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明朝俸祿底做官的人卻很多 問題到底出現在什麼地方

明朝俸祿底做官的人卻很多 問題到底出現在什麼地方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明代做官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明代俸祿那麼低,卻還是有這麼多人想做官?

明代俸祿低到髮指,卻還是有這麼多人想做官?根源何在

俸祿最低的朝代,同時也是平民當官最踊躍朝代,這些人咋想的

提到明代,就繞不開朱元璋,他也讓明代擁有無數朱元璋的烙印。

這老朱同志活着時候,應算是反貪局第一人!

明朝俸祿底做官的人卻很多 問題到底出現在什麼地方

(朱元璋)

在他治理下,官員工資低低的,乾的活多多的,爲了大明服務,官員們各個前仆後繼。

由此纔有了開國時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

這恢復和發展就和懲治貪官,減少行政支出,低俸養官息息相關。

明代俸祿有多低,看看明代第一清官海瑞,用俸祿養活一家人,買次肉都被傳爲奇談就能看出來。

明代俸祿之低,《明史》中是這樣說的: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簡而言之就是曠古未見,除了曠古未見之外,還有個特色就是一成不變,從立國開始到滅亡爲止,近300年國祚,俸祿就沒咋變過,連通貨膨脹都沒考慮過。

最後結果是,在明代當官是個越來越苦的差事!

建國之初還能養家餬口,到了明代中後期,幾乎就不夠吃飯,不僅如此,到了永樂朝之後,就連這微薄的俸祿也不能保證全發。

明朝俸祿底做官的人卻很多 問題到底出現在什麼地方 第2張

(海瑞)

永樂朝之前,朱元璋在的時候,官員俸祿都是用米糧實物支付,官員每月足額領取糧食實物發工資。可是經歷過靖難之役後,明代前期累積的糧食在內戰中消耗一空,到了朱棣登基之後,面對空空如也的國庫很是發愁。

國庫存糧不夠,官員發俸祿有問題,咋辦?朱棣就想了一個辦法!

將明代官員的俸祿,從糧食布匹配銀子,變成了本色與折色兩個部分。

本色就是按照之前一樣,用糧食實物發工資,折色就有意思了發放白銀或者是大明寶鈔。

這一改,官員的俸祿就更難拿全了,原因嗎也很簡單。

大明寶鈔看上去可以摺合同樣的銀兩,可卻是一個信用不牢靠的東西,長期貶值不說,市場還不認帳,很多官員拿了寶鈔出門,買東西都沒人要。

這可難壞了官員們,一堆廢紙放家裏擦屁股都嫌膈應啊。

這樣情況延續了整個明代時期,改了又改,時而發白銀,時而發寶鈔或發實物,反正就沒正常過。

明朝俸祿底做官的人卻很多 問題到底出現在什麼地方 第3張

(永樂時明代)

這就讓原本俸祿極低的明代官員,更不滿了。

萬曆朝時候的內閣大臣于慎行就曾感嘆的說:明代俸祿連北漢小朝廷都比不上

“至北漢劉崇以太原一道正位建國,宰相月律止百,節度使止三十緡,較之唐末已爲矣。乃今統一之盛,宰相月俸猶不能半此,則近代之俸可謂至薄矣。”

但是,低俸祿時代,官員的消費卻低不下來。

在明代,官員除了要養家餬口,還有社交需要,排場需要,特別是明代中後期,當官的坐堂沒個師爺,在家沒個僕人,出門沒個書童,看門管家,都要備受鄙夷!

面對這樣的情況,官員也無可奈何,無可奈何之後,只能動腦筋想辦法。

明朝俸祿底做官的人卻很多 問題到底出現在什麼地方 第4張

(文官有辦法)

於是在官員羣體智慧羣策羣力之下,各種撈錢的手腕層出不窮。

總結下來大致有四大途徑。

第一:乞請恩賜,簡而言之就是直接向上級化緣。

第二:佔田收租,這個也很簡單,通過親戚或者身邊讀書人的身份,納田入自己門下,用身份掩護偷稅漏稅。(明代有功名的讀書人有免稅額)

第三:貪污受賄,這個不用說,手人錢財替人辦事。

第四:以權經商,這個算權利尋租的方式而已,假別人之手,代自己經商,最後商業收入分紅。

如此四大途徑之後,明代官員有了無數的灰色收入,只要不做的太過分,收入不菲的同時安全係數還非常高!

安全係數高也是有政治邏輯的,原因嗎也很簡單,大家拿工資全部都吃不飽飯,於是各個都在想歪招,整個朝堂之上大家烏鴉一般黑,大哥不說二哥!

最後官官相護,就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誰又閒着沒事去上告咧?

當官的如此,因爲他們可以權利尋租,可以用特權收穫利益,這樣的風氣一起,上行下效之後,又出現了一個約定俗成的灰色項目。

那就是“常例錢”,換個說法就是火耗錢。

當民衆交稅的時候,執行收稅的都是官員下面的胥吏。

這羣胥吏是稅收的具體執行人,他們負責各種刑名錢穀的收取。

這羣人往往也是平民出身,科舉考的不好,沒啥晉升空間,當小吏追求不大,唯一有的想法就是以權謀私,在稅收過程中分上一杯羹。

然後這分上一杯羹的事就如此層層上升,小吏收的多多的,火耗算的多多的,他拿點,給上級縣官,縣官扣留一部分給州官,如此有樣學樣,最後到了中央!

收一百塊,最後能入國庫的有一半就不錯了。

這個錢,誰也不能免俗,大家心知肚明,人人有份,成了稅收潛規則,不僅在明代流行,到了清代依然被延續。

明朝俸祿底做官的人卻很多 問題到底出現在什麼地方 第5張

那麼這筆錢有多少咧?

按好事者統計,一個小小的縣令,手即便不太狠,一年耗收入也可以有2700兩銀子,相當於工資的60倍。一年“常例火耗錢”就是年工資60倍,還是一個縣令,還是官方承認的灰色合法收入。

這官當的自在愜意啊。

地方如此,身居中央的京官如何?其實他們也有生財之道,那就是地方官員無數的孝敬銀子。

京城官員,各個在天子腳下,接觸不了第一線稅收,可是要讓他們過苦日子,也是不對的,他們要是不滿意了,一紙報告,下面人乾的齷齪事就要出問題。於是地方官員會在每年的節日啊,上官生日啊,都送孝敬錢表達心意。可以拉攏關係,又可以進一步進步。

京官對於孝敬錢也是特別看中,拿錢的時候,手是絲毫不軟的,無論官聲如何,都不可免俗。

比如嘉靖年間,以清廉著稱的閣老張璁就說過:

頃來部院諸臣,有志者難行,無志者令聽,是部院爲內閣之府庫矣。今之監司,苞苴公行,稱爲常例,簠簋不飭,恬然成風,是監司又爲部院之府庫矣!”

閣老如此,下面人行徑就可想而知了。

大明官場就這樣,在低俸祿中維持了兩百多年,看上去靠工資活不下去的官員們,各個都有生財之道。外面那些有志於官場的讀書人又如何看不見?

最後無數人對於當官趨之若鶩,他們在乎俸祿嗎?

不在乎,他們在乎的是官員身份背後的油水而已。

實事求是的說,這是明代政治制度設置的失敗造成的,官僚集團集體失德化就是低俸祿後遺症,最後再失德之後,將原本不道德事變成理所應當。

更可怕的是,這個制度還有個祖制的擋在前面,想改都改不了。

尾大不掉也就成了必然!

最後明代吏治就此爛到了根裏,成了蛀空明代大樹的原動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