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魏國培養的人才那麼多 到最後人才爲何流失了

魏國培養的人才那麼多 到最後人才爲何流失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魏國人才,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戰國時期魏國被稱之爲人才培養基地,魏國既然能培養那麼多的人才,魏國爲何留不住他們?魏國是不是對那些人做了什麼事情?

春秋末年“三家分晉 ”,周武王弟弟唐叔虞的封地晉,最終被分爲魏、韓、趙三家。唐叔虞的封地晉,是中原腹地,是天下最肥美的地方又稱爲“膏腴之地”。

作爲正統的周王室後裔,自然也是比較重視文化的發展。如同齊魯大地是周公和姜子牙的封地,又誕生了孔子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 ,自古以來齊魯大地就是中華文化基因重要的部分。

魏國培養的人才那麼多 到最後人才爲何流失了

魏國的國君魏文侯重視人才,在他在位期間讓孔子的弟子子夏創立了“河西學派”,培養並吸引了大批的人才,李悝首先在魏國施行變法,同時吳起施行了軍隊改革,讓魏國迅速強大起來,成爲戰國時期的第一代霸主。同時也把秦國牢牢卡死在了西部,讓秦國機會沒有了喘息的能力。因爲魏國“河西學派”人才的培養,使得正在魏國流亡的秦國公子嬴師隰,看到魏國的發展和強大。回國繼位後,也就是後來的秦獻公,對秦國制度進行了改革,更廢黜了人殉職度,爲後來秦孝公時期的招攬人才打下了基礎。

至於魏國爲什會有“留不住人”的印象,這跟秦國自秦孝公以來的左右秦國走向的主要人才有關。

商鞅,原名公孫鞅,衛國人,也是魏國的附屬國。原本是在魏國丞相公叔厝處擔任中庶子,原本意圖應該是想在魏國一展宏圖,不能被重用。在秦孝公發佈《求賢令》後入秦,被重用施行變法,讓秦國的命運出現轉折。

公孫衍,戰國時期魏國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東)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稱之。在秦國參軍,曾經多次代領秦國打敗魏國軍隊。

魏國培養的人才那麼多 到最後人才爲何流失了 第2張

張儀,魏國安邑人,秦惠文王時擔任秦國的相邦,曾經多次破解六國的合縱,攻取了魏國曲沃等領地,讓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範睢,魏國人,秦襄昭王時曾經擔任丞相。爲秦國劃定了“遠交近攻”的長遠策論,爲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魏國培養的人才那麼多 到最後人才爲何流失了 第3張

可以看出這些魏國人,都可以稱得上是可以改寫歷史的人物,在他們最輝煌的時期不但沒有給魏國服務卻都是在秦國,魏國簡直就是秦國的“人才儲備庫”呀。而那位吳起也在魏文侯去世了不得不去了楚國發展,而在楚悼王去世也逃不了被亂箭射死的悲慘命運。

魏國子魏文侯去世後,國君的昏庸,舊貴族勢利的打壓,使得這些傾危之士不能在魏國生存,而秦國則給了他們很好的機會,也就有更多的人才都流向了秦國。

作爲戰國時期第一個霸主,魏國曾經一時間招攬和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魏文侯去世後,新的繼任者並沒有繼承魏文侯日期的政治策論,變法失敗,優秀的人才得不到重用,使得頂尖的人才都流向了秦國,也讓魏國越來越弱,直到被秦國滅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