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崇禎時期的天災到底是什麼樣的 究竟嚴重到什麼地步

崇禎時期的天災到底是什麼樣的 究竟嚴重到什麼地步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明代天災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崇禎時期的天災到底有多嚴重?

如果要是沒有農民起義,清軍能否打敗明代?這是一個讀者私信我的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若是沒有李自成那麼清軍就無法順利入關,甚至連遼東的局勢都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崇禎時期的天災到底是什麼樣的 究竟嚴重到什麼地步

客觀地說,大明代的滅亡農民起義是主因,關外的清軍是次因,換言之明代的內部矛盾纔是導致亡國的根源。很多人都說,崇禎皇帝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決策上犯下了重大失誤,這固然有道理,但我們卻忽視了另外一個原因——天災。

明中期以後,農民起義時有發生但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明末時期,農民起義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事實上,西北地區的動亂在崇禎之前已經十分嚴重。

崇禎皇帝繼位時,他不可能想到,從人類與環境的關係這個角度看,他所接手的帝國正處在一個最危險的時期。大明經過200餘年的統治,人口已經從明初的六千餘萬人發展到兩億。

崇禎統治的時期,大明的人口發展曲線正好處在巔峯狀態,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巨大的人口數量,幾乎佔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如此多的人口規模,自然也就需要同等的物質資源加以維持,說白了就是要百姓有飯吃。

然而從14世紀開始我國的氣候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天氣逐漸由暖轉寒,到了17世紀剛好發展到頂點。在以農爲本的封建時代,極端氣候的影響無疑是致命的。據統計,當時江南一帶的農作物生長期比現在要短半個月,北方則要短20天。這種嚴寒的氣候對於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形成了巨大的危害。

除了嚴寒氣候,萬曆、天啓、崇禎三朝又剛好趕上了千年不遇的乾旱氣候,尤其是黃河流域,持續三次出現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嚴寒加上大旱讓農業生產雪上加霜,即便是在政治穩定時期,要想解決這個難題已經十分棘手。

崇禎時期的天災到底是什麼樣的 究竟嚴重到什麼地步 第2張

萬曆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應付這些天災尚能承受。但隨着國庫的不斷空虛,糧食的短缺,到了崇禎繼位後全國已經掀起了一股饑荒大潮,百姓沒有飯吃,那麼社會危機也就隨之而來了。

封建時代沒有先進的統計手段,限制於生產力的落後,這種人口膨脹和農業萎縮相結合的危機根本無法克服。但如果有一個高效的政府,能拿出一套救災保民穩定社會的辦法,或許可以減緩這種危機。

遺憾的是,崇禎時期的大明代政極度腐敗,腐敗就意味着沒有效率,因此自崇禎以下直到各級官吏,都搞不清楚大明王朝究竟面臨的是一種什麼危機,更不可能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便是崇禎一朝的基本特點。

崇禎時期的天災到底是什麼樣的 究竟嚴重到什麼地步 第3張

當時全國受災最嚴重以黃河流域爲主,尤其是陝西、河南兩省最爲慘烈。明代的陝西省是全國13個省中地域面積最大的,包括現在的陝西、甘肅、寧夏全部和青海、新疆的一部分。在明初時期,陝西是主要的兵源地,到了崇禎時,則成了暴動作亂的始作俑者。

崇禎初年,陝西的災情已經到令人髮指的程度,莊稼顆粒無收,百姓以樹皮蓬草爲食多年,甚至發展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這個時候朝廷又拿不出錢來賑濟災民,在如此的悲涼情況下,就只有造反這一條路了。

歷史告訴我們,凡有天災必有人禍。陝西的各級官府沒有因連年饑荒而停止徵收賦稅,由於當時遼東的局勢十分緊張,國家臨時加徵的各種名目繁多的賦稅,反而比平常更爲嚴重。

官府催糧就好比是催命,一些州縣的酷吏只要完足錢糧,根本不顧百姓的死活,派出大量的差役,地方官府的監獄裏頭人滿爲患,甚至縣衙大堂血流滿階。連基本生存都得不到保障,那麼不是逃亡就是死亡。

就在崇禎繼位的頭一年,陝西澄城縣的饑民因爲不堪飢餓與知縣張鬥耀的殘酷催科,用墨塗黑了臉,在山上聚衆起義。饑民的首領高聲問:“誰敢殺張知縣?”衆人齊聲回答:“我敢殺”,這樣大喊三遍,算作誓師。而後他們闖進縣衙,把張鬥耀亂刀砍死。

陝西澄城農民的這次殺死朝廷命官的暴動,就是明末農民起義的正式開端。星星之火一旦點燃就會呈燎原之勢,澄城暴動之後,西北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崇禎元年冬,農民起義的隊伍已發展到數萬人的規模。

自陝西農民起義爆發後,崇禎皇帝再也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爲了鎮壓農民起義,大明王朝耗盡了最後的元氣,付出的巨大的代價。加上遼東清軍的不斷襲擾,大明滅亡不過也就是時間問題。

崇禎時期的天災到底是什麼樣的 究竟嚴重到什麼地步 第4張

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如果崇禎時期沒有爆發嚴重的內亂,僅憑區區十餘萬的清軍是無論如何也進不了山海關的。崇禎皇帝雖然固執、自私,但他畢竟不是一個昏君,只不過遇上了天災、人禍、外患,可謂是生不逢時。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