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唐朝時期的賦稅制度是什麼樣的 最後是怎麼瓦解的

唐朝時期的賦稅制度是什麼樣的 最後是怎麼瓦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唐朝賦稅制度,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作爲現代人,對於古代的歷史,我們都非常好奇。我們想要了解一個朝代,除了看那個朝代的內政以及外交,還會關心這個國家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好不好。那麼除了在戰亂年代,人們的生活過得好不好評判的依據主要是這個朝代的財稅制度。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唐朝時期的賦稅制度。

01租用調製

在我國的歷史上,唐朝有一種田賦制度,名爲租庸調。在初唐時期,一名成年男子國家會分配100畝田地。在這些田地當中有20畝叫做永業田,是可以傳給子孫後代的,所以也屬於私家財產。而其他80畝田地,被稱爲口分田。這些田地到了60歲之後是需要上交給國家的,這是國家租給百姓種地用的,有使用權,但是也需要百姓繳納稅務。

唐朝時期的賦稅制度是什麼樣的 最後是怎麼瓦解的

在那個時候每個人每年要向國家交納二石,按照現在的標準來就是200斤穀子。這個稅務對於當年來說可以算是很輕了。當年的納稅比例是40:1,也就是說如果收成達到了40斤,就只需要交一金作爲納稅。在漢代是30:1,所以到了初,唐時期,稅務是相對較輕的。

雖然國家分配的土地之中只有20畝是私家田地,但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話,也能達到上百畝的私家田地。但我們要注意這種永業田是不可以隨便拿出去買賣的。但除非是遇到了特殊情況,例如遇到了家裏有人去世,但是家裏的人無法承擔起費用,這個時候是可以賣永業田的。這個做法看起來不自由,但實際上是有一定的好處的,這樣就可以防止土地兼併,還可以防止家裏的敗家子敗光家產。

爲什麼在初唐時期國家會給人民分配這麼多土地呢?其實這是對於北魏時期的君田制的一種延續。在北魏時期,北方經常發生戰亂,人民也流離失所,所以大量的田地荒蕪,國家的賦稅也大大減少,導致了財政若不付出。北魏政府爲了改變這樣的現狀,就把土地分給農民,農民再向國家繳納賦稅。這些賦稅承擔了一定的兵役和徭役。

在唐朝開國時期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唐朝之前經歷了戰亂,所以到了唐朝統一全國的時候,人口也不到300萬戶。比起隋唐時期的900萬戶,直接減少了2/3的數量。隨着人口數量的急劇減少,土地也大量荒蕪,所以唐朝延續了隋朝時期採用的均田制。把土地都分給人民,使得生產力有了迅速恢復,國力也隨之提高。

唐朝時期的賦稅制度是什麼樣的 最後是怎麼瓦解的 第2張

在我們所說的租庸調,當中庸其實指的就是徭役,這也就是人民對於國家的義務勞動。在一個國家當中有很多公共工程,例如修建長城,例如修建道路。在那個時候並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這些都需要靠人民服役,每朝每代都是這樣。

一個唐朝的農民每年差不多要服役20天。在漢朝時期農民需要服役30天,這樣相比之下負擔也大大減輕了。如果碰到國家那一年的工程量較少,不需要人民服役的話,那就需要交納絹,每天交三尺,交滿了20天就可以了。

相比之下,如果國家的工程很多的話,除了20天的義務勞動之外,還需不需要人民繼續服役呢?朝廷當然也不會讓百姓吃虧,如果多加了25天的勞動,那麼本來該上交的布匹就可以不交了。如果多加班了30天,那麼地租和布匹就全都免了。按照朝廷的規定,每年的額外勞動都不會超過30天。這個制度當中的調,指的是女人們在家制作布絹,然後貢獻給國家。

02唐朝與漢朝的賦稅制度比較

我們都知道漢代有文景之治,那個時候國家實行輕徭薄賦,漢文帝甚至還下令免除了全國的地租。在漢朝時期土地都是可以自由買賣的,所以到了後來土地肩病的情況就越來越嚴重。那些國家的豪貴擁有上萬畝田地,而那些較爲貧窮的百姓爲了能夠存活下去只能租用地主的土地去進行耕種,但是這些地主收取的租金非常高。這樣一來地主就越來越富有,而農民卻越來越貧困。

唐朝時期的賦稅制度是什麼樣的 最後是怎麼瓦解的 第3張

除了土地之外,巖鐵方面的生意也是由民間商人自行營業的。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戰亂頻繁,這樣一來在軍費上的耗資增多,導致國庫入不敷出,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漢武帝就想讓商人們捐錢。但是商人們捐錢不積極,畢竟賺錢容易,想讓他們吐出錢來太難。這樣一來漢武帝就非常生氣,當國家有需要的時候,這些商人們卻不想做貢獻。漢武帝在一氣之下,把那些自然資源全部收爲國有,那些私有企業也隨之關門,鹽鐵也改爲國營。這種政策讓民有企業開始變得束縛,百姓們也就不太富有。這也導致了土地大量兼併,底層的人民都非常貧窮。

相比之下,唐朝時期的制度讓人民有田地可以耕種,一個家裏面有成年男性就能獲得土地。有了土地之後就能重新組建家庭,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循環。而且在商業上唐朝的限制並沒有那麼多,商人也是比較自由的,也不用交納賦稅,唯一的弊端就是商人的地位較低,排在了社會底層。但是這樣美好的生活場景,只在唐朝初期時候有。

03租庸調製度的瓦解

任何一項制度隨着社會的發展,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弊端。唐朝初期實行的租庸調製度,也存在着巨大缺口。在唐朝初期,因爲人口較少,土地較多,所以有足夠的土地可以分配給農民。可是國家在後期越來越穩定,人口數量也增多了。私有田地也累積了很多,如此一來就沒有了,多餘的土地用於分配。到了貞觀年間,唐朝的人口有300萬戶,而到了玄宗年間,人口數量則達到了900萬戶。

人口增加了這麼多,但是稅收卻沒有減少,這樣也是很不合理的。到了後期這樣的矛盾被激化了,很多底層的平民就只能逃亡。而且,還有一些不用交納賦稅的人開始兼併土地。在每個國家都有一些不用交稅的人,這些人被稱爲免課戶。這些人一般都有着尊貴的爵位或者是官員品級達到了五品以上,又或者是有軍功的軍人,根據不同的級別,他們都可以分到比普通老百姓更多的永業田,最關鍵的是他們可以不用交稅。除了這些人之外,寺院的僧尼也是不用交稅的。

唐朝時期的賦稅制度是什麼樣的 最後是怎麼瓦解的 第4張

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兩個問題,有的人爲了逃避賦稅,就會想方設法獲取公民,還有的人直接選擇出家,這樣就能成爲免課戶。雖然土地是不可以隨意買賣,但是有一些底層百姓由於生活困難,所以迫於無奈都會私自把田地轉讓給那些不用繳納賦稅的人,朝廷也很難管得過來。

04租庸調出現大難題

這種制度之所以可以順利實施,主要是靠着嚴密的登記。每家每戶該繳納多少賦稅,都是有相應的登記的。按照那個時候的規定一年就要登記一次,一份送往地方,另一份則呈交互補,這個工作量非常大,對各地官員來說也非常不輕鬆。

在現在想要做人口普查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在古代沒有交通基礎設施,基本都是靠人走路靠車馬行駛。而且那個時候工作人員也很有限,記錄也只能靠紙張,但是在古代沒有那麼多紙可以用來使用。但無論如何,即使條件艱難,那個時候的人們也可以靠着奉獻精神把這些工作都及時完成。但只要是人做的工作就會出現差錯。這種制度的弊端一次次暴露之後,唐朝也改進了賦稅制度。

唐朝時期的賦稅制度是什麼樣的 最後是怎麼瓦解的 第5張

05兩稅制

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唐朝也推出了新的經濟政策,名爲兩稅制。朝廷會按照前幾年的資金狀況,把收稅總金額做出預算,然後根據預算向各地攤派。在那個時期,戶籍是可以自由流動的,意思就是無論你搬到了哪個地方,就按照當地的賦稅制度來交納。這個制度在落實之後就把此前的按照不同方面來繳納貢賦,合併爲一個整體。朝廷就負責直接收錢,按照兩個季度來徵收,這樣一來朝廷的事就省力多了,但百姓們的生活壓力卻更大了。

百姓們爲了湊齊要繳納的錢,只能把東西拿出去賣,有時候貨物堆積了太多就只能賤賣。在從前國家需要人民服務業會出錢去僱人,可是到了後來朝廷總是會忘記,所以當朝廷需要勞動力的時候,還是會讓人們去服役。這樣一來,人們不僅在經濟上面壓力更大了,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到了宋代時期,王安石實行變法又要開始實行徵收免役稅,其實這說到底還是重複徵收。當時司馬光強烈反對,主要是因爲他認爲如果一個國家收得太多的話,人民就會變窮,如果國家可以少收一點,人民的生活質量就會越來越好。

唐朝時期的賦稅制度是什麼樣的 最後是怎麼瓦解的 第6張

古代實行的稅收制度,在不同的時間段實行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弊端,這都需要統治者們根據當下的情況結合改進,才能讓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