宋代的“病坊”和“安樂坊”、明清時期的“養濟院”,都是在出現公共疫情背景下建立起來的,除有養老院和專門醫院性質外,也帶有較濃隔離色彩。

隔離手段在古代軍中尤其常用,史書記載最早的一起軍中隔離,出現在東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後漢書·皇甫規傳》記載,由皇甫規擔任中郎將的漢軍決定西征,進一步討伐姜人時,“軍中大疫,死者十三四”,所有感染官兵,統一安置到“菴廬”中。

菴廬,是爲患者所設的隔離所。另一形式的隔離,是爲健康人羣設立。明末滿清人入關前,正是烈性傳染病天花大暴發時期。清皇室便曾設“避痘所”,供諸皇子外出避痘。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及二年,又往都爾鼻城一帶避痘,並規定若有疾病,在9日以內不準互相看望。

在家不出門和對重大疫區封城,也是有效隔離的方式。並請少一些恐慌,多一些擔當。

古人面對疫情又是如何防範的 西漢時期就已經使用隔離法了 第2張

最簡單易行的救治手段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

創制“濟疫小飲子”治“疾癘”

在實行醫學隔離的同時,提供免費醫療、醫藥服務,則是政府控制公供疫情的直接手段。這種手段,也是封建朝廷的樹立“仁政”形象的需要,故稱之爲“賜藥”。而且,在“賜藥”的同時,還有“頒方”,這是中國古人控制和預防公共疫情的最實在、可靠的救治手段之一。

在中國古代,從南北朝時代,朝廷便有給民間免費提供醫書、藥方的做法。做得最好的朝代是宋代。著名的中醫典籍《聖惠方》、《慶曆善救方》、《簡要濟衆方、《集驗方》、《四時攝生論》等所載的方子,都是北宋官府推薦的,其中有不少方子現代中醫仍在使用。

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都城臨安(今杭州)發生瘟疫,時皇帝趙構(宋高宗)便推出了“柴胡製藥”,這是一種類似現代中成藥“柴胡飲沖劑”的成藥,相當有療效,“活者甚衆”。

明朝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五月,京城暴發“疾癘”,時皇帝朱厚熜(明世宗)親自檢驗、創制“濟疫小飲子”方,散發給居民。

在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收錄所不少防治疫病的藥方。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呼吸道感染及大葉性肺炎;“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治乙型腦炎和流腦;“葛根黃芩黃連湯”,治急性腸炎及細菌性痢疾;“菌陳蒿湯”,治黃疸及傳染性肝炎;“白頭翁湯”,治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等。

2003“非典”大暴發時,曾有中醫用上述東漢藥方改變而來的“白虎加人蔘湯”、“麻可石甘湯”等十多種中藥方治療過“非典”。

各地也已發佈相關預防中藥方,可引以參考,切勿過劑。

古人面對疫情又是如何防範的 西漢時期就已經使用隔離法了 第3張

如何選擇上述預防處方?

在這些處方中,大家不難發現,雖然藥物不盡相同,但有些藥物反覆出現,比如湖北、陝西、江西、甘肅的預防處方中均出現了黃芪、白朮、防風三味藥物的身影,而他們正是“玉屏風散”的組成。“夫以防風之善驅風,得黃芪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朮以固裏,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此欲散風邪者,當倚如屏,珍如玉也。故名玉屏風。”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中醫病機總體是以“溼、熱、毒、瘀”爲主。因此,湖北省預防處方中,結合湖北潮溼的氣候特點,在“玉屏風散”補氣固表的基礎上,加入陳皮、佩蘭芳香祛溼,所以平日體內溼氣重的人羣可選擇"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二號方"。如果是偏內熱體質的人羣,可選擇“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一號方”。

內容較多,總結一下——

普通人羣或是體質偏內熱的人羣,可選擇湖北省防冠一號方或甘肅省普通人羣基本方;

體質虛弱人羣,上述包含黃芪、防風、白朮的處方均可根據自身情況加減使用;

當然,大可不必人人都採用中藥內服,漢服小編覺得中藥香囊對於絕大多數人羣是更加簡便易行的方案。

如有疑問,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古人面對疫情又是如何防範的 西漢時期就已經使用隔離法了 第4張

如何控制公共疫情的擴散

唐文宗李昂

“有一門盡歿者官給兇具隨事瘞藏”

傳染病又叫瘟疫,瘟疫最怕人的地方,是極易導致人口的成批、大量死亡。及時處理、掩埋遺體,也可以以控制公共疫情的擴散、復發。

通行的做法是,由官府出錢出人埋瘞屍體,這一行爲最具人性化。如唐代,在這方面便採取了不少措施和對策。

據《全唐文·文宗四》中“拯恤疾疫詔”條,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春,自劍南(今四川境內)至浙西發生大疫情,李昂第一時間下詔,在安排官員去疫區查看,免費送醫藥的同時,要求“有一門盡歿者,官給兇具,隨事瘞藏。一家如有口累,疫死一半者,量事與本戶稅錢三分中減一分。”

在宋代,疫病發生後,各個皇帝也都要積極救治、拯恤,《宋史·食貨志上六·振恤》(卷一百三十一)中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一年京城大疫,北宋仁宗趙禎立即下詔,掩無主屍,賜給棺材:“一棺給錢六百,幼者半之”;南宋寧宗趙擴,在流行病發生時也曾向貧民及疫死的軍人家屬賜藥、發棺斂費。

元末明初,傳染病加上戰爭,“中原草莽遺骸遍野”。朱元璋(明太祖)剛當上皇帝,便指示中書省負責人,組織人力“悉收瘞之”。明成祖朱棣比其老子朱元璋做得更多,據《明太宗實錄》,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曾安排人在當時北京城東的鄭村壩一帶,收集了10萬具屍體,集體掩埋。雖然這些並非都是疫死,而多戰爭死亡,但對預防傳染病的再暴發,無疑是有直接作用的。

在中國歷史上,出於控制疫情的需要,甚至採取過激的非常手段,如活埋、活燒感染疫病患者。《新五代史·氏叔琮雜傳》記載,後唐開國將領氏叔琮,當年帶兵攻打晉人時,軍中發生傳染病,氏叔琮下令“病不能行者焚之”。不少患者懼怕被燒死,“皆言無恙”。但此舉已是非常極端的處理方式,已然違揹人道,我們可借鑑的就是保證公共衛生消毒,減少大型廟會等活動,防止交叉感染並做好受害民衆撫慰。

古人面對疫情又是如何防範的 西漢時期就已經使用隔離法了 第5張

如何減少並預防瘟疫的流行

張仲景著《金匱要略》

“疫死”畜肉“有毒”“不可食之”

當然,防止瘟疫最主動的手段,還是防預。現存最早、成書於先秦戰國時期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便稱,“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意思是說,高明醫生不是等到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生之前,此即強調預防爲主,這一觀點是相當科學的。古代醫家均強調預防的重要,晉人葛洪《肘後備急方·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第十五》稱,“一家合藥,則一里無病”;並認爲,“凡所以得霍亂者,多起飲食。”

那麼,如何搞好防疫?中國古人最重視環境保護和飲食衛生,從保護環境、搞好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兩方面預防疫病。保護環境、搞好個人衛生,除了臨時應急手段外,不少都是以節日風俗形式,開展全國性活動,有的至今在流行。如臘月祭竈日家家會“除塵”,即家裏家外大掃除;疫病多發季節的五月端午節,家家飲灑雄黃酒、艾葉酒、掛菖蒲、焚蒼朮,雄黃、艾葉、菖蒲、蒼朮這些礦物、植物均有殺菌抑菌、預防疾病的功效。

對傳染病人穿過的衣服,古人也會進行“消毒”,明代名醫李時珍生前已提到了用蒸汽消毒的方法。清賈山亭《仙方合集·闢瘟諸方》說得更具體:“天行時疫傳染,凡患疫之家,將病人衣服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至遲在先秦時,人們已意識到家禽、牲畜與傳染病的關係,雖然那時還沒有“禽流感”的概念,但人與畜已分開,不能混住在一起,而是單獨設“圈”。也不能食用病死、被污染豬肉、牛肉等問題畜禽肉。到東漢時,不食死、病畜肉、魚肉成爲民間常識。當時的醫學專家、中國古代“醫聖”張仲景,在其所著《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一章中所記,不少都是飲食禁忌:“肉中有如朱點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在預防傳染病方面,中國古人最重視的還有對飲用水源的保護。水井即是中國古人保護飲用水源的而發明的,古人還會給井加欄、上蓋,以防止蟲、鼠、人掉入。明徐光啓《農政全書》中所謂“冪(蓋)防耗損,亦防不潔”,說得就是這個意思。而井也是古人治療和預防傳染病的載體之一,必要時直接將藥物投入井中,供大家飲用。

至於如今將大量病死豬畜扔進江河飲用水源內的事情,在古代簡直是不可想像的。

黑格爾曾經說過:

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記取歷史教訓。

最後,希望衆志成城,抗擊疫情。比起更多的如果,我們要做到的便是當下。少一些謠言,多一份堅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