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唐朝滅亡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盛唐

唐朝,這個曾輝煌一時的朝代,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實際上,唐朝衰敗的信號早有顯現,然而因爲統治者的無能,朝廷的內憂外患,使這個國家最終走向滅亡。讓我們透過白馬驛之禍來探析唐朝滅亡的原因。

"白馬驛之禍"背後的政治原因

公元904年,朱溫祕密刺殺了唐昭宗,立了13歲的李祝爲皇帝,史稱唐哀帝。朱溫之所以選擇立李祝爲皇帝,是因爲他只是想找一個傀儡,以便把控朝政。此時朝臣們雖然憤慨,但也無計可施,他們對於新入職的朝臣呈看不起的態度,讓朱溫起了打擊這些舊臣的心。於是就有了"白馬驛之禍"。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第2張

唐哀帝

公元905年,朱溫在李振的鼓動下,將30多名朝臣集中在黃河邊上的白馬驛中殺害,並他們的死屍都投入到黃河之中。史稱"白馬驛之禍"。在此之後,朱溫又罷免了一大批官員。

從這次行動的起因來看,是朱溫想要排除異己,實際上這和唐代科舉制度離不開關係。

朱溫殺害他們的原因固然有想清洗朝中舊勢力、鞏固自身實力的因素在。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爲,朱溫後來啓用的朝臣是一批科舉失意者,他們對科舉"勝利"入朝爲官的人有敵意。而這次活動,就是失意者策劃的一次有目的的報復行動,那些死去的朝臣實際上是科舉制度的犧牲者。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第3張

劇照李振

從朱溫的角度上看,他認爲這些舊臣是"擾亂朝綱"的人,阻礙了自身"謀大事",但是實際上這些都與"科舉背後的政治"有着密切的關係。唐人是很看重科舉的,人們常說"金榜題名",衆多學子寒窗苦讀十餘載,爲的就是揭榜的那一刻。

他們認爲考中了進士,就可以青雲直上了,所以每年都有大批學子前去考試。這就導致了錄取率十分低。最爲關鍵的是,唐朝科舉考試並不將名字糊住,考官也不僅僅憑藉考試成績錄取人才。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第4張

朱溫畫像

這樣一來,世家大族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壟斷科舉,那麼平民百姓就很難上榜。而主導這次屠殺的朱溫和幕僚李振,他們一個是行武出身,從小在重文輕武的環境長大,對文人恨之入骨;一個屢次參加科舉,卻屢次落榜,最終流落藩鎮。對於已被朝廷重用的朝臣們自然心生嫉妒和怨懟,而這種心理的存在,促使朱溫拿這些朝臣來發泄自己壓抑多年的怒氣。

這次的行動,從影響上看,唐王朝中的舊勢力幾乎被殺光,剩餘的人都在擔心自己是否能保住性命。同時,也代表着朱溫的地方勢力完成了對朝堂的把控,這讓本就岌岌可危的唐朝,一下走到了絕境之路上。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第5張

朱溫畫像

白馬驛之禍兩年後,朱溫逼唐哀帝禪位於他。至此,在歷史長河中經歷近290年風雨的唐朝正式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表面上來看,唐朝的滅亡是因爲"白馬驛之禍",其實這背後還有深層次的原因。其一是唐朝內部政治腐敗,用人失誤,官員不作爲;其二是農民起義問題;其三是藩鎮兼併割據問題,這種種原因最終導致唐朝滅亡。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第6張

劇照朱溫

唐朝的滅亡是從內部開始腐朽

早在唐僖宗、唐昭宗時期,唐朝內部政治局面就已經腐敗不堪,當時宦官集團勢力發展迅速。而到了唐代末期,宦官勢力惡性膨脹,已成了不可逆轉之勢。宦官的勢力不僅侵奪相權,甚至會凌駕於相權之上,支配相權。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第7張

唐僖宗皇陵

這種情況就會導致,一些宰相爲鞏固自己地位,增長自己勢力而與外敵勾結,除掉宦官勢力。當時以宰相崔胤爲首的朝臣,因自己的勢力無法清除宦官,就藉助了任職玄武鎮節度使的朱溫,以此作爲外援。而以韓全誨爲首的宦官也勾結了鳳翔鎮節度使李茂貞,兩相對抗。但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給藩鎮介入中央的機會,使得朝政政治局面混亂。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第8張

黃巢起義

統治階級內部長期的權力鬥爭,使得中央政府統治秩序的混亂和權威的喪失。晚唐的國力也在這樣一次次的內鬥中消耗殆盡,再加上社會矛盾的衝突,使這個王朝破敗不堪。

農民起義,加速了唐朝滅亡

古語有言:"水可載舟,亦能覆舟",一個王朝興盛也好,衰敗也好,最終都離不開百姓。晚唐統治階級內部爭鬥造成的社會動盪,所產生的社會矛盾、造成的危害最終都會施加在最底層的農民身上。當農民承受不住壓力的時候,只能通過起義來反抗國家的統治。而唐朝也是在這樣的折騰中加速走向滅亡的。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第9張

劇照朱溫

在唐朝晚期,導致農民起義的有三個顯著問題。首先是朝廷內部腐敗嚴重。帝王昏庸無能,大臣各自牟利,宦官把持朝政,外戚試圖干涉內政,藩鎮跋扈,各地民不聊生。其次是接二連三的戰爭,損傷了國家的經濟。戰爭所需要的軍需,除了財政撥款就是農民交稅。農民承受不住,只能奮起反抗。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第10張

唐哀宗玉冊

再次是土地兼併情況嚴重。當時但凡有點權勢的人都在大肆掠奪土地,農民不僅沒有糧食,甚至連安身保命的土地都沒有,怎麼可能不反抗呢?最後在這樣艱難境地的情況下,自然災害還頻繁發生,朝廷首先考慮打倒外敵,纔會騰出精力賑濟災民。事實上,朝廷根本就沒有精力來安撫百姓。這些都導致當時晚唐面臨各種各樣的農民起義,除不盡,毀不滅。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第11張

黃巢起義遺址

其中黃巢領導的起義,在當時橫掃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攻佔了都城長安。也是因爲黃巢起義沒有及時橫掃唐朝剩餘力量,給了唐朝反撲的機會。

只是當時朝中利用的是藩鎮兵力來鎮壓了農民起義,雖然結果還不錯,可是整個王朝已經變得千瘡百孔,朝廷內部也沒有可以抵抗外敵的能力了。可以說"黃巢起義"打破了各藩鎮之間相互制衡的局面,也爲後來的唐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第12張

藩鎮勢力分佈圖

成也"藩鎮",敗也"藩鎮"

上文分析,面對一波又一波的農民起義,是唐王朝和藩鎮聯合起來平定叛亂的。可實際上,如果說唐朝滅亡的內部原因是權力鬥爭,那外部原因就是藩鎮兼併割據。

唐朝的藩鎮之亂,是從安史之亂後就開始盛行。藩鎮,也稱方鎮,起源於唐朝在邊境地區設立的軍鎮,當時被用於防禦周邊外敵的侵擾。而隨着盛唐的衰敗,各地方長官的勢力過於強大,有的長官甚至有管理幾個州或十幾個州的權利。這樣就慢慢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而到了唐代末期,隨着農民起義的盛行,各藩鎮強梁們認爲自己遇到了機會,就開始興兵作戰,直到最後篡奪了農民起義的果實,唐朝最終滅亡於藩鎮的兼併戰爭。

白馬驛之禍發生背景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爲該事變嗎 第13張

劇照朱溫

當時中原地區大部分藩鎮被野心勃勃的朱溫所吞併,河東和西北部分邊鎮在李克用的手裏,李茂貞擁有西北另一部分邊鎮。這三人本呈現三足鼎立之勢,但是因爲朱溫在對戰黃巢起義時獲得了勝利,就成爲了最強大的藩鎮。至此,藩鎮格局的平衡局面不復存在,朱溫也成爲威脅唐王朝最危險的人物。

事實也是如此,不久後,朱溫便登上了皇位,改國號爲"樑",一代王朝就此泯滅在歷史長河中。唐朝的一生,從盛極一時到最終滅亡,在我看來實際上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正所謂"盛極必衰"。但它的結局難免引人唏噓,須得後人"以史爲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