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鄭和當初下西洋時的用的船隻最後去哪兒了?

鄭和當初下西洋時的用的船隻最後去哪兒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鄭和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鄭和下西洋時代的威猛寶船,常叫多少明史愛好者們,說起來就是連自豪帶痛惜。

作爲中國古代造船科技的集大成者,保守估計船長至少五十七米的鄭和寶船,擁有龍骨結構水密隔艙旋轉櫓等一系列高科技。在大明朝七次威武的“下西洋”盛典裏,一次次霸氣看跪各國官民。但如此曾領先十五世紀全球的巨無霸戰艦,卻隨着下西洋的偃旗息鼓,漸漸在中國海疆銷聲匿跡。以至於十六世紀初葉,葡萄牙殖民者造訪中國東南沿海時,他們看到的,大多竟是中國海軍“袖珍”的小船,葡萄牙海軍軍官皮雷斯,當時還發出過狂妄宣言:“一艘葡萄牙戰艦,就能擊沉五十艘中國船”。

難道說,自從鄭和下西洋的絕唱後,明王朝強大的寶船技術,就此斷代失傳了?

對這個問題,近代以來的不少學者們,也是各種口誅筆伐。有人痛貶明朝中期後明朝造船業的落後,甚至還有人扒出野史傳說裏“劉大夏燒燬鄭和海圖”的謠言,“劉大夏造成中國造船落後”的說法,曾經傳的有鼻子有眼。

但對這個話題,明朝的造船技術,卻完全可以響亮回答:這鍋,劉大夏不背,大明朝的造船業,更不背!

一:寶船消失,誰之過?

其實,一直到明代晚期時,中國的造船技術,依然正代代精進,諸如“水密隔艙”“龍骨結構”“風帆錯位配置”“平衡舵”等核心技術,都是遙遙領先。就連當時遠道而來的歐洲人,對此也十分認賬。西班牙典籍《大中華帝國志》裏,就盛讚過當時明朝先進的造船技術;17世紀佔據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更從此多年如一日,大力學習建造中國船隻。

鄭和當初下西洋時的用的船隻最後去哪兒了?

那既然技術沒丟,爲何從鄭和下西洋結束,到明朝正德年間的一百年間,大明朝的船舶,竟只剩了小船?最重要的問題,就在明朝的官營造船業。

其實,當時鄭和寶船驚豔亞洲海面的風姿,不止來自明朝造船的高科技,更來自明朝強大的造船產業。明朝建國後,大型的官營船廠遍佈東南各省,南京寶船廠至今遺留有長四百米以上寬達五十米的大型船塢。另外這類大型船廠,通常也雲集能工巧匠,鄭和船隊的風采,明朝初期強大的航海實力,就來自這產業實力。

但自鄭和下西洋盛典結束後,從明朝宣德年間起,大型寶船沒了用場,而明朝的官營船廠,也從此一代代衰敗,大量工匠也紛紛逃亡,造船質量從此每況愈下。外加明朝沿海衛所制日益崩潰,海防越發廢弛,水師官兵都成了空額,船舶當然也就更縮水。從15世紀中葉的景泰年間起,明朝有不得不把大量的官營船廠合併裁撤,除了建造專用冊封琉球的大型封舟,大船?基本就不造了。

於是,這多年如一日的惡性循環,也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初來時,看到的慘淡景象:傳說中航海能力強大的明朝,軍隊竟多是小型船隻,火力也十分差勁,雖然在與葡萄牙的海戰裏,明朝基本都取得了勝利,但那都是靠着以多打少,戰艦的性能,已是遠遠落後。

所以也不難理解,爲什麼再接下來,嘉靖年間那場持續數十年,席捲東南沿海的“大倭亂”裏,面對學會明朝造船技術,駕駛“山寨版明朝船”的兇殘倭寇,傳說中強大的明朝艦隊,竟常嚇得不敢應戰。抗倭英雄戚繼光更吐槽說,明朝的大型戰船,別說拉出去和敵人作戰,能在海上行駛不散架,都算是好船。明朝中期的“倭患”,西方殖民者一度熏天的氣焰,優哉遊哉在東南沿海圈地的“好日子”,也是拜明朝衰敗的造船產業所賜。

難道明朝的造船業,就這麼無奈任命了?事實是,就是在明朝官營造船業衰敗的年代裏,明朝的民營造船業,卻是高調逆風而起,成了那個大航海時代裏,中國船舶的閃亮品牌。

二:撐起國威的民營造船

在鄭和下西洋後,明朝官營造船業加速衰敗的年代裏,明朝開國時只是配角的民營造船業,卻也實力悄然增長。那個年代,也是明朝東南沿海商品經濟紅火發展的時代,雖然對民間海外貿易的禁令仍在,但越來越多的明朝民間船隻,都在走出國門。葡萄牙殖民者來到東南亞時,就多次看到東南亞各國港口上,中國民間船舶往來不絕的盛景。甚至正德年間的明朝廣東等沿海省份官府,都出臺相關法令,嘗試保護鼓勵沿海貿易。

如此特殊背景下,民間造船的需求當然也越來越高,民營船廠自然火速發展,大批從官營船廠逃亡的工匠,都在民營船廠重操舊業,不但技術一代代傳承下來,而且隨着與外國造船技術的交流,工藝也更精進。尤其見證明朝民營船廠“反超”官營船廠的大事件,就是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造封舟”事件。

當時的明朝官營船廠,由於技術衰退嚴重,連明朝冊封琉球的“封舟”也無力承建。如此關乎國威的大鍋,福建的民營船廠毫不猶豫扛下,雖然造價是官營船廠的三倍,花掉了明王朝三千多兩白銀,卻造出了強大成果:長十五丈寬一丈六尺深一丈三尺的巨型大船,風光開到琉球大揚國威——當年曾讓大明民間無比仰視,令後世視爲傳奇的寶船,大明的民營船廠,從此可以穩穩建造。

自此以後,明朝民營船廠的品牌,就此漂亮樹起來。福建廣東各地的民間船廠,開始越來越多的承載造大船的任務。甚至在抗倭戰爭白熱化年代裏,曾經只剩了小船的明朝水師,各種大船開始滿血復活。比如更加升級的“一號大福船”,裝備有十門以上的重型火炮,全船成員百分之七十以上使用火器,在海面上收拾倭寇戰船,號稱“如車碾螳螂”,到了隆慶年間時,明朝沿海的巨型福船,以《塗中丞軍務集錄》記載,船長已經升級到五十五米長,配備十七丈以上的桅杆和鐵葉包裹,即使比起同時代西方的最大戰艦,也是相差不遠。

而在著名的萬曆朝鮮戰爭的“露樑海大戰”裏,明軍也曾投入過這款巨無霸。朝鮮史料《懲毖錄》裏,就留下了明朝巨型福船的威武風姿:“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這場滅殺日本數百戰艦的露樑海大捷,就有明朝“造船革命”的成果。

當然,萬曆朝鮮戰爭時代的明朝戰艦,雖然體魄不亞於同時代西方鉅艦,但火力水平確還有差距。當時明朝鉅艦上的重炮,最大不過500斤。《紀效新書》裏記載的明朝巨型福船,重炮也不過十多門。雖然對付老對手倭寇足夠,但以“船堅炮利”的標準說,比起西方航海強國,還是有差距。

所以進入十七世紀,明朝造船,又開始了新一輪奮起直追。

鄭和當初下西洋時的用的船隻最後去哪兒了? 第2張

三:最後的絕唱

進入十七世紀的明王朝,北方邊患加劇,但這個時代,同樣又是隆慶開關後,東南海外貿易紅紅火火的年代,船舶升級也加速,於是明朝的水師部隊,也跟着升級裝備。更大型的“火炮鉅艦”應運而生。最爲典型的,就是“鳥船”。

以明末何汝賓《兵錄》裏記載,鳥船上已經有了西方常見的重炮與火炮滑車,其中有八門左右兩千斤以上的重炮,20門左右千斤大炮,另外還有數十門小型火器,銃炮總數在六十門左右,儼然東亞海洋上的火炮鉅艦。

以當時荷蘭英國各國的資料記錄,不但明朝的水師裝備有這種大船,鄭芝龍等海盜們也大量裝備。1637年,英國畫家還繪製了廣東海域的中國鳥船,成爲晚明中國造船業,一幅珍貴的見證。

甚至,取代明王朝的清王朝,也對這強大鳥船技術十分認同,不但康熙年間的福建水師,曾擁有五十多艘這種鉅艦,甚至兩艘五十六米長的鳥船,還曾作爲封舟出使琉球,再度大揚國威。

可是,就是在康熙年間以後,大批的鳥船,陸續被清王朝封存拆卸,清朝的沿海水師,只剩下了載炮七八門的小船。清朝後來的“封舟”,竟然比明朝嘉靖年間還要小。以至於康乾盛世年間,清朝的水師,就已落到了被越南海盜痛打的地步。接下來落後捱打的國運,越活越抽的造船業,就已經預埋。

技術的進步,永遠不是在封閉中完成,明清造船業的興衰,就是其中,無比生動且充滿教訓的見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