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魏晉文壇上,建安七子分別是誰?他們分別有什麼作品?

在魏晉文壇上,建安七子分別是誰?他們分別有什麼作品?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建安七子,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建安七子”這個稱呼是魏文帝曹丕提出來的,在曹丕著名的文學批評名作《典論》中提到了當時文壇上七位著名的作家,他們是魯國人孔融、廣陵人陳琳、山陽人王粲、北海人徐幹、陳留人阮瑀、汝南人應瑒、東平人劉楨。

在魏晉文壇上,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並駕齊驅,難分高下。就各自文學集團中的地位而言,在竹林七賢中,嵇康和阮籍地位稍高一些,其他人氣場相對偏弱。建安七子也有這樣的情況,孔融和王粲的名氣最大,氣場最強。

在魏晉文壇上,建安七子分別是誰?他們分別有什麼作品?

關於孔融,大家都知道,就不必多說了。王粲的家世非常顯赫,他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過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過司空,屬於漢末官場的一線重臣。王暢是和名臣李膺齊名的士林名士,因爲王暢和李膺堅決反對宦官干政,遭到宦官的廢黜,由是在士林中打出了好名聲。王粲出身於清流名門,也決定了他必定要在文壇混飯吃。王粲可不是一般文人,在王粲十幾歲的時候,他就受到文壇宗師蔡邕高看,每次王粲來蔡府,蔡邕都要親自出門迎接,可見王粲的才華足以折服蔡邕。蔡邕甚至把王粲當成了自己在文壇上的繼承人,“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後來因天下大亂,王粲避難荊州,可能由於王粲身材短小,其貌不揚,得不到向來以貌取人的劉表的重視。直到曹操南下荊州時,王粲才重新回到中原文壇。曹操用人向來是唯纔是舉,何況他又是文壇領袖,自然與王粲惺惺相惜,重用王粲。王粲在政壇上沒什麼作爲,他主要的貢獻是在文壇上,這裏纔是他的樂土。在建安七子中,孔融和王粲最爲知名,但孔融很少寫詩,王粲正相反,讓王粲名重天下的正是他的五言詩。樑人劉勰稱王粲爲“七子之冠冕”,從某個角度來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說到建安七子的知名度,孔融和王粲之後,可能就要算得上是陳琳了。甚至從作品的傳播度來看,陳琳還要在王粲之上,因爲陳琳曾經寫過一篇在歷史上超級有名的文章《爲袁紹檄豫州文》,就是替曹操治癒頭風病的那篇名作。

陳琳是漢魏晉時代文壇中一文成名的典型,雖然陳琳寫過不少精品詩作,但歷史唯獨記住了陳琳這篇名垂千古的檄文。這篇《爲袁紹檄豫州文》與隋末祖君彥《爲李密檄洛州文》、唐朝駱賓王《爲徐敬業討武曌檄》、明初宋濂《奉天討元檄》可以並稱爲檄文史上的四大經典名篇。陳琳這篇檄文站在袁紹的立場上痛罵曹操,曹操做過的醜事都曬在光天化日之下,連曹操的祖宗八輩也被陳琳給拎出來罵了個遍,罵得真叫狠!不過這篇檄文對後世做出的最大貢獻,是陳琳提到了曹操盜墓的事情,比如曹操設立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

在魏晉文壇上,建安七子分別是誰?他們分別有什麼作品? 第2張

建安七子中的阮瑀是個比較特殊的人物,如果說知名度,他不如孔、王、陳,但若論子孫的知名度,那就太響亮了。竹林七賢兩大領袖之一的阮籍,就是阮瑀的兒子,而另一個狂生阮咸,是阮瑀的孫子。能在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都打下地盤的,僅阮氏一家,別無分店。在曹操的幕府中,阮瑀是和陳琳齊名的兩大文案祕書。陳琳因爲《爲袁紹討豫州文》而聲名大噪,阮瑀詩、賦、文皆能應手,比如詩有《駕出北郭門行》、賦有《箏賦》《止欲賦》。其實阮瑀的文章同樣了得,阮瑀也有一篇相當於檄文的文章,就是《爲曹公仡上與孫權》,但這篇絕妙的文章卻沒什麼名氣。

徐幹的賦、詩俱佳,可惜徐幹的賦現在多是殘篇,比如《齊都賦》,其中有兩句寫得最精彩:“皓皓乎若白雪之積,鄂鄂乎若景阿之崇。”徐幹的詩流傳不多,比較有名的是《室思詩》六首,描寫妻子抒發對遠行丈夫的思念,寫得非常真摯動情。

在魏晉文壇上,建安七子分別是誰?他們分別有什麼作品? 第3張

劉楨也長於寫詩,以《贈五官中郎將(曹丕)四首》最爲知名。劉楨的風格相對同時代的其他文學家,他的風格漸趨於悲壯蒼涼,錚錚有不平之鳴。可以說劉楨的詩與唐邊塞詩的風格有些接近,如贈曹丕詩的第三首有兩句寫得很有這種味道:“秋日多悲懷,感慨以長嘆。”

至於應瑒,留下來的作品極少,但他的那首《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卻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應瑒的風格和劉楨比較接近,比較崇尚自然流暢的風格,比如這首詩的前幾句:“朝雁鳴雲中,音響一何哀。問子游何鄉,戢翼正徘徊。”筆由心生,自然而出,不見絲毫做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