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後世中爲何沒有以韓爲國號的政權?真相是什麼

後世中爲何沒有以韓爲國號的政權?真相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同樣是戰國七雄,爲何後世卻再沒有一個政權以韓爲國號?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春秋戰國,一直被認爲是我國曆史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取得一個大進步的時期。春秋時期是在經濟和文化上進行發展,戰國時期由於戰國七雄的出現,使得軍事和政治都取得了不錯的發展。

而戰國七雄,則被後世的諸多朝代,認爲是繼承了周朝正統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楚、燕、韓、趙、魏、齊。

後世中爲何沒有以韓爲國號的政權?真相是什麼

所以在歷朝歷代之中,許多政權的創立者,都會以這些國號立國。只是在這之中,卻唯獨沒有韓國。

這其實是讓不少人比較詫異的地方,雖然韓國是戰國七雄裏面最弱的一個諸侯國,但相較於宋國、鄭國這些地區小國來說,它還算得上是一箇中上等的國家。

就連兩個小國,後世都有以它爲國號的政權出現。難道僅僅是因爲韓國是戰國七雄裏實力最弱的,所以後世政權都看不起它嗎?

這其實是不正確的看法!

韓國雖然地處中原,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而且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但韓昭侯在位期間,韓國國力強盛,國治兵強。

包括韓國著名的兵器——弩,也讓諸國畏懼三分。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可見韓國弩的威名。

除此之外,韓昭侯大膽啓用鄭國人申不害,對韓國進行了自下而上的變法改革。申不害非常明白,要處理上層建築的問題,那必須先立好經濟基礎。

在經濟建設方面,申不害着重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角度進行。

農業上,向全國推廣鐵質農具,教農民學會牛耕技術和深耕細作的耕作方式。除此之外,還通過一系列政策,鼓勵韓國的百姓進行開荒。

幾年之後,韓國的農業就得到了快速發展,各種糧食產量大幅度上升。

後世中爲何沒有以韓爲國號的政權?真相是什麼 第2張

手工業上,韓國本來就有着悠久的歷史。再加上宜陽又擁有當時最大的鐵礦,這就促使韓國擁有了最先進的冶鐵鍛造技術,發展出了先進的兵器製造業。

商業上,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的飛速進步,也帶動商業發展了起來。而且韓國的地理位置處於整個中原地區正中央,韓國商人穿梭往來各國之間,就變得非常便利。

同時,韓國的各大城市也成爲了商旅雲集的地方。

而在三大產業同時發展起來之後,韓國的經濟實力得到了一個長足進步,這時申不害就開始解決上層建築的問題。

他先是通過打擊三大傳統貴族的勢力,直接削掉了貴族們的特權,不再允許無能的貴族們入朝爲官。

之後建立一系列的選拔制度,挑出有能力有實力的人做官。一時間,韓國的官場生機勃勃。

接着,申不害又對軍隊做了進一步調整,他把貴族的親兵收歸國有,整編成爲了一支軍隊。通過殘酷的軍事訓練,再搭配上韓國當時最強勁的弓弩,韓國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

在經濟、軍事一併發展起來之後,韓國又通過與魏國的幾場戰爭,奠定了自己在七雄中的地位,並得到了魏王的認同,被尊稱爲王。

到公元前325年爲止,韓國的勢力範圍達到了900餘里,坐擁數十萬的精兵強將,是各個大國爭相拉攏的對象。

至於韓國後面在外交政策上的各種作死,那是後話。起碼在這之前,證明了韓國的實力其實並沒有那麼弱。

所以說,國力的強弱跟後世立國號的根源沒有太大關係。因此,還是要從各朝各代立國號的依據上來尋找。

縱觀我國古代的歷史,許多朝代的國號來源有着很多種說法。將所有來源綜合起來再進行分類,大概有三種:

後世中爲何沒有以韓爲國號的政權?真相是什麼 第3張

以原來部落的名稱或者是發源地的名稱爲國號,比如商朝和周朝。

以政權創立者的“榮譽稱號”爲國號,比如秦朝和唐朝。

創立者爲達到某種目的而立的國號。比如清朝,就是爲了表明自己是周王朝受命的象徵,以展現自己正統地位而有的國號。

而韓國之所以沒有被後世政權以它爲國號,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爲第一種。

韓國創立者,起初只是晉國的卿大夫之一韓氏。在與趙氏、魏氏三分晉國之後,與趙、魏一起以姓氏作爲了自己的國號,周王室也在隨後承認它們爲諸侯國。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韓國雖然是真正的四戰之國。但與它位置最接近,同時對抗意味也是最明顯的,則是位於其北方的魏國。

而對於中原地區整體面積的劃分上,大多數都會把兩國劃到了一個區域內,皆處於中心地段。

後世在此區域首次建立政權的,則是被封爲魏王的曹操。

《三國志》中就有記載:“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爲魏王。”

魏國的控制範圍,幾乎佔據了整個華北地區,自然也將韓國當初的勢力範圍,包含在內。

即便是後世面積較小的政權,北魏和西魏,它們的勢力範圍同樣也包含了韓國。所以說,在原來的土地上沒有新政權建立,自然也就不會有繼續用韓國名號的政權了。

除了地緣造成的結果之外,還有一點跟韓國當初吞併鄭國也離不開關係。韓國剛建立的時候,定下的國都在如今河南禹縣。

政權創立之初,韓國曆代的掌權者就想要把隔壁鄭國收入囊中,而這一想法是從三家分晉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了。

後世中爲何沒有以韓爲國號的政權?真相是什麼 第4張

《戰國策》中就有記載,當初在分地的時候,輔佐韓王的著名謀士段規說:“分地必取成皋。”

就是勸說讓韓王必須拿到成皋這塊地,韓王有些不理解,這塊地連水流都沒有,拿到它毫無用處。

段規表示,這塊地雖然非常貧瘠,但它的地理位置卻相當重要,有着牽一髮動全身的效果。只要能夠掌握這一里大小的地方,就能夠控制千里之地的得失。

果然,後來韓國吞併鄭國的時候,就是從成皋這塊地方首先發動的。

在吞併了鄭國之後,韓國迎來了強盛的十幾年。在這期間,韓國將國都從禹縣搬到了如今的新鄭。也正是因爲這一遷都,讓韓國失去了最後一絲被後世用到國號的希望。

因爲地理政治因素,後世諸多歷史學者在進行相關研究時,都會把鄭韓合流於一。而唯一一個出現的相關政權,則是隋朝末年由王世充建立的鄭。而即便是如此,跟韓國也沒有關係。

總的來說,之所以後世沒有出現以韓爲國號的政權,包含了各個方面的原因,不能武斷地將原因歸結爲韓國國力最弱。

其實說到底,立國號這種事情,還是存在着很多偶然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