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張英已經隱遁4年之久 康熙爲什麼還將他拉回廟堂

張英已經隱遁4年之久 康熙爲什麼還將他拉回廟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張英和康熙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張英是誰?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張英,但是他的兒子你們一定聽說過,那就是張廷玉。張家在滿清歷史上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在那個“滿漢有別”的年代裏,漢人一旦官位過高就會引起滿洲官員的不滿,繼而利用彈劾的手段進行打壓。但是,張英一家三代卻都進入了清朝前期的核心機構——南書房,成爲皇帝身邊的紅人。

在影視劇的感染下,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張廷玉的名氣較大、成就較高,其實,他的父親張英無論才學、還是謀略,都絲毫不比張廷玉遜色。說白了,能夠進入南書房的人,哪有一個“善茬”?像高士奇這樣一些才華出衆的單純之人,在進入南書房之後不還是捲入了政治的漩渦,最後遭到貶黜!

張英已經隱遁4年之久 康熙爲什麼還將他拉回廟堂

“伴君如伴虎”,誰都懂,但是,誰又能割捨得下手中來之不易的權力、急流勇退呢?張英就能,只不過,在隱遁4年之後又被康熙皇帝給拉回了廟堂。

張英原本只是一個默默無聞之人,他的崛起完全要歸功於康熙皇帝主導的幾件大事

大事一:智擒鰲拜

張英是康熙六年的進士,而且中的還是二甲第四名,被朝廷選爲“庶吉士”。這是什麼官呢?是翰林院的一個短期職務,但是,千萬別因爲是短期就看不起它,能被選中的人都是進士中的佼佼者,封爲“庶吉士”就是爲了讓他們儘快掌握朝廷機制運作的章程,換言之,這更像是一種培訓,培訓完了,這些人是要“提幹”的。這可比直接封爲“翰林”去編書的人強。

張英已經隱遁4年之久 康熙爲什麼還將他拉回廟堂 第2張

可張英還沒高興多久,家裏就傳來一個噩耗,他的父親去世了,按照規矩,他不得不回家丁憂守孝三年。就是他回家的三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康熙扳倒了鰲拜。

順治臨死前留下四位顧命大臣,但是,最後成了鰲拜一個人的表演,唯一能與鰲拜抗衡的就是老臣索尼,可他年事已高,不願再起波瀾。面對鰲拜的咄咄逼人,當康熙準備剷除鰲拜時,爲了增加政治籌碼,孝莊太后將索尼的孫女指婚給康熙。在政治婚姻的促進下,索尼父子才堅決地站在了康熙一邊,最終除去鰲拜,收回大權。

鰲拜執政7年,黨羽衆多、遍佈朝野,爲了從根本上將鰲拜的影響抹去,康熙將他們全部革職,這麼一來,留下了太多空缺,恰在此時,張英守孝歸來。按說,他應該接着做他的“庶吉士”,但是,朝廷正在用人之際,也顧不了那麼多了,就直接任命張英爲翰林院編修。以前的編修起碼也是一甲的二、三名纔有資格,張英只是二甲第四名,這種提拔也足以反映出當時的人才危機。

張英的好運並未停止,沒多久,他就被任命爲起居注官,有了進一步接近皇帝的機會,再後來,又擢升爲侍讀學士。這種升遷速度任誰都眼紅,沒辦法,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

可在此時,第二件大事發生了

張英已經隱遁4年之久 康熙爲什麼還將他拉回廟堂 第3張

大事二:“三藩之亂”

1673年12月,吳三桂率先在雲南起兵,隨後,福建的耿精忠和廣東的尚之信也起兵響應,這就是歷史上的“三藩之亂”。

三藩沒有公然反叛之前,康熙已經有了撤藩的打算,但是,究竟是“和平撤藩”還是“武力撤藩”,朝堂的意見卻並不統一。以索額圖爲首的大部分大臣認爲應該“和平撤藩”,採取逐個擊破的方法,循序漸進;而以大學士明珠爲首的少部分人卻認爲不應拖泥帶水,應該武力撤藩、以絕後患。後來,康熙出人意料地採納了明珠等人的意見,說“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制人”。一場持續8年的戰亂就此拉開帷幕

張英已經隱遁4年之久 康熙爲什麼還將他拉回廟堂 第4張

這和張英有什麼聯繫?古代也講究“抱團取暖”,張英抱的就是明珠的“團”,“三藩之戰”可以看成是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而康熙力排衆議選擇了他們的建議,也是對他們的一種認可。這樣一來,明珠、張英等人在平定“三藩之亂”中就更加賣力了

1681年,清兵攻入昆明,“三藩之亂”宣告結束。張英等人已經成爲康熙皇帝的心腹,可此時,張英卻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以“爲父遷墳”爲由,請了4年的假,沒想到,康熙一口就答應了,並賞賜了一些財物,就這樣,張英在一個叫做龍岷山的地方開始了隱居生活

張英已經隱遁4年之久 康熙爲什麼還將他拉回廟堂 第5張

大智若愚

張英爲什麼要在“當紅”之時選擇歸隱呢?這正是張英的高明之處。他深知,官場從來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爾虞我詐、笑裏藏刀層出不窮,看看漢代的韓信、蕭何、張良,誰有好結果?趙匡胤成功之後就是“杯酒釋兵權”,那些將領急流勇退才保得善終,而朱元璋時期的那些功臣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幾乎全軍覆沒。再看看多爾袞和鰲拜的下場,說白了,都是爭權奪利惹的禍。聰明人永遠懂得適可而止

而康熙的反應也恰好說明了這一點。遷墳至於要4年時間嗎?誰都知道那是藉口,可康熙卻並不捅破,不但答應,還給了賞賜。在康熙和張英心裏,可能都已經將這一次“請假”看成了“別離”,也許,再也無法相見了。你有情,他有義,好聚好散

張英已經隱遁4年之久 康熙爲什麼還將他拉回廟堂 第6張

可張英想不到,剛剛過了4年假期,康熙又下旨讓他恢復原職了。康熙想他了嗎?不,是發生了另外一件大事——臺灣收復了!

康熙時期,明珠和索額圖鬥得不亦樂乎,“三藩”之時,索額圖的力量明顯佔優,但是,康熙爲了維持朝堂上的平衡,最終選擇了明珠等人的建議。“三藩”之後,明珠的力量又壓過索額圖,再加上朝廷“招撫”政策的失敗,康熙採用了索額圖等主戰派的意見,決定武力收回臺灣。一方面,趁着將士戰意正濃,順勢拿下臺灣;另一方面,也有支持一下索額圖的意思。

1683年,施琅收復臺灣之後,索額圖的勢力和影響不斷增大,這時,康熙又不得不考慮提拔一下明珠集團的力量,可明珠集團在臺灣問題上是抵制動武的,想提拔都找不出人來,這時,康熙想到了閒散已久的張英,一道聖旨就召進京來,先是禮部侍郎,未幾,又擢升爲兵部侍郎。雖然都是侍郎,可一字之長意義就迥然不同,兵部侍郎的實權絕非禮部侍郎可比。這還不算完,不久,又讓張英兼管詹世府,和太子聯繫在一起。

至此,張英再也無法脫離權力的漩渦了

張英已經隱遁4年之久 康熙爲什麼還將他拉回廟堂 第7張

從“急流勇退”到“再度出山”,張英的遭遇只能用“樹欲靜而風不止”來形容,哪怕他對政治鬥爭有着多麼清晰的認知,可是在那個“君權”年代,除了皇帝,誰的命運都無法掌控在自己手裏。

康熙之所以把張英拉回來,除了張英的才華之外,急流勇退的品德也應該屬於一個重要原因。也許,康熙正是看中張英對名利的淡薄,纔有了提拔重用的決心。這麼一分析,假如張英當年的主動請辭是一種“以退爲進”的攻心計,那張英就太可怕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