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唐朝和明朝爲何很少殺言官 殺他們就成全他們了

唐朝和明朝爲何很少殺言官 殺他們就成全他們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古代言官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邊當差,自然是需要謹言慎行的,稍有個說錯話的時候,腦袋則容易不保。可是,並不是所有皇帝都喜歡砍大臣的腦袋,甚至,有賢明的皇帝願意聽大臣的“責罵”,從而,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明君與賢臣之間的相處模式,彷彿有些“火爆”,可是,正是因爲君臣之間的互動,虛心聽取建議的皇帝以及仗義執言的臣子,才形成了唐、明兩朝的盛事。

唐朝和明朝爲何很少殺言官 殺他們就成全他們了

在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經常挨批評的皇帝。尤其是大臣魏徵,那真是從前朝罵道後宮,經常直言不諱的指責李世民的過錯。李世民就算感到不痛快也得忍着,因爲“言官”的官職是他親手設置的。起初擔心沒人敢忤逆他指正他,於是,約定:“言官怎麼監督皇帝都沒事,因爲,那是他的職責所在。”因此,面對魏徵的責罵,也只好自己忍耐了。

唐朝還有一位經常被大臣責罵的皇帝,那就是唐穆宗李恆,衆大臣中要數鄭覃罵得最狠。剛剛登基,就被鄭覃責罵,說他:“成天鬼混疏忽政事。”面對大臣的直言,唐穆宗只好滿臉賠笑的說:“你是忠臣,你說的都對,確實是我做的不好。”

唐朝和明朝爲何很少殺言官 殺他們就成全他們了 第2張

魏徵和鄭覃都屬於“言官”,前文提到他們官職的設置就是爲了經常提點皇帝,以避免皇帝踩坑犯錯的。但是,還有一些文人,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訴說着對皇帝的不滿。比如:李商隱、白居易、駱賓王這些文人,他們也是罵皇帝的中堅力量。雖然,不能如言官一樣可隨意出入皇宮,有機會在皇帝面前覲見直言,但是,文人的做法就是拿起手中的筆鞭撻皇帝。

文字是有力量的,一樣罵得痛快,罵得過癮。

李商隱曾在《酈山有感》一詩中這樣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他暗諷玄宗與楊貴妃差了輩分的事情,就連二人到酈山洗澡這樣隱私的事情,李商隱也敢拿來在詩文裏抖一抖,批點幾句,甚至,其中還涉及到“爬灰”這麼敏感的話題

唐朝和明朝爲何很少殺言官 殺他們就成全他們了 第3張

白居易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做文章,詩句中直指武則天懶政、荒政、亂政,尺度之大就是在指名道姓的批評武皇。要說李商隱、白居易二人,論出身都曾做過朝廷官吏,即便是喜歡舞文弄墨,但是,如此大罵玄宗和楊美人以及武皇,也真是膽大妄爲。更讓後人匪夷的是:在史料中卻未曾見二人因此受到處罰的資料。

武則天掌權後,駱賓王看不過寫下了詩句:“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這話也真是說的難聽了點,這不就是在說武則天“作風不正”,是個狐狸精嗎?武則天看到了別人對自己這樣的侮辱之後,卻只是“嬉笑”。末了,還說:“應該請駱賓王來做官。”似乎,她還非常欣賞駱賓王的文采。

明朝時期,海瑞也是一位好官,在近年來的影視作品裏,他也被渲染成喜聞樂見的人物。海瑞大人一生清廉,爲人正直,剛正不阿。1564年,海瑞赴京上任,正值嘉靖皇帝崇尚道教,爲修仙,大興土木修建道觀場所。海瑞見此狀,上書了一道奏摺《治安疏》:“... ...夫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於此不言,更復何言?”

他還告訴皇帝:“你非常自私,而且剛愎自用,既是昏君又是暴君,普天百姓早就對你有意見了,希望你能正視自己的問題。”此事不脛而走,街頭巷尾均知曉,深感海瑞大人的仗義執言外,更是爲海瑞大人個人安危擔心不已。未曾想,海瑞大人看輕生死,甚至,買好了棺材立在了客房之中,隨時等待皇帝砍他的頭。

雖然,被痛罵一頓的嘉靖皇帝心裏非常不舒服,生怕不趕緊將其抓住,他就跑了,於是,叫來了隨從宦官黃錦,下令:“趕緊將海瑞抓起來,不然他就跑了。”但是,宦官黃錦卻解說道:“聽說他上疏之前,海瑞知道冒犯該死,買了一個棺材和妻子訣別,奴僕們也四處奔散沒有留下來的,所以,他自己是不會逃跑的。”

黃錦又說道:“海瑞大人有比干的心,對您非常忠誠。而且,海瑞大人非常有才能,百姓都在等着看海瑞大人會有什麼下場,陛下可萬萬不可殺了他。”嘉靖皇帝聽後情緒緩和了些,並說道:“這個人可與比干相比,但是,朕卻不是商紂王。”於是,下令將海瑞關起來不殺他。

唐朝和明朝爲何很少殺言官 殺他們就成全他們了 第4張

明萬曆年間,不少大臣言語激烈的抨擊過皇帝,右都御史漕運總督李三才上書指責萬曆皇帝:“今闕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則在溺志貨財。”還細數了歷代昏庸君王,以此來比較萬曆皇帝,聲稱:“陛下邇來亂政,不減六代之季。”甚至,還說出了“天神共憤,大難將作”等駭人心魄的話來。好在,這個李大人最終沒被迫害,甚至,朝野衆人紛紛讚揚他,以他爲榜樣。

縱觀上述所談及的唐朝、明朝君王和言官諫臣間互動的故事,我們不難發現:越是明君越喜歡聽臣子的責罵和修正。人誰無過,皇帝亦然,一意孤行的一言堂勢,必會讓皇帝成一代昏君。唐、明兩朝的明君重視臣子的意見,若真給皇帝說急眼了,貶斥臣子幾句,甚至是下大獄倒是常事,但是,真因此重罰,甚至喪生的情況幾乎沒有。

唐朝和明朝爲何很少殺言官 殺他們就成全他們了 第5張

皇帝也清楚,若是真殺了這樣的人,以後誰還敢在自己面前說真話,並且,自己這樣做,豈不是成全了那些言官的忠君之美名,反而,承認自己是一個昏君了。

參考資料:

【《新唐書》、《明史》、《酈山有感》、《治安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