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騎兵和步兵相比 誰纔是戰場上面的王者

古代騎兵和步兵相比 誰纔是戰場上面的王者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戰爭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奔馳如飛的騎兵和行動緩慢的步兵,誰纔是戰場上的王者?

我們都被影視劇騙了!這纔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打法!

在上期文章中,我們瞭解到春秋時代的戰爭是以戰車爲主、徒兵爲輔的,由於春秋時代的特殊性,這時的戰爭既有殘酷的一面又溫情的一面,而戰爭的目的既有擊潰敵軍的目的,也有兼併敵國的目的。屈原曾在《九歌·國殤》中如此描繪車戰的情景: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可以看出,車戰不僅會受到戰馬的影響,也會受到地形的約束。隨着戰國時代的到來,諸侯戰爭更加頻繁,戰爭的目的也轉變爲殲滅戰,再加上詭戰思想的流行,戰車的輔助兵種徒兵(步兵)因爲更容易訓練、招募和補充,也更容易實施各種新興的戰術,適應了戰爭形勢的發展,受到了諸侯各國的歡迎和推廣,一個嶄新的步兵時代由此開始。

古代騎兵和步兵相比 誰纔是戰場上面的王者

青銅戰車

魏國作爲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崛起的國家,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是首先進行變革的國家。前403年,晉國大夫魏斯正式被周天子冊封爲諸侯,是爲魏文侯。而在魏文侯成爲諸侯前後,他已經在推行各方面的新政了,政治上,他任用李悝進行變法,打破貴族世襲制度,建立有助於小農經濟發展的新經濟制度;軍事上,他任用吳起建立最早的職業步兵——武卒。荀子總結魏國武卒的選拔和獎賞時說:

魏氏武卒,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嬴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也就是說,武卒要穿上三種依次相連鎧甲,拿着拉力爲十二石的弩弓,揹着裝有五十支箭的箭袋,把戈放在那上面,戴着頭盔,佩帶寶劍,他們帶上三天的糧食,半天要奔走一百里。戰國時的百里約合現在的35千米,全副武裝的武卒揹負的重量至少也有50斤,普通人只有通過這種嚴格的考覈才能成爲武卒,得以享受家中免去徭役和擁有便利田地住宅的待遇。

武卒身體健壯、作戰勇猛,再加上吳起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魏國的軍事力量很快便強大起來。前389年,秦國動員五十萬大軍進攻魏國,吳起指揮五萬武卒反擊,在陰晉大敗十倍於己的秦軍,使魏國牢牢控制住了河西之地。吳起在魏國爲將期間“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爲魏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期間,吳起受到猜忌,被迫流亡楚國,輔佐楚悼王進行了變法,使楚國的軍事實力也在短時間內得到提升。稍後,齊威王任用鄒忌進行變法,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韓昭侯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諸侯列國紛紛通過變法走向了富國強兵的道路。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的專業化步兵如雨春筍般紛紛被建立起來,其中,齊國的技擊和秦國的銳士與魏國的武卒齊名,戰國前期的幾次大戰可以說是這三支大軍的決戰。前353年,齊將孫臏在桂陵大敗魏軍,生擒魏將龐涓。前341年,齊將孫臏在馬陵再次大敗魏軍,魏將龐涓自殺。前340年,秦將商鞅在河西又一次大敗魏軍,生擒魏將魏卬。魏國連年戰敗,武卒戰無不勝的時代於是成爲歷史的記憶,而魏國獨霸天下的時代也逐漸過去了。秦國的銳士在軍功賞爵制度的激勵下,最後成爲一支戰鬥力最強悍的大軍,被山東六國形象地稱爲“虎狼之師”。

古代騎兵和步兵相比 誰纔是戰場上面的王者 第2張

秦兵馬俑

步兵固然比戰車靈活,但步兵也有它本身的侷限性,其最大的缺陷就在於行軍緩慢。爲彌補步兵的缺陷,各國又組建了行軍速度更快的騎兵,只是那時的騎兵頂多算是馬上步兵,其主要功能是偵察敵情和輔佐步兵進攻,在陰晉之戰中,魏文侯不僅派出了五萬步兵,還派出了五百輛戰車和三千名騎兵,後世戰場上常見的三大兵種可以說是全部到位了。

在戰國後期,與北方遊牧民族接壤的趙國進行了一次中原從未有過的軍事變革,這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武靈王爲使趙國擺脫強鄰環繞的危險處境,向擅長騎射的北方遊牧民族學習,組建職業化的騎兵,讓趙國士兵穿上束身窄袖的胡服,在戰馬上練習射箭,以提高趙國騎兵的戰鬥。趙國的大軍經過這次改革後,戰鬥力得到迅速提升,而後屢敗中山國的大軍,不斷開疆拓土,並最終滅亡中山國,使趙國成爲戰國後期諸侯中實力比較強大的大軍。

職業化的騎兵出現後,他們是不是就能像《指環王3·王者無敵》中希優頓王的騎兵軍團那樣以摧枯拉朽之勢碾壓獸人步兵了呢?騎兵看起來確實比步兵帥氣,但答案卻是否定的。戰國時期的騎兵只有馬鞍沒有馬鐙,騎兵能做的只是坐在馬鞍上,用雙腿夾緊馬肚子,憑藉戰馬的運動優勢,利用弓箭遠程射擊敵人,以達到騷擾敵軍側翼、截斷敵軍退路的目的。

步兵當然也不會像影視劇中那樣分散開來,找到各自的對手亂打一氣,如果用這種方式來打仗,與其說是戰爭,倒不如說是打羣架。實際上,步兵在作戰時都是列成緊密陣型來戰鬥的,在軍陣中,一般盾兵在前,弓弩兵在後,主力作戰部隊則又在弓弩兵之後,以達到兼備防禦和進攻的效果。孫臏曾總結過十種軍陣——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之陣、雁行之陣、鉤行之陣、玄襄之陣、火陣、水陣,這十種方陣的名字不同,其所運用的場景不同,而所起的作用自然也不盡相同,孫臏對方陣的解釋是“方陣之法,必薄中厚方,居陣在後。中之薄也,將以也。”意思是說方陣要中間薄四方厚,以方便將領指揮作戰,因此方陣作爲一種比較容易擺列和指揮的陣型,並且又能發揮步兵集團作戰的優勢,在此後的很長時間內都是將領和士兵們的最愛。

在小說演義中,軍陣簡直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只要有人闖進敵軍陣中,就會發現裏面動不動就昏天黑地、飛沙走石,令人恐懼不已,《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擺的八陣圖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吳將陸遜“方欲出陣,忽然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枒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涌,有如劍鼓之聲。遜大驚曰:‘吾中諸葛之計也!’急欲回時,無路可出。”要不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把陸遜帶出八陣圖,陸遜說不定就要命喪八陣圖了。

古代騎兵和步兵相比 誰纔是戰場上面的王者 第3張

電影《赤壁》中的八卦陣

小說中諸葛亮的八陣圖當然是誇張的寫法。不過,歷史上真正的軍陣的確不太容易攻破。在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把趙將趙括引誘出陣營後,在正面利用步兵牽制趙括,同時派出兩萬五千奇兵截斷趙國的後路,又派出五千騎兵插入趙軍營壘間,斷絕趙軍的糧道。而後,秦軍和趙軍在長平各自修建大量堡壘,展開了難分勝負的對峙,可見,步兵依託軍陣和堡壘進行決戰時的戰鬥力是十分強大的。

秦軍在進攻趙軍堡壘時頗多死傷,秦昭王爲補充前線的兵力,下令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都奔赴長平,在各條戰線參加戰鬥。趙軍忍飢挨餓,堅持四十六天後冒險突圍,前後進攻秦軍堡壘四五次都不能成功,趙括後來親自率軍突圍,結果中箭身亡,四十萬趙軍羣龍無首,最後投降白起,遭到無情坑殺。

古代騎兵和步兵相比 誰纔是戰場上面的王者 第4張

長平之戰

從戰國初期的魏秦陰晉之戰到戰國晚期的秦趙長平之戰,騎兵都不是主要作戰兵力,其主要功能是偷襲和騷擾敵軍,步兵纔是決定戰爭成敗的主力大軍。在整個戰國時期,乃至秦朝和西漢前期,步兵依然都是主要作戰兵力,戰車和騎兵則是步兵的輔助作戰兵力,而要使騎兵能夠直接衝擊步兵軍陣,達到希優頓王麾下騎兵軍團那樣驚人的戰鬥力,還要等待下一個歷史契機的到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