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宋朝是太后“垂簾聽政”最多的朝代,爲何沒有出現煽亂朝綱的現象

宋朝是太后“垂簾聽政”最多的朝代,爲何沒有出現煽亂朝綱的現象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垂簾聽政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中國古代維護男權,因此嚴格限制后妃干預朝政,歷朝歷代都不同程度上限制后妃干政,但后妃還是以各種方式參與到朝政中來,一直貫穿於中國整個封建社會,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爲在皇室中,家和國是難以分割的。后妃作爲皇帝的家人,她們的一些想法會對皇帝造成影響,間接影響國家政治。

正如呂思勉先生在《中國製度史》一書中提到:“古代政治,家國無殊。一家之中,男女固並有治家之責。推此義以言國政,則后妃夫人,亦當輔佐其君子以理國。詩首《關雎》,書美釐降,禮重冠昏,易基乾坤,皆是義也。”可見,女性參政自古就有,且不可避免。

總體來講,后妃參政按參政方式來劃分,分爲:直接參政和間接參政。

直接參政

直接參政是指后妃直接參與朝政,在皇位交接過程中,或國家處於特殊時期時,輔助皇帝來穩定政局。直接的參政如宋朝太后在皇帝和大臣認可的情況下進行的垂簾參政。

宋朝是太后“垂簾聽政”最多的朝代,爲何沒有出現煽亂朝綱的現象

間接參政

相比后妃直接參政,后妃間接參政在中國歷史上居多。后妃,尤其一些得寵的后妃,通過自己身份上的便利,藉助皇帝,對朝中大事進行評論,從而影響朝政。這種間接的參政在歷朝歷代的史料中都有記錄。

有的后妃參政不但沒有受到譴責,反而被載入史冊,爲歷代所傳頌。其中最爲典型的就是唐太宗的皇后長孫皇后勸諫太宗而受到讚揚。另一種是后妃爲了自身及其家族利益,不擇手段,甚至犧牲他人的生命,最後導致朝政腐敗。

歷史上臨朝聽政的太后共有 29 人,其中“西漢 2 人,東漢 6 人,北魏 2 人,唐2 人,宋9 人,遼3 人,元4 人,清1 人。

宋朝垂簾聽政的太后爲什麼這麼多?

1、 扶持幼帝

宋朝皇帝年幼即位的,如仁宗、哲宗、恭宗、端宗、懷宗,這五位皇帝中即位時年齡最大的是仁宗,年僅 13 歲,最小的恭宗,年僅四歲即皇帝位。皇帝如此年幼,自然沒有能力處理國事,就需要有人輔佐,於是,太后聽政輔佐新君。在母以子貴的古代社會,這是再合理不過的。還有宋朝社會崇尚孝道,更容易爲母后垂簾聽政找到合理的道德依據。這五位皇帝有四位垂簾太后,分別是劉太后輔佐仁宗,高太后輔佐哲宗,謝太后輔佐恭帝,楊太后(度宗楊淑妃)輔佐端宗、懷宗。其中劉太后和高太后聽政時間較長、影響較大。謝太后和楊太后都是在南宋社會動盪時垂簾聽政,並沒有什麼作爲,可以說雖有垂簾之事,但無聽政之實。

2、 皇帝病重

宋朝是太后“垂簾聽政”最多的朝代,爲何沒有出現煽亂朝綱的現象 第2張

宋朝因爲皇帝病重而不能親政的皇帝,如英宗、神宗。英宗初即位,病重,曹太后垂簾聽政。

《宋史》載:“帝感疾,請權同處分軍國事,御內東門小殿聽政。”

嘉祐八年四月乙卯,大斂,上疾增劇,號呼狂走,不能成禮。韓琦及投杖褰簾,抱持上,呼內人,屬令加意擁護,又與同列入白太后。下詔,候德政日,請太后權同處分。禮院奏請:其日皇帝同太后御內東門小殿垂簾,中書、樞密院合班起居,以次奏事,或非時召學士,亦許至小殿,皇太后處分稱“吾”,羣臣進名起居於內東門。從之。

宋英宗即位之初,因其病重不能親政,曹太后垂簾聽政。還有就是神宗末年,神宗病重,高太后垂簾聽政。

3、 帝統不正

帝統就是指皇族血統,中國的皇位繼承從夏朝建立之初就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保證皇帝的帝統純正。但是宋朝出現多位皇帝並不是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皇位,因爲宋朝有的皇帝並無子嗣,無奈之下只能從宗族中進行選擇,這時其帝位合法性就受到了質疑。所以皇帝本人甚至大臣就找人輔佐,來證明帝位的合法性,進而穩定政局。但是爲什麼選擇太后進行輔政呢?在之前朝代會由大臣來輔佐新即位的小皇帝,而宋朝當出現一些不利於國家政權正常運轉的情況時,都選定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來垂簾聽政。這和以往朝代對女性的限制不同。皇帝在年幼時需要依靠太后,皇帝年長髮生帝統不正的情況時也需要太后輔政。

宋太宗是以宋太祖之弟身份繼承帝位,屬帝統不正。宋朝除了太宗,還有英宗、徽宗、高宗、孝宗、理宗、端宗和懷宗,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英宗,仁宗皇帝無子,所以就在宗室中選擇了一位皇子,英宗繼承皇位並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此時就需要有人來輔政,來保證皇位的順利交接和朝政的穩定。

宋朝是太后“垂簾聽政”最多的朝代,爲何沒有出現煽亂朝綱的現象 第3張

4、 朝局動盪

宋朝的歷史上,總體上政局是穩定的,除了北宋和南宋末年。北宋末年,金兵南下破開封城,張邦昌僭立僞楚政權,冊立哲宗孟皇后爲宋皇后,垂簾聽政。建炎三年,苗傅、劉正彥兵變,孟太后再一次垂簾聽政。孟太后兩次垂簾聽政都是因爲當時政局動盪。

除了孟太后在社會動盪時垂簾聽政,南宋末年的謝太后和楊太后(度宗淑妃),都是在政局動盪時垂簾聽政的。

宋朝這麼多太后垂簾聽政,爲什麼不會危害朝廷?

1、 太后的自我約束

和與以往朝代具有野心的太后相比,宋朝的太后總體上來講是很安分的。

宋以前的后妃尤以漢唐后妃表現出極大的野心和爲帝情結,同樣宋朝的垂簾太后也有野心。她們身處後宮,她們會認爲能夠參與政治是其人生最大的價值體現,還有就是宮中后妃之間鬥爭非常殘酷,想要在宮中立足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太后想要通過參與政治、獲得政治地位的方式來保障自己在宮中的地位。

自古以來,對皇后的要求是,皇后負責內治,國政應由皇帝掌管。唐代時,當高宗想遜位給武后時,大臣郝處俊勸諫高宗不應遜位武后,史載:“時高宗多疾,欲遜位武后,處俊諫曰:‘天子治陽道,後治陰德,然帝與後獨日之與月、陰之與陽,各有所主,不相奪也。若失其序,上謫見於天,下降災於人’”。

在宋史資料中多次出現皇帝和大臣多次請求太后垂簾聽政的文字,宋朝太后垂簾聽政都不是她們主動要求的,有的是先皇囑託,有的是在大臣和皇帝的一再請求下才垂簾聽政的。向太后對徽宗請求其聽政的請求予以拒絕,“皇帝長成,本不須如此,只爲皇帝再三堅請,故且勉從。非久便當還政,只如慈聖故事甚好。”向太后表示當國事穩定即還政給皇帝,一定不會像劉太后和高太后一樣終身稱制。

2、 約束外戚

宋朝的垂簾太后不僅能自我約束,而且對待外戚,也能進行約束,這與以往朝代的參政太后不同。前朝太后參政大多重用外戚,形成外戚勢力,進而形成外戚政治,而終宋之世都不存在外戚勢力。太后有意地去抑制外戚,在選擇皇后時也傾向於選擇沒落的家族,以免擾亂朝政。

宋朝之所以沒有形成外戚政治與太后對外戚的抑制有很大關係,甚至當皇帝想要重用外戚時太后也是拒絕的。曹太后時,大臣提議升曹佾爲使相,曹太后再三不許。史載:“元祐間,三省言李用和等改官移鎮恩例,今高氏、朱氏,皆舉故事,皇太后曰:‘外家恩澤,方欲除損,又可增長乎’?治平初,欲加曹佾使相,皇太后再三不許。”

宋朝是太后“垂簾聽政”最多的朝代,爲何沒有出現煽亂朝綱的現象 第4張

3、 外戚對太后的幫助很少,甚至拒絕幫助

宋朝沒有形成太后政治,同樣也沒有形成外戚政治。

其實,太后政治和外戚政治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這和太后對外戚的約束有很大關係,和外戚對太后的約束及其自我約束也有關係。與以往朝代外戚藉助太后在宮中的勢力干預朝政權傾朝野相比,宋朝外戚也和太后一樣,懂得自我抑制,且對太后的一些不合適的行爲能進行勸阻。南宋時,吳太后在光宗時垂簾聽政,其弟吳琚建議吳太后不要垂簾太久,讓其早立皇子,撤簾還政。吳太后確實聽了其弟的建議,在立嘉王后即撤簾還政,垂簾時間僅六個月。

史載:“先是,吳琚奏東朝雲:某人傳道聖語敢不控竭。竊觀今日事體,莫不如早決大策,以安人心。垂簾之事,止可行之旬浹,久則不可。願聖意察之。”

4、 來自大臣的監督

宋朝士大夫對於太后任何僭越皇權或有可能僭越皇權的行爲予以堅決地抵制,宋朝的士大夫不惜篡改遺詔。劉太后在死後留下遺願讓楊淑妃攝政。

史載:“遺詁尊太妃爲皇太后,皇帝聽政如祖宗舊規,軍國大事與太后內中裁處。……既宣遺詁,閣門趣百宮賀太后於內東門,御史中承蔡齊正色謂臺吏毋追班,入白執政曰:“上春秋長,習天下情僞。今始親政,豈宜使女後相繼稱制乎?”下詔求言,刪去遺詔。皇帝與太后裁處軍國大事之語。

宋朝大臣肯定太后對朝政所起的作用,同時,對太后的方方面面進行約束。劉太后垂簾之初大臣就獻《王鳳論》給劉太后,暗示劉太后應抑制外戚。史載:“帝初即位,度上書論六事,又嘗獻《王鳳論》於皇太后,以戒外戚雲。”尤其是當太后的行爲僭越皇權時,大臣一定會加以阻攔。劉太后是宋朝垂簾太后中比較有野心的,其垂簾時間長達 11 年,當仁宗已經成年,但其還遲遲不肯還政,直到去世,仁宗才得以掌權。垂簾期間有一些想要擅權的行爲時,都遭到士大夫毫不留情地反對。

宋朝太后多次垂簾但並不危害朝政,這與宋朝開國之初確立的治國之策有很大關係,例如: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重文輕武、與武將聯姻等,這些做法一直沿用於整個宋朝,對太后及外戚勢力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宋朝是太后“垂簾聽政”最多的朝代,爲何沒有出現煽亂朝綱的現象 第5張

這就也導致了垂簾聽政太后的很多無奈,從側面反映出太后垂簾聽政只是特殊情況下一種不得已的選擇。太后垂簾聽政無論具有怎樣大的權力,代表的都是皇權,是對皇權的一種補充。當太后發揮作用時可以垂簾聽政,一旦她們對政治無益時,就需要撤簾歸政。

在歷史上,宋朝士大夫是最有責任感的,宋朝士大夫直言勸諫在歷史上是有名的,甚至對皇帝也是,不惜去惹怒皇帝,也要勸諫。因爲他們真的把國家當成是自己的,如果皇室不好,自己的利益也會受到影響,所以當國家處在特殊情況時,大臣不會介意皇太后去垂簾聽政。在他們看來,皇太后聽政只是一種權宜之計,關鍵是皇太后可以保證趙宋王朝的統治變得更好或者是得以繼續,這樣他們的利益纔不會受到影響。

當垂簾聽政的太后有違反一些禮制上的規定時,宋朝士大夫一定會第一時間站出來阻撓,因爲他們對待皇帝尚如此,何況是太后呢?

太后參政一直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這其中有維護政權穩定作出貢獻的太后,也有出於自身利益考慮而危害朝政的太后。總體上太后聽政是弊大於利的。但是宋朝是一個特殊的朝代,一共出現九位太后十次垂簾聽政。

總體來講,她們並沒有對朝政造成大的危害,反而在國家處在不穩定時期,保證了皇位的順利交接,在主少國疑的情況下,使得朝政有序地進行,在國家處在動盪時,安定了人心,穩定了朝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