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明十三陵中,爲什麼會有一座太監的陵墓?

明十三陵中,爲什麼會有一座太監的陵墓?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監在古代是“殘缺不全”的人,不會被葬在神聖的皇陵,而明朝的皇陵卻葬着一位太監,他的名字叫王承恩,背後故事感人。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明朝在宦官方面是高產朝代,有很多有名的太監,比如魏忠賢、劉瑾等,並且多數太監與秦朝趙高是一路貨色,都是禍國殃民的存在,明朝的滅亡與這些太監有不小的關係。

王承恩最初是跟着太監曹化淳的,所謂名師出高徒可能就是這樣,曹化淳的表現可圈可點,辦事得力有章法,深得崇禎皇帝信任賞識,因此也幫崇禎辦了不少大事

在曹化淳因爲身體原因退休後,在師傅的推薦下,王承恩開始登上舞臺,果然不負所望,崇禎皇帝一手將王承恩提拔到司禮監秉筆太監的職位。

司禮監秉筆太監是明朝時期宦官制度中地位尊崇的一個,擁有批紅的權力,由此可見崇禎對王承恩的信任程度。

王承恩成爲崇禎寵信的頭號太監時只有27歲,手握朝廷大權,可是說是呼風喚雨,只要在皇帝面前歪歪嘴,大臣就得遭殃,而王承恩高就高在這裏,有時候真不能以貌取人。

歷史上有多少人身居高位後不自覺地就飄飄然,雖爲太監但王承恩仍然對人謙恭有禮,朝中大臣相見都格外讚賞。更爲重要的是,在王承恩身上有忠君的品質,他對崇禎皇帝忠心耿耿,也正是因爲這個特性被後世尊崇。

明十三陵中,爲什麼會有一座太監的陵墓?

在崇禎十七年時,李自成在西安稱帝,隨後率領大順軍隊在山西一帶橫掃多個州府,在兩個月的時間裏就打到北京城。

李自成的進軍速度如此之快是超出所有人預料的,就連李自成自己都沒想到,崇禎皇帝更沒想到。李自成軍隊能夠勢如破竹,不是自身軍事實力強,更多的是明朝守軍無心戰鬥,多數望風歸降。

崇禎皇帝曾經收到李自成的議和書,大概意思是如果崇禎將李自成封爲陝西王,並且再給予百萬銀兩作爲軍費開支,李自成自願退守河南,並且幫助明朝消滅清軍。

這份議和書在朝廷上引起羣臣的強烈反對,經過朝議之後這份議和書正式被拒絕,崇禎此時想要將吳三桂調回京城,但是當朝首輔陳演極力阻攔,後面局勢一下就失控了。

當李自成的軍隊圍攻北京城的時候,前些日子堅決反對李自成做陝西王的大臣們全都默不作聲,北京城的守軍也消極怠戰,史書上用“守卒寥寥”來形容當時的場景,崇禎皇帝此時算是看清了文武大臣的真面目。

北京城的西直門、平則門、德勝門遭遇李自成軍隊的猛攻,當時敵人的攻城雲梯都已經架在城牆上,北京城危在旦夕,危急時刻顯身手,崇禎皇帝讓王承恩負責北京城的防守工作。

王承恩的確沒有辜負崇禎皇帝的信任,他親自站在城牆一線指揮守軍驅逐敵人、奮勇殺敵,甚至親自開炮擊斃多位大順士兵。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王承恩在奮力死守苦戰,而其他地方的將士卻悄悄逃走,等於將城池拱手讓人。

北京城的守衛戰鬥一直持續到半夜,內城已經被李自成佔領。

幾個小時後,明朝最後一次廷議即將舉行,崇禎皇帝心情焦慮地走進前殿,突然發現大殿上空空如也,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人前來,崇禎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他明白大明的江山走到頭了。

明十三陵中,爲什麼會有一座太監的陵墓? 第2張

崇禎皇帝知道已經在劫難逃,爲了保全皇家顏面,他做出一個殘忍的決定,賜死周皇后和妃子,親手殺死昭仁公主,崇禎命人將三位皇子喬裝打扮後逃出宮,給明朝皇室留下血脈和希望。

已經接近癲狂的崇禎踉踉蹌蹌地走向紫禁城後的煤山,身邊只有太監王承恩跟隨着,崇禎找到一棵歪脖樹,站在樹下悲嘆地說“大臣誤我!”

這句話真切地反映了崇禎皇帝當時的心情,對滿朝文武的失望全在這句話裏。

崇禎皇帝光着左腳自盡而死,殉國時的崇禎年僅33歲。王承恩在陪伴崇禎走完生命最後一刻後,他沒有選擇逃走,而是心情悲憤也在樹下自盡。

李自成在攻下紫禁城後,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崇禎皇帝,判斷是否已經死亡,但是李自成搜遍全城都沒有崇禎的音信,難道逃走了不成。

於是李自成發出懸賞通告,承諾找到崇禎屍骨的人賞賜金銀封侯。李自成焦急地等待,直到第三天傳來崇禎皇帝屍骨的消息,在景山上被找到。

後來,李自成將崇禎皇帝就近安葬在崇禎妃子的墓中,並將妃子墓改稱爲思陵,其實這是不合適的,畢竟崇禎是皇帝身份。此外,李自成還將王承恩安葬在崇禎旁邊。

清軍入關統治天下,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皇帝,朝代更迭都會來不適應感,清朝初期對其牴觸情緒尤爲嚴重,爲了維護統治,順治皇帝也在想辦法消除這樣的敵對情緒。

清朝統治天下的口號是“仰承天命,弔民伐罪”,最好撫慰明朝遺民情緒的方式就是風光安葬前朝皇帝,於是崇禎皇帝被髮喪安葬。

同時,王承恩的墓也得到順治皇帝的格外重視,將王承恩葬在崇禎皇帝的思陵外,讓他繼續守護崇禎皇帝。

王承恩的陵墓在建造上尤爲隆重,陵墓有三塊石碑,東側一塊上寫着“王承恩墓”,這塊石碑最讓人驚奇的是它的底座,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浮雕,而題材是精心挑選的“龍馬負書”和“犀牛望月”。

第二塊石碑上有八百多字的碑文,內容是順治皇帝親自撰寫的。距離陵墓最近的第三塊石碑上面刻有碑文240字,同樣是順治皇帝親自寫的,目的就是讚揚王承恩“貞臣爲主,捐軀以從”,並且刻有“御製旌忠”四字。

康熙皇帝時期,在祭拜明朝思陵的同時也祭拜了王承恩的陵墓,皇帝祭拜前朝太監,這是歷史上極爲特殊的待遇,清朝皇帝這樣做是有原因的。

清朝皇帝安葬崇禎皇帝,以及祭拜明朝皇陵是緩和明朝遺民對清朝的牴觸情緒,而對王承恩的隆重待遇則是在宣揚“忠君”的典範代表,希望清朝的臣子也能夠像王承恩忠心對待崇禎皇帝一樣。

王承恩雖然是一位太監,但是他身上表現出來的不畏強敵的忠貞品質是令人敬佩的,任何時代和國家都需要這樣的品質,王承恩悲壯殉國的故事引人深思、值得學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