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權臣篡位那麼多 宋朝之後爲何再也沒有出現

古代權臣篡位那麼多 宋朝之後爲何再也沒有出現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權臣篡位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權臣篡位需要三個條件,一是政治影響力、二是經濟實力、三是軍事力量。

北宋以前,文武並不分家,雙方之間地位對等,武將比純粹的文臣還要高一些,多的是文武雙全的人物。這主要與兩漢以來的政治形勢有關。

劉邦立漢以後,大封功臣,一口氣就封了一百多個侯,由此形成了一個有食邑經濟基礎,而在政治上又形成聯盟的功臣集團,隨着察舉徵辟制的發展,功臣集團以舉主的身份籠絡了一大批從地方上出來的風采人物,以功臣集團爲基礎,發展出來了士族階層。

士族階層在地方上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在政治上以察舉徵辟制網絡人才爲自己所用,影響國家決策,在軍事上又能夠擁有一定程度的私兵部曲的爲核心的軍事力量。但在西漢中後期,士族力量還不足以動搖帝王統治。

古代權臣篡位那麼多 宋朝之後爲何再也沒有出現

爲了鉗制迅速發展的功臣士族集團,漢武帝時重用外戚力量,外戚遂登上了政治舞臺,逐漸成爲了一支影響王朝走向的力量。外戚對於帝王而言是一把雙刃劍,雖然他們依仗皇權而起,比之功勳士族們,能夠輕易獲得權位。但倘若帝王闇弱,外戚則趁勢而起,於士族集團結成聯盟,進而架空皇權。

西漢爲何亡於王莽之手,就是外戚專權,士族集團力量過於分散,屬於騎牆派,卻又無法制衡外戚,這才使得王氏外戚壟斷西漢末年的政局。

及至東漢,外戚依然活躍在政治舞臺上,加之東漢從第三代皇帝之後開始,基本都是小朋友加上短命鬼,諸外戚輪番上陣,士族或依附或抗衡,之後爲了制衡外戚,皇帝不得不發展宦官力量,三股政治力量,外戚權勢由皇權而來,卻極力壓制皇權,宦官純粹依附於皇權,沒有皇帝他們的權力就是無根之萍;士族在地方郡國擁有極大的實力,但在中央權力分散並不能擰成一股繩,是故東漢政局在皇帝小的時候外戚一家獨大,皇帝成年後宦官外戚爭得頭破血流,士族們騎牆看風向轉風使舵。

黃巾之亂後,外戚、宦官的爭鬥隨着董卓的入京而徹底瓦解,帝國開始崩潰,地方士族們在州郡依仗經濟實力,或自行招兵買馬,或依附更大的士族形成各種軍閥割據的局面,士族階層也隨着亂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古代權臣篡位那麼多 宋朝之後爲何再也沒有出現 第2張

三國就是士族舞臺,士族政治從三國開始隨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現,一步步走向與皇權平起平坐的格局,在政治上,小士族依簪纓世家形成強力政治力量攫取更多的政治利益,從而能夠在地方擁有更多的土地,經濟實力十分強勁,在經濟的支持下,又能夠在軍事上大肆擴張部曲,對抗中央皇權。

這種亂局一直持續了四百年魏晉南北朝,延續到了隋唐,隋文帝、隋煬帝爲打擊這種士族集團發展出來的門閥政治,或在經濟上奪其戶口,或在軍事上收攏權力,或在政治上以科舉制奪取人才,削弱力量,但最終隋煬帝死在門閥的手中。

及至唐代,隨着科舉制的進一步發展,門閥的政治影響力逐漸削弱,均田制和府兵制大大削弱了門閥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科舉制雖然發展緩慢,但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門閥的政治影響力。

後來隨着人口激增,均田制崩壞,府兵制瓦解,募兵制下的藩鎮出現,形成了武將掌握地方軍政的局面,最終釀成安史之亂,中央權威大大削弱,地方藩鎮自成體系,士族們或依附軍鎮,或投效唐廷,再無兩漢魏晉之實力。

而唐廷中央,因藩鎮的驕悍而對武將充分不信任,於是形成了宦官掌中央軍權的格局,從而釀成了宦官動輒廢立皇帝的情形。中晚期的唐朝亂成一團,隨着黃巢之亂,最終分崩離析,五代十國軍閥割據,手中有兵便能稱王稱霸。

五代十國的亂局是士族政治的墳墓,在軍閥的屠刀之下,他們的文治再無用武之地,及至趙匡胤立宋,舊士族已經成爲了歷史的塵埃。爲加強皇權,結束軍閥亂政的局面,中國歷史走上了另外一條路。

古代權臣篡位那麼多 宋朝之後爲何再也沒有出現 第3張

趙宋以武立國,在軍事上以文制武、政治上以文抑武。自此帝國政治格局形成了士人階層一家獨大的局面。所謂士人階層,即依靠科舉制而走上政治舞臺的讀書人們,他們並不像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士族那樣,能夠形成控制地方經濟、影響中央政治、掌握一定武力的以薦主家族爲核心的勢力。

士人們的政治權力取決於皇權,依託科舉制成爲天子門生,從而形成了“習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思想,皇權可以一言而決斷了士人的政治生命,而士人只能在政治上形成一定的聯盟,在軍事上雖有一定權力,但並不能繞過皇權自行其是,而經濟上早已無法形成舊士族那種規模了。

成爲一個權臣,他的權力來源不僅僅是皇權,還有本身極強的政治、軍事、經濟實力,才能完成整合或者威懾其他勢力的能力,從而挑戰皇權。兩宋以後,士人無門閥、武人無兵權、且二者之間涇渭分明,形成了士人對武人的鄙視鏈,士人們在政治上單打獨大,極難形成士族集團那樣的聲勢,而他們對從武人又十分鄙夷,以武事爲恥,更加不可能形成軍事力量。

所以自宋以後,權臣極少,即便出現那麼一兩個,實際上也是皇權下的產物,他們或依託皇權而制諸臣,但絕對不敢挑戰皇權,或君弱時,代行皇權,但絕對不可能取而代之。畢竟此時的權臣只是一個人,或擁有一定的政治聯盟,但絕對沒有真正忠於自己的政治集團,但凡只要有僭越皇權的情形出現,就會被其他文臣羣體而攻之而趕下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