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什麼原因導致陶淵明歸隱田園?原來是仕途不順的無奈選擇

什麼原因導致陶淵明歸隱田園?原來是仕途不順的無奈選擇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陶淵明歸隱田園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陶淵明是東晉末年、劉宋初年的大詩人,他最後一次出仕爲彭澤縣令後,八十多天就棄官而去,歸隱田園,開始過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後人都說陶淵明是淡泊名利,不爲五斗米折腰,所以推崇備至。然而,仔細分析陶淵明的經歷,就會發現他歸隱田園根本不是因爲淡泊名利,而是在仕途上鬱郁不得志後的無奈選擇!

陶淵明是東晉初年可以與王導、郗鑑並列的權臣陶侃後代,雖然家世已經沒落,但憑藉祖宗餘威,陶淵明還是年紀輕輕就出仕做官了。宋書裏說陶淵明“弱年薄官”,意思就是剛剛弱冠,還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做官了。陶淵明當時在江陵任職,而此時佔據荊州的正是東晉末年的權臣桓玄。桓玄是東晉門閥的最後一個代表,他利用父親桓溫經營荊州數十年的資本,在擊敗殷仲堪、楊佺期之後,持節都督荊司雍秦樑益寧七州,爲荊州刺史,是炙手可熱的權臣。可見這個時候的陶淵明,是熱衷於做官的,而且作爲權臣桓玄的幕僚,自然也有政治上的野心。

什麼原因導致陶淵明歸隱田園?原來是仕途不順的無奈選擇

桓玄不久就東下廢掉了東晉皇帝,自己稱帝。但桓玄又被以北府軍爲根基的寒門劉裕等人消滅。此時的陶淵明也投入了劉裕麾下,當時劉裕是鎮軍將軍,陶淵明是他的參軍。後來又轉入劉裕心腹建威將軍劉靜宣的幕府,並最終辭官隱居,不再出仕。

復爲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以爲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爲彭澤令。

在此期間的陶淵明,從他是詩歌裏可以明顯的感覺到他對未來從滿了野心,希冀自己能大展宏圖,成就一方事業,在他的詩裏有這樣幾句話:

先師遺訓,餘豈之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可以看出陶淵明雖然“四十無聞”,四十歲了還沒有名聲,但是這不足爲據,揚名天下的

也就是陶淵明出仕劉裕的時候,有着相當的雄心,劉裕是當世英雄,功勳蓋世,鎮壓孫恩起義、平定桓玄之亂,復辟東晉,確實擔得起“氣吞萬里如虎”的評價。陶淵明此時也志得意滿,對爲了充滿了憧憬。但是他的雄心在次年就灰飛煙滅,並決定從此隱居。這又是爲什麼呢?

什麼原因導致陶淵明歸隱田園?原來是仕途不順的無奈選擇 第2張

對此,通常的解釋就是陶淵明發現了劉裕想要篡位的野心。然而,雖然最後劉裕確實篡位了,但不代表此時剛剛戰勝桓玄的劉裕就想要篡位。因爲劉裕出身寒門,在東晉門閥士族的時代,這樣的出身能居於高位就已經少有的情況了。今天我們知道劉裕終結了門閥的時代,實現了寒門建立皇權的創舉,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無異於天方夜譚。就算劉裕真的要篡位,也是有魏晉時代一系列的標準流程:拜相、封王、加九錫,但就陶淵明在劉裕手下那幾個月時間,劉裕甚至連控制朝政大權的錄尚書事還沒有,所以說陶淵明看出了劉裕想要篡位的野心,其實並不現實。

那麼陶淵明最後選擇歸隱的原因是什麼呢?

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後代,自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

這裏說的其實是很明白了,陶淵明曾祖陶侃是東晉名臣,位高權重,但隨着劉裕逐漸坐大,權勢日盛,陶淵明發現自己始終遊離於劉裕的權力核心之外,沒有絲毫躋身權力中樞的機會,這讓陶淵明心灰意冷,鬱郁不得志之後才決定歸隱田園。實際上,劉裕作爲北府軍核心,他的用人始終是與他一起舉兵的次等士族北府兵將,如劉毅、諸葛長民、孟昹之、檀道濟等人,雖然這批人都是劉裕集團的核心,但也不可避免的會排斥其他階級的成員,比如高門士族,也比如其他低級士族如陶淵明。陶淵明就是意識到了這點,知道了自己在劉裕手下永遠也沒有被重用的機會,所以最終再次辭官。

也就是說,陶淵明歸隱田園,並不是由於他淡泊名利,不爲五斗米折腰,而是在晉宋換代之際,經過長期反覆的出仕于歸隱之間的抉擇,先後爲桓玄、劉裕劉敬宣賣命,當意識到自己不可能實現抱負後,才最終選擇了隱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