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乾隆如何應對涌向邊境的越南難民他的做法開了先河

乾隆如何應對涌向邊境的越南難民他的做法開了先河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廷通常優待難民,以示柔遠。當難民威脅邊境的安定時,朝廷轉向另一個極端——用更拙劣的辦法全力封堵難民潮。由於難民身份複雜、管理低效,這一辦法收效甚微。最近接不接受敘利亞難民讓歐洲頭疼。面對難民,英法德匈牙利等國態度迥異。相比英法匈最初的嫌棄態度,德國自始至終是個例外——國內多數人樂意擁抱難民。古代中國特別是清朝,也曾面臨難民問題,但清廷並不存在歐洲人那樣的分歧。東亞區域內任何一國內發生戰爭(清朝稱爲內訌),難民若涌入中國版圖內,地方官的處理步調幾乎一致:將難民送回去。

乾隆如何應對涌向邊境的越南難民他的做法開了先河

網絡配圖

1739年(乾隆四年),安南國(今越南北部)發生內亂,難民涌向雲南、廣西邊境,清廷地方官最初也是將他們送回原籍。但隨着難民的增多,如此處理難以爲繼,且遇到了更大麻煩,靠近中國邊境的不僅僅是安南難民,還有中國境內的投機者、安南的叛亂分子。清廷面臨更復雜的管治考驗。

一、“柔遠萬方”,對“外國”難民像自己人

1、好吃好喝招待好,給錢給糧舒服回家

清廷地方官“送回去”的難民,是越南內戰造成的。1739年(乾隆四年),自打敗明朝佔領軍後建立起的黎氏王朝逐漸式微,王朝權臣鄭氏(稱安南)與阮氏(稱廣南)割據南北,鄭氏在北方挾天子以令阮氏,壟斷向清廷朝貢的權力。鄭氏家族統治逐漸衰敗,出現“暴君”鄭槓,北方內亂。大批“難夷”往北涌向雲南、廣西邊境。

乾隆如何應對涌向邊境的越南難民他的做法開了先河 第2張

網絡配圖

難民如潮水。1741年6月,雲南總督慶復奏報“都龍廠(今雲南都龍口岸)民及各處被兵處所難民、男婦紛紛奔避,竄入沿邊界口”。1742年7月,乾隆帝自廣西巡撫楊錫紱處得知,“安南諒山一帶夷民……失業荐饑,竄入寧明、龍州、土江、土思等州內地乞食。”

難民持續增加,一年後,1743年,署雲南總督張允隨稱,“但都龍一廠,聚集民、夷不下十餘萬”。①

面對這麼多陌生的難民,地方官第一反應不是驅趕,而是優待。慶覆在給乾隆帝的奏疏中說,“安南世守外藩,恪昭恭順,其所轄各境與滇地毗連,彼國人民避亂逃生,即同天朝赤子”,把越南難民當作自己人。他又說“臣敬體聖主柔懷萬方,中外一體之德意”,按照皇帝柔懷萬方中外一體的指導思想,在“沿邊地方搭蓋棚廠、收賑難民”,又“分別夷、漢,稽查安插,不致流離失所”,讓難民有地方住,有東西吃。乾隆帝“從之”。②

乾隆如何應對涌向邊境的越南難民他的做法開了先河 第3張

網絡配圖

廣西巡撫楊錫紱也奏報,那些來到廣西覓食的難民,政府“分別存恤”,老弱病餓的給口糧,等恢復好了再押送他們回籍。強壯的能夠行走的,就給口糧給路費,交給越南諒山的官員自己處理。乾隆稱讚“辦理頗妥”。③

   清前期中越邊境。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