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揭祕:一代文豪蒲松齡爲何屢試不中?

揭祕:一代文豪蒲松齡爲何屢試不中?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蒲松齡,我們最先想到的是他的作品《聊齋志異》。那麼你知道蒲松齡的一生是怎樣的嗎?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爲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據說,蒲松齡曾爲了蒐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蒐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至此,名著《聊齋志異》誕生。

一代文豪,文學成就如此突出,爲何一生悲慘,還屢試不中呢?

揭祕:一代文豪蒲松齡爲何屢試不中?

屢試不中,生計困難

1640年蒲松齡出生於一個小地主兼商人家庭。由於家道中落,且有四個兒子,父親請不起私塾教師,只好親自教孩子們讀書學習。蒲松齡聰明早慧,反應力和記憶力超羣,深得父母喜愛。19歲的蒲松齡參加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一舉成爲了秀才。

可嘆打那以後,好運從此再也不眷顧他了。順治十四年(1657年),他與劉國鼎的女兒成婚。1660年首次參加鄉試,意外落選。三年後重振旗鼓再上,再一次敗北。據他自己在《劉孺人行實》中,他妻子劉孺人十分賢惠,深受公婆喜愛。大嫂是個悍婦,嫉妒劉孺人,聯合其他幾個妯娌說公婆偏心,私下給劉孺人東西,吵鬧得無法正常過日子,只好分家。

其實這些是表象,實際的問題是,蒲松齡一年復一年的讀書應考,不能外出掙錢,經濟上要依靠幾位兄弟。他數次應考落榜後,幾個兄弟對他喪失了信心,自然也不樂意爲他付出了

。鬧分家的時候,惡嫂子把祖上留下的好田、好房都搶走了。蒲松齡分到的那幾塊田是最差的,一年產不出來多少東西。由於已成家並且有了第一個孩子,他面臨着沉重的經濟壓力。

揭祕:一代文豪蒲松齡爲何屢試不中? 第2張

維持生計,做私塾教師

分家後的他,只好在村裏當了一名私塾教師,不久應友人孫蕙之邀去當幕僚。一年後爲參加次年鄉試,又回到了家鄉。爲維持一家人生活,他一邊以教書爲業,一邊讀書備考。那時他三十歲出頭,對科舉和仕途抱有很大的幻想,殊不知他再度參加鄉試,仍然名落孫山。

此後數十年間,他不斷參加鄉試,卻始終過不了鄉試這道關。就這樣,他當上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幾乎終生在備考的私塾教師。

39歲時,蒲松齡來到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不知不覺就在畢家幹了三十年。他既要教畢家的8個孫子讀書,學習做文章,還要陪他們去濟南府應試。蒲松齡的文筆不錯,成了畢家的代言人,畢家那些應酬文字都出自蒲松齡之手。

對於古代文人來說,除了當官,似乎只有著書立說這一條出路了。

畢家老爺特別欣賞和看重他,對他十分優待,家中 5 萬本藏書可以隨便翻閱,還把家中最幽靜、最適合讀書的地方安排給蒲松齡住,寫書用的紙墨燈火全數滿足其需要。在這樣的條件和環境下,蒲松齡雖然不時留意爲鄉試作準備,但花費了更多的精力用來看書和寫東西。按現代的話說就是搞創作。

爲了廣泛地收集素材,他在靠近大路旁的大樹下面,鋪張蘆蓆,設茶備煙,凡是路過此地的行人,他都免費供茶供煙,只有一個要求,請他們講一兩個民間故事。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過20年的努力,他終於寫成了聞名中外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具有百讀不厭的藝術魅力。

1709年,幾乎當了一輩子私塾教師的蒲松齡決定退休回家,那時他已到七十古來稀的年齡了,變得健忘、耳聾、牙齒搖動,一隻眼睛失明,風溼病纏身。

1711年,年逾七十的蒲松齡再赴青州考貢,終於考取歲貢生。雖然考取了功名,但已無法做官。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在故居聊齋“倚窗危坐而卒”。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