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清朝初期的髮型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宮劇看到的都是真的嗎

清朝初期的髮型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宮劇看到的都是真的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清朝頭髮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清朝初期的髮型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宮劇看到的都是真的嗎

清朝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男人留辮子其實最早並不是滿人特有的習慣。這個歷史要追溯到滿人統治中國之前,這個習俗也不是始於滿人,中國北方有很多遊牧民族,如女真、契丹、蒙古和鮮卑,他們都留着辮子,只是具體的髮型略有區別。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爲了打獵時前面的頭髮不擋住眼睛,所以纔將多餘的頭髮剃掉,但是那時候的頭髮並不是我們現在電視劇裏看見的髮型,而是“金錢鼠尾”髮型,一個只有金錢大小的辮子紮在後面,幹活時盤在頭上。

清朝初期的髮型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宮劇看到的都是真的嗎 第2張

清朝初期滿人入關時頭髮很少,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根本沒有時間去打理長辮。最初的剃髮令規定:頭頂只留金錢大小一片頭髮,手指粗細的辮子,能穿過銅錢的方孔。因此這種髮型也叫金錢鼠尾辮。滿清進入中原以後,要求漢族的男子髮型與滿族男子髮型保持一致。''金錢鼠尾''式的髮型在1793年英國訪清使團隨團畫師的紀實畫稿裏還可以看得到。沒過幾年被改良了。一本專門記錄清朝人習俗的書《清俗紀聞》中《冠禮》卷的繪畫中描述的是:一側背站立的教書先生頭頂蓄髮,編一長辮垂於後背,其長度已達腰部,辮尾有髮帶繫結。

漢族人有着自己的文化傳統,認爲身體是父母賜予的,不能隨意剃髮。經過了幾百年長期的滿漢文化融合,髮型上有了多次變化,越留頭髮越多,到了清朝末期,逐漸變成人們電視劇裏看到的樣子。

清朝初期的髮型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宮劇看到的都是真的嗎 第3張

髮型的變化也隨着文化衝突進行一些鬥爭,其中一場是揚州十日。1645年,清軍進攻南明,派兵包圍揚州。史可法固守孤城。揚州軍民拼死奮戰,戰爭持續了7個晝夜。清軍最終攻入城池,發令屠戮,“十日不封刀”。死亡人數在八十萬之上。城破時史可法說:“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遂英勇就義。

另一場對抗是嘉定三屠,1645年,清軍下剃髮令,命令江南人民一律在十日內剃頭,“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受到江南人民的文化抵抗和鬥爭,打敗了來剿清軍。城中居民冒雨奮戰,堅守不屈。清軍用大炮轟城,始得攻入。將領投河自縊,城中無一人投降。清軍忿而屠城,殺兩萬餘人後棄城而去。次日朱瑛又率衆入城,組織抗清,旋敗,再遭清兵屠殺。八月十六日明將吳之藩起兵,反攻嘉定,亦敗,嘉定第三次遭屠城。史稱“嘉定三屠”。

清朝共傳了12個皇帝,歷經2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只有宋朝超過300年,現在流行的電視劇很多以清朝爲背景,人們對裏面的人物造型印象深刻,所以寫出這些讓大家通過簡短語言瞭解背後的故事,經過了沉痛的歷史,文化通過歷史的沉澱才讓我們有了今天的藝術創作素材。剃髮易服,實際上是文化的強制灌入模式。中國人自古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思想深入骨髓,漢族人民爲此與清統治者進行了殘酷的鬥爭。到清末民初,又有大把的漢人老百姓寧死護着頭髮不肯剪掉,與之前清初的鬥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清朝初期的髮型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宮劇看到的都是真的嗎 第4張

我們瞭解到,清初的髮型是從女真族流傳下來的,聰明的努爾哈赤束髮爲辮,紀念前輩,收攏人心。此外,女真族是遊牧民族,馬背上爭天下,髮型實用纔是最重要的,戰鬥時頭髮散落會影響視線,而剃髮留辮則更適合戴盔征戰。在清朝晚期,髮型變化,隨着進入關內不再打獵爲生,融合漢族文化後,頭髮也漸漸多了起來,這是個過程,以擁有一根又粗又長的大辮子爲榮,稱其爲“牛尾巴”。

清朝初期的髮型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宮劇看到的都是真的嗎 第5張

因此,中國的第一個統一民族和文化的皇帝秦始皇做了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等等,爲的就是從思想上統治國家。現在我們擁有了中國民族大融合的文化基礎,我們應該把好的傳統流傳下去,少一些聖誕節、平安夜,多過中國傳統節日。國家幾千年經過了各種文化、思想的鬥爭、洗禮、融合才形成了我們現在的中國。很多好的有文化故事的節日寫進教科書,少些西方宗教的節日,不信西方宗教的人,連基督教的歷史和信仰是什麼都不知道,就過聖誕節,這是盲目跟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