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魏國流失的八大人才,他們分別是誰?

魏國流失的八大人才,他們分別是誰?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國流失的八大人才,他們分別是誰?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能最終統一天下,原因很多,但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一個原因,那就是秦國幾乎囊括了當時天下最頂尖的人才,幾乎成了各國人才投奔的首選之國,這主要得益於商鞅變法的徹底性,特別是“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只論軍功不論出身這對各國人才具有莫大的吸引力。翻開一部秦國史,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本身的人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和各國投奔秦國的人才相比還是要略遜一籌,他們成爲秦國最終統一六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而這些人才當中,屬魏國流失到秦國的最多(這當中包括本身是魏國人和在魏國待過一段時間最終因爲各種原因棄魏國而去的人),無一例外的是這些棄魏奔秦的人才(絕大部分是去了秦國,也有少數是去了其他國家比如吳起就去了楚國)往往又成爲了魏國的大敵,他們對魏國造成的損失和傷害足以讓魏國後悔不已,可以說他們是魏國從霸主的神壇跌落以至於最終衰敗的重要推手。這些人當中又屬其中八人最爲有名,對魏國造成的傷害也最大,簡單點來說就是一個戰略家,三大名相,四大名將。

魏國流失的八大人才,他們分別是誰?

一個戰略家:尉繚子

戰國時期兵家的傑出代表人物,魏國大梁人,據稱是鬼谷子的徒弟。他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被任命爲秦國國尉,尉繚子是一位天才的戰略家,他高屋建瓴提出了“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的滅六國整體思想深受秦王嬴政的認同,其後秦滅六國基本上就是按這個步驟一步步進行。除此之外他提出的“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也收到了奇效:齊國之所以袖手旁觀和齊國相國後勝被秦國重金收買有關;趙國名將李牧的死也和趙國相國郭開被秦國重金賄賂有關。

三大名相:商鞅,張儀,范雎

秦國崛起第一人當屬商鞅,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變法,尤其是不論出身只論軍功更是日後源源不斷的人才奔赴秦國的基礎。商鞅是衛國人,但是他長期擔任魏國相國公叔座的客卿(中庶子),公叔座深知商鞅大才,但是出於私心直到臨終前才向魏惠王舉薦商鞅。可惜魏惠王不能慧眼識珠白白錯過商鞅這位大才,商鞅在秦國先是擔任左庶長,最後出任秦國職位最高的大良造,更是兩次在河西擊敗魏軍。

張儀

張儀是魏國安邑人,也是鬼谷子的學生,當時強大起來的秦國在蘇秦合縱策略之下日子有點不太好過,在魏楚等國受不到重視的張儀入秦受到秦惠文王重視被封爲相國,正是在張儀三寸不爛之舌的遊說之下各國紛紛背盟由合縱抗秦轉變爲連橫親秦。張儀更是以6裏地騙得當時強大的楚國背棄齊楚聯盟,並藉機削弱了楚國。

范雎

范雎是魏國芮城人,原先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逃亡到秦國。他的觀點和日後的尉繚子大體相同,主張先滅魏國和韓國,交好齊國,這就是”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他提出的加強王權的觀點深合秦昭襄王的意願於是拜范雎爲相。

范雎爲人睚眥必報,他掌握秦國大權後,利用秦國強大的實力羞辱魏使須賈,又迫使魏齊自盡。長平之戰趙王之所以用趙括替換下廉頗就是中了范雎的離間之計,使得40多萬精銳的趙國大軍被白起坑殺乾淨。

四大名將:吳起,孫臏,公孫衍,魏章

魏文侯時魏國人才濟濟,文有李悝、翟璜、西門豹、子夏等人,武有吳起,樂羊;特別是吳起不僅訓練出戰鬥力極其強悍的魏武卒,更是幫魏國奪得秦國河西之地,打得秦國無還手之力。魏文侯死後,吳起與公叔座爭權,魏武侯中了公叔座離間之計迫使吳起不得不棄魏奔楚。吳起到了楚國如願以償的出任楚國相國,短時間內又訓練出一支楚軍,而且這支楚軍還打敗了吳起一手訓練出來的魏武卒。魏武侯錯失吳起實在是得不償失。

公孫衍是魏國陰晉人,他是商鞅之後的第二任大良造。秦國的河西之地是在吳起手上被奪去的,而魏國徹底失去河西之地就是因爲公孫衍:公元前330年,公孫衍在雕陰之戰中大敗魏軍,斬殺魏軍8萬和主將龍賈,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之地求和。

孫臏是魏惠王時魏國上將軍龐涓的同門師兄弟,兩人同是鬼谷子的弟子,龐涓先仕魏國,孫臏來到魏國後,一方面龐涓妒忌孫臏才能陷害孫臏,另外一方面魏惠王因爲已經有了龐涓也未對孫臏有足夠的重視。只是魏惠王怎麼也想不到魏國幾十年三代國君的霸業就是葬送在他未重視的孫臏之手。孫臏逃亡到齊國後,齊威王拜他爲軍師,在孫臏的輔佐之下,齊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兩次擊敗魏國,魏國實力從此衰退。

魏章也是魏國人,後來投奔秦國出任秦國左庶長,是秦惠王時的名將。公元前312年的丹陽之戰中,魏章是秦國主將率秦軍大敗楚軍,俘虜了楚國大將屈丐和逢侯醜等人並斬首8萬楚軍,奪得楚國漢中600裏之地。

魏國地處中原之地,魏文侯又是戰國時期第一個率先變法圖強的諸侯國,本來魏國大有可爲,可惜魏國走的是貴族精英路線,對草根出身的人才不夠重視,這使得魏國雖然人才夠多卻是留不住人,而且魏國國君是一代不如一代,很多人才都是在魏惠王手上流失的,魏惠王是“敬賢不用賢”,這使得一個個頂級人才就這樣一個個從魏國出走,而且更加可怕的是,這些從魏國出去的人到了秦國無一例外受到重用,反過來對魏國造成的傷害也最大。有時候在想,如果魏國幾任國君都有魏文侯那麼賢明,能留在這些頂級人才,魏國何愁霸業不成!時也命也,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