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真的有抓鬮做官嗎 這種荒誕不經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存在

古代真的有抓鬮做官嗎 這種荒誕不經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存在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選官制度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古代真的有抓鬮做官嗎 這種荒誕不經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存在

古代官員

官吏是權利的象徵,雖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但他們掌握着相關的國家權利,也代表着國家來行使相關職能,從而高人一等。而作爲接受統治和管理的平頭百姓,大家都更喜歡包青天那般公私分明、懲惡揚善、一心爲民的清官;而憎惡和珅一樣的魚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同樣爲官爲何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這與爲官者自身密不可分,但更與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脫不了干係。

對於古代選官制度,我們通過各種途徑也略知一二,其中最聞名的便是科舉制,它不僅延續千年,更是對現代中西方社會選拔人才的方式有着啓蒙的作用,可謂影響深遠!但我國古代還存在過“抓鬮做官”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選官方式,這特殊的制度,恰恰也順應了歷史發展需求。

抓鬮做官,是真是假

大多數歷史愛好者聽聞“抓鬮做官”就覺得是一種戲謔的說法罷了,不可信!但究竟“抓鬮做官”這種近乎荒誕不經的事情是否真的存在呢?答案確實肯定的,而且還延續了很久,並演化出了多種形式和說法,常常用於一些特殊的選官場合,來解決一些難以抉擇的官吏任免之時所用。

古代真的有抓鬮做官嗎 這種荒誕不經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存在 第2張

抽籤做官

1、枚卜功臣,惟吉之從

《尚書·大禹謨》記載:“枚卜功臣,惟吉之從。”

這裏的“枚卜”便是最初的抓鬮做官的一種方式,當時舜想將自己的位置傳給大禹,結果大禹就以此話推辭,意思是用“枚卜”的方式從功臣中選取一個順從天意的,這裏的“枚卜”就是通過占卜的方式來選官的意思,後世也常常用到此法,如明代“枚卜”專指選大臣爲大學士,入內閣主事。

2、掣籤探籌,一大變矣

而“掣籤”即爲抽籤之意,這也是一種選官方式,從明末沿襲至清朝,特指吏部選拔官吏的方式,《明史·孫丕揚傳》中記載:“丕揚 挺勁不撓,百僚無敢以私幹者,獨患中貴請謁,乃創爲掣籤法,大選急選,悉聽其人自掣,請寄無所容,一時選人盛稱無私,然銓政自是一大變矣。”這是“掣籤”法的由來,在當時極大地緩和了朋黨所帶來的隱患。

“探籌”其實也是抽籤的一種方式,一般和投鉤連用,《荀子·君道》中記載:“探籌投鉤者,所以爲公也。” 就是爲了追求公平而選擇的一種抽籤方式,後世也常用於抓鬮做官的文雅說法。

總而言之,無論是“枚卜”、“掣籤”、“探籌”都是古代抓鬮做官的文雅說法,這類方式是在面對特殊情況,又難以抉擇時,採用一種順應天意的“方法”,從而達到相對的公平的方法,當並不是古代的主流選官制度,那何爲主流的選官方式?

追古溯史,選官之變

1、原始社會,天下爲公

《禮記》的《禮運》篇曾經提到:“大道之行,天下爲公。”講述的就是在原始社會,人們將權利傳給有能力的賢者,而並非自己的親人,以此來實現社會的更好發展,可稱之爲“選賢任能”,這與後世儒家所追崇的爲官之道相近。

古代真的有抓鬮做官嗎 這種荒誕不經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存在 第3張

禪讓制

而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在推舉聯盟的首領時,採用的便是人們所熟知的禪讓制,如堯舜禹就是通過此方法,適應於當時較爲落後的原始社會,才讓社會逐漸趨於安定。所以在那個十分落後的原始氏族社會裏,採用這一任官制度,是十分契合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的,同時也對推動當時社會的發展有積極意義。

2、家之天下,世卿世祿

從歷史課本中,大家都能知曉,禪讓制自大禹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啓之後,就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而官吏的選拔制度也由此變成了世卿世祿制。

《禮記》的《禮運》篇記載:“天下爲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通俗意義上說就是“世襲制”,子承父業,兄終弟及,官位大多由皇室或者貴族世代擔任無論賢能與否,這也標誌着奴隸社會的階級制度達到了頂峯,從而固化了社會的各個階級。

所以通過這一選官制度可以看出世卿世祿制極大的維護了統治階級的利益,當時使得社會的階級流動性過低,各階級產生固化形態,也直接導致了諸多弊端,利於統治,卻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3、唯纔是舉,獎勵軍功

歷史的車輪奔騰至春秋戰國時期,在那樣一個百家爭鳴,諸侯爭霸的紛亂時代,官吏的選舉任用制度有了極大的變化和發展。主要有兩種,一是招攬人才作爲賓客,一是獎勵軍功。

由於國家的強大必須通過人才的任用,所以很多諸侯紛紛選拔人才,或者在府上養起賓客,招攬人才,如當時的四君子正是賓客盈門,人才衆多,而聞名於世,同時也正是知人善任才使得衆多諸侯取得了成功。

“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司馬遷《管晏列傳》

古代真的有抓鬮做官嗎 這種荒誕不經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存在 第4張

齊桓公、管仲二人

齊桓公正是重用管夷吾才得以稱霸,但管仲曾是齊桓公爭奪儲君路上的絆腳石,還參與刺殺齊桓公,但齊桓公盡釋前嫌,唯纔是舉,才得以稱霸天下。而後來秦國的崛起與商鞅的變法密不可分,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以殺敵數量來論軍功,大大激勵了秦國將士的求勝心,提升了秦軍的士氣,最終一統天下。

由此看來,在那樣一個極度開放和包容的時代,唯纔是舉的選官制度是各個諸侯國強大的利器,最終秦王一掃六合,統一中國,功過三皇,名蓋五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於唯纔是舉和獎勵軍功,始皇帝才能千古留名!

4、察舉徵辟,九品中正

到了秦漢之際,封建王朝初步建立,帝王想要牢牢將權利攥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打破各地的宗族勢力過大的局面,就必須採用新的選拔官吏的制度,以此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並實行中央集權。可秦朝二世而亡,所以改革官吏選拔制度的剛需就交付給了漢朝。

到了漢朝,察舉制和徵辟制盛行,前者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選拔方式,由中央和地方高級官員將經過考察的優秀人士推薦給朝廷,後者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選拔方式,由朝廷或三公以下召舉布衣之士授以官職,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叫“徵”,三公以下高級官吏聘布衣爲自己幕僚屬官叫“闢”。

漢朝的察舉徵辟制尤爲注重孝廉,即選拔者的品德,這在當時大受推崇,使得很多布衣寒門也可以入朝爲官,大大推動了底層階級和中上層階級之間的流動。這一制度在當時對社會的安定起着很很大作用,也讓官場的一些不良風氣得到了很好地稀釋。

古代真的有抓鬮做官嗎 這種荒誕不經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存在 第5張

察舉制下名門望族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這也很好地諷刺了察舉徵辟制的弊端,太過於注重形式上的孝廉,致使很多被舉薦的官員並不能很好的勝任自己的官職,因爲他們可能是一個好兒子,但不一定是一個好官,缺乏做官所需要的才能,過於注重形式這一點註定了察舉徵辟制無法長遠!

而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推行九品中正制來選拔官吏,實際上也是換湯不換藥,以有名望的人擔任“中正”官來評選人物,將人物分爲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按品級上下決定官階大小,看似是察舉徵辟制的改良,但實際則不然。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是對九品中正制最好的表述,儘管最初該制度帶來了一定的效益,但最終淪爲世族地主操縱政權、發展權勢的工具,使得階級矛盾更加尖銳。

5、科舉成型,延用千年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汪洙的《神童詩》很好地闡述了當時科舉制在底層人民心中迫切讀書爲官的思想。科舉制自隋朝創立,唐朝得以完善,到清朝廢除,延續千年之久,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巔峯之作。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這是當時諸多學子的夢想—通過科舉考試入朝爲官,在唐朝科舉主要分爲進士、明經兩科,當時流行“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樣一句話,可見很多學子一生都花在了讀書和科舉考試上,白了少年頭卻只能空悲切。

古代真的有抓鬮做官嗎 這種荒誕不經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存在 第6張

隨堂科舉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這一句不由得讓人印象深刻,諸多的英雄好漢此刻正端坐家中,一心讀書,不得不感嘆科舉制實在是統治者的治國利器,即使得社會趨於安定,又選拔了棟樑之才,爲國家的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謂一石二鳥。

而爲何科舉制最終又遭到廢除呢?主要是由於其過於形式化,到了明清之際,科舉以八股文取士,內容過於侷限,使得民衆思想被嚴重束縛,這也最終導致清朝光緒三十一年曆經千年的科舉制被最終廢除。

科舉制實際上是一種先進的選拔制度,只是由於考察內容錯誤,不應該被廢除,這也引發後來梁啓超的後悔之言:“夫科舉非惡制也,所惡乎疇昔之科舉者,徒以其所試之科不足致用耳。”他還說到西方大國的選拔制度類似於科舉制的本意,但我們卻做了因噎廢食之舉實在可惜。

總的來說,科舉制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雖有糟粕之處,但制度本身的核心思想是如今諸多國家選拔人才的前身思想,我們應當認同,並學習其精華部分,將其合理運用方是正道。

爲官一任,造福一方

1、時勢不同,而官制異

縱觀歷史上的選官制度,從世卿世祿制到察舉徵辟制再到最終的科舉制,無論是何種選官制度,無一不是歷史的必然結果,都是當時統治者所選擇的統治或者選拔人才的工具,所以無論何種制度都有利有弊,不過切合社會實際的爲良好的選拔方法,反之則不然。

古代真的有抓鬮做官嗎 這種荒誕不經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存在 第7張

父母官

不管選官制度的如何變化,對於統治者而言都是爲了更好地統治國家,對於人民而言也都想有“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清官出現,兩者的訴求其實是固定的,但是選官制度卻不斷變化,因爲在找一種較爲恰當的方法來選拔官吏,而最終選擇了科舉制。

所以由於各個朝代的需求不同,對選官制度的要求也不同,但不可否認選官制度是在一步一步趨於完善的,所以歷朝歷代的官制纔會有異同之處。

2、爲官之要,服務於民

近年來大火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講述的就是官場上的一些風雲,但拋開故事看本質,揭示的是爲官者最重要的就是造福於民,做人民的“公僕”。走進基層,爲羣衆建設做貢獻,一心爲民是一個官員的首要任務,古往今來,無不如此。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歷史上每每有清官上任的地方,百姓無不簞食壺漿相迎,因爲他們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盜賊銷聲匿跡,而任滿離開時,百姓更會相送數裏,依依不捨。所以爲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官吏的政績的最高標準。

古代真的有抓鬮做官嗎 這種荒誕不經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存在 第8張

總結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早年在啓蒙運動時期,聽聞中國的選官制度是平民百姓可以通過努力學習來做官,而不是歐洲的那種世襲制時所表示的羨慕和傾佩之意。我們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經歷了選官制度的各種變化,最終選擇了科舉制,可能制度本身有所缺漏,但這種思想值得學習和實踐,除此之外的種種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精華部分也正等待我們去發掘和革新,並以此來推動文化的傳承,正迫不及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