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朱高熾在位一年就去世了 歷史對朱高熾的評價爲何那麼高

朱高熾在位一年就去世了 歷史對朱高熾的評價爲何那麼高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明朝朱高熾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因爲朱高熾監國多年,永樂朝的文政貢獻者,實際上就是太子朱高熾,其實朱高熾和洪武朝的朱標一樣,表面上還是太子,平時乾的事情,都已經是“皇帝”了。

在公元1402年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正式成爲大明的新主人,開闢年號永樂,史稱明成祖(明太宗)。

朱高熾在位一年就去世了 歷史對朱高熾的評價爲何那麼高

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朱棣之子朱高熾、朱高煦都分別有着自己的“功績”。

但在後世人眼中看來,朱高煦的“功勞”比朱高熾更大,因爲在幾次重要的戰役中,朱高煦忘我地搏殺,讓燕軍獲得了勝利,而且在半道上,朱棣還和朱高煦說過:“你哥哥體弱多病,好好努力,爭取當個世子(王爺繼承人)”。

可實際上,朱高熾的功勞是隱性的。

在起事之初,燕軍的文政幾乎都是由朱高熾在主持,顧名思義,朱高熾纔是北京大後方的穩定者,燕軍在前線奮戰,朱高熾需要處理的,正是供糧等一系列問題,所以這種功勞是隱性的,但卻至關重要。

特別是在“北平保衛戰”中,朱高熾以極少的兵力守衛被李景隆攻打的北京城,有效地拖住了朝廷軍的攻勢,這一戰成爲了燕軍的重要轉折。

所以在朱棣的心中,朱高熾是一個“人才”,雖然他嘴上一直嫌棄太子朱高熾,但心裏一直認同無比。

朱棣稱帝后,他的重心還是放在了“武功”上。

燕王朱棣當年乃是守衛邊境的藩王,北上驅元,打散草原的團結,是他一直想要做的、執着的事情。

可是永樂朝的開局,並沒有想象地那麼美好,在南京裏,都是建文帝的舊臣,而且這是朱元璋定都之地,整個南京城君臣都人心惶惶,於是朱棣遷都北京。

遷都北京後,朱棣得以更專注北伐,與此同時,朱高熾成爲了朱棣的政治代理人。

朱高熾在位一年就去世了 歷史對朱高熾的評價爲何那麼高 第2張

當年朱棣的大哥朱標,乃是朱元璋一手一腳培養的指定繼承人,朱標爲人和煦溫文,在政治上有着和朱元璋不一樣的見解,父子二人雖然經常“鬧矛盾”,但朱元璋卻是對朱標寵愛無比。

同樣的,朱元璋對於朱標的態度,也正是朱棣對於兒子朱高熾的高度。

因爲朱棣和朱元璋是同一類人,而朱高熾和朱標纔是同一類人。

於是乎,朱棣決定讓太子“監國”。

“監國”乃是太子最大權力的體現,自古以來,監國的太子也有,但他們無一不是皇權最好的承載者,因爲監國就意味着政治“分化”,若不是心中極度信任,皇帝幾乎不可能讓太子監國,即便是自己的兒子。

朱高熾在此前的表現十分出色,於是他可以監國,雖然朱棣在京城,可大小事情負責的,還是太子朱高熾。

因爲朱棣爲人“兇暴”,手底下的一些文武臣子對於朱棣較爲懼怕,特別是在靖難之役入城後,朱棣對建文帝不願意“臣服”的臣子展開了屠殺,在這個過程中,朱高熾曾阻止過朱棣的行爲,父子二人經常不歡而散。

所以朱高熾一生以“仁厚”爲名,大臣們紛紛都擁護太子,不得不說,在當皇帝方面,朱高熾的呼聲更高。

朱高熾在位一年就去世了 歷史對朱高熾的評價爲何那麼高 第3張

在洪武朝,太子朱標也是因爲常常阻止朱元璋“濫殺”而和其鬧矛盾,對於朱棣而言,擁有這樣的一個太子,是他得以穩坐釣魚臺的關鍵。

所以朱棣看似一方面有意將皇位傳給朱高煦,但他心裏清楚,在歷經了有着“殘暴”之稱永樂帝之後,朝廷不可能再承受一個更“暴躁”的朱高煦,而需要的是朱高熾。

在永樂朝穩定下來不久,朱棣開始發動北伐,北伐成爲了永樂皇帝大部分時間的代名詞,他放心地北上,國內的一切事務,幾乎所有都交給了朱高熾,這也是朱高熾“積勞成疾”的一個重要原因。

公元1410年,朱棣正式展開第一次北伐,這是永樂年間五次北伐的序曲,皇帝北上,只能讓人監國,而這個人選,正是當年的世子、當朝的太子朱高熾。

其實在永樂第一次北伐之後,朱高熾出現過一次“太子”危機,因爲朱高煦從中使壞的緣故,朱棣經常聽到“太子”和官員來往密切的消息,多疑的朱棣便認爲太子,或者是說百官對他有異心。其中明朝著名大臣解縉,就是因爲朱棣和朱高熾的父子“矛盾”而被牽連致死。

可要真是廢了朱高熾,朱棣自己就壞了“嫡長子”繼承的規則,他知道朱高煦和他是一個性格,大明最需要的下一任皇帝,其實是朱高熾,而不是朱高煦。

於是廢太子一事擱淺,永樂帝潛心繼續北伐,很快,朱棣組織起了第二次北上,依舊留下朱高熾監國。

在這個過程中,最不服氣的正是朱高煦,在他看來,他更適合當太子,因爲他的功勞更大,而不是讓像他哥哥朱高熾如此“懦弱”的人來當太子。

在第一次誣陷之後,朱高煦和弟弟朱高燧頻繁“攻擊”太子,那麼朱高熾是如何應對的呢?

朱高熾的應對方法,正是他日後“仁”的來源,對於兄弟的陷害,朱高熾表示沒有關係。

在弟弟們被父親責怪的時候,在朱高煦差點被朱棣廢爲庶人的時候,朱高熾出面哭求朱棣放過朱高煦,就是這樣,朱棣才確定了朱高熾成爲下一任皇帝的決心。

而在朝廷方面,朱棣一生乃是“武人”,行事粗曠暴躁,在最初的“靖難之役”中,朱棣進城後就開始“血流成河”,清洗了許多人,讓南京城人心惶惶。

可朱高熾不同,比起朱棣的“破壞”,朱高熾是用盡心機去修復,去維護值得保護的人,所以文武百官,都向着朱高熾。

公元1424年,六十五歲的朱棣在途中駕崩,他的一生皇帝軌跡,和這“北伐”有着的糾纏,但是朱棣駕崩後,天下並沒有混亂,因爲京城中實際上的皇帝,早已經是太子朱高熾了,而也不算年輕,而且身體多病的朱高熾登基,史稱明仁宗。

朱高熾從太子到皇帝的過渡,是非常自然的。

朱高熾在位一年就去世了 歷史對朱高熾的評價爲何那麼高 第4張

但朱高熾在登基之際,也有提防自己兩個兄弟的“小心機”,那就是對朱棣駕崩之事祕不發喪,在一切塵埃落定後,才順勢登基。

登基後,朱高熾停止了北伐計劃,這是他獲得“仁”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因爲永樂朝常年的北伐,對國內造成了極大的經濟、社會壓力,而停止北伐,是朱高熾當朱棣還在世的時候就提出來的問題。

可朱棣不同意,朱高熾又無法不供糧,這巨大的壓力,也是明仁宗“短命”的根源之一。

除此之外,朱高熾還“大赦”了因爲靖難之役而遭受冤屈和被囚禁的舊臣以及他們的家眷,此舉可謂是“破天荒”的。

因爲朱高熾如此行事,意味着對父親永樂皇帝的“反對”,可他依舊如此,朱高熾因此獲得多數人的感恩和感念,這就是他獲得“人”諡號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在位時間不長,但卻能夠把諸多事情都按自己的安排來處理好,自古以來的皇帝,像朱高熾一樣的不多,這就是得益於他的監國多年的事業的鍛鍊。

雖說當年他還只是一個太子,可本質上又是一個“皇帝”,朱高熾要比他的大伯朱標幸運,最起碼還扛到了登基爲帝那天。

公元1425年,在位時間僅有短短七個月的明仁宗駕崩,在他駕崩之前,本來還想着遷都回到南京,可此事卻因爲他的駕崩戛然而止。

朱高熾在位一年就去世了 歷史對朱高熾的評價爲何那麼高 第5張

在朱高熾之後,便是其嫡長子朱瞻基登基,史稱明宣宗,明宣宗時代,繼承了朱高熾監國多年,還有當皇帝的歲月裏打下的基礎,開創了“仁宣之治”,而仁宣之治,其實朱高熾的功勞更大,更甚明宣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