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同樣都是面對五國的聯合進攻 齊國和秦國的差距爲何如此之大

同樣都是面對五國的聯合進攻 齊國和秦國的差距爲何如此之大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秦國和齊國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秦國自孝公推行變法後國力漸強,七國之間互相征伐,東方六國國力日漸式微。到了戰國末期,秦國一統的趨勢不可阻擋。至於中間互有勝負、一城一池的得失,只是強秦吞併八荒這部史詩電影中的小小插曲。

於是,五國聯合伐齊,齊破。五國聯合剿秦,秦仍然是秦,屹立不倒。打來打去,孫子還是孫子,大爺還是大爺。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同樣都是面對五國的聯合進攻 齊國和秦國的差距爲何如此之大

第一,秦國在戰略上技高一籌。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秦國之勝,首在戰略。從商鞅變法起,秦國在不斷增強實力的同時,就確立了統一六國的雄偉目標。圍繞這一目標,一代以一代人矢志不渝去完成。不管遇到什麼情況,滅掉六國的信念始終不曾動搖。即使遇到重大挫折,迅速以最小的代價斷臂求生。例如,河西之戰中秦國失利,爲換取喘息的時機,果斷向魏割地求和。十多年之內後,秦國力漸強之後,一舉收復河西,還獲得了戰略位置極端重要的崤山和函谷關。

反觀山東六國,雖不乏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基本上小富即安的主,奪取一點土地就沾沾自喜,滿足於獲得眼前利益。不肯對落後的制度進行革新或者改革不徹底,李悝、申不害、吳起、慎到等人的變法都與商鞅的變法差了好幾個檔次。

同樣都是面對五國的聯合進攻 齊國和秦國的差距爲何如此之大 第2張

第二,秦國善於借勢造勢。無論是君主,還是將才,都把勢用到了極致。他們把是否有利於秦國發展壯大的作爲衡量一切行動成敗的根本標準,只要是對秦有利的,就堅持。一方面,推行改革,富國強兵,讓自身強大起來。另一方面,不斷挑撥東方六國的關係,讓他們自相殘殺,從中漁利。五國攻齊,始作俑者是燕,始終不忘報被齊打殘的一箭之仇,於是,聯合秦、韓、趙、魏以齊滅宋爲藉口,將齊打得奄奄一息。表面上秦只獲得了陶邑一地,實則是最大的贏家:贏得了道義、削弱了東方最強大的齊、離間了六國的關係,可謂一石三鳥。公元前279年,秦與趙在澠池會盟,解決了伐楚的後顧之憂,隨後,白起率軍攻入楚都郢,楚自此衰落。六國合縱最後以失敗告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各國都心懷鬼胎、生怕吃虧,不能做到同心合力。

同樣都是面對五國的聯合進攻 齊國和秦國的差距爲何如此之大 第3張

張儀(劇照)

第三,秦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人盡其才,使秦國籠絡大量人才,很多人才在東方六國不受重用、不能施展抱負,紛紛跑到秦國,卻在秦受到重用。戰國末期秦國涌現了一大批牛人,名垂青史。張儀以三寸不爛之舌,四出連橫,行離間六國之能事,生生撕破合縱之網。白起在有生之年一直沒有停下腳步,大小七十餘戰,無一敗績,攻趙、伐韓、破魏、拔楚,據有史可查的記錄,幫助秦殺死敵人計一百餘萬,佔整個戰國時期戰死人員的一半以上,爲秦崛起立下汗馬功勞。

同樣都是面對五國的聯合進攻 齊國和秦國的差距爲何如此之大 第4張

白起(劇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